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一部电影红遍大江南北,有一本书家喻户晓,电影是著名的电影演员谢芳主演的《青春之歌》,那本书就是被改编成电影的《青春之歌》,而这本书的作者就著名女作家杨沫花费近十年的时间写下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作家杨沫之所以如此执着、如此艰辛、如此倾注心血地写出令人激动、令人荡气回肠的、乃至让世界各国瞩目的长篇小说,不是没有来由的空穴来风、不是一时兴起的胡编乱造、不是没有根由的扑风捉影,而是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而是与作家本人参加革命的历程、以及同她一起面对敌人的屠刀出生入死的精神激励感召之下,一种来自内心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无数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英烈的敬仰之下,自觉自愿的付出和努力!
作家杨沫,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县人,1914年在北京出生,家庭属于城市于中较富裕的中产阶级。1928年在北平温泉女中学习,其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1931年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先后当过小学老师、家庭教师和书店职员。1934 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担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工作。
1951年,作家杨沫正式开始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半自传体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52年底完成了20万字的初稿。之后在病痛的折磨中常常是躺在床上写作,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满意的留下,不行的撕掉再写,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重写,艰难地熬过了六年漫长的时日,终于完成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1959 年,小说拍成同名电影上映,影响了中国几代青年。《青春之歌》为作家杨沫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和荣誉。但盛名之下的作家杨沫没有满足,而是虚心地吸收读者的一些意见,又三个月的时间,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同时又增加11个章节,让《青春之歌》这部长篇小说更丰满更有感召力。1960年40多万字的《青春之歌》在全国各地读者的期盼下再次印刷出版。
那么这么一部倾注作家心血、家喻户晓、闻名世界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到底用的怎样的故事打动读者的呢?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从小资产阶级自我苦难中的“小我”变化为关注他人的“大我”,最终为了民族利益走向“无我”的成长过程,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以此为引线把读者带入那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年代,从中感知无数的中华好儿女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精神。
林道静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女,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家庭里,母亲因为是佃户的女儿被抢占,生下她之后又被残忍地抛弃。道静虽留家中却常被像猫狗样虐待。长大成人后读书至高中时被后母强逼嫁与国民党的旧官僚。
林道静受过新的教育,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启蒙,这使她不再认同传统中国女性在父权制下屈从、依附的地位和无奈的历史宿命,而有了对个人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她特殊的身世,使她憎恶道貌岸然却强占了母亲的父亲,还有想把她当作摇钱树嫁给旧官僚的后母。封建家庭对她的冷漠和虐待使她形成了叛逆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在遭遇失学、逼婚后,道静选择了离家出走。然而,在整个社会的黑暗中,她想寻求自由生活的幻想很快破灭。去北戴河投亲不遇,走投无路的她被小学校长余敬唐收留,却不曾想又落入了新的陷阱里。余敬唐看林道静容貌秀丽又年轻,密谋用她去讨好当地的权贵。绝望之中林道静想投海自杀,结果被已注意她多时的大学生余永泽所救。具有“诗人兼骑士”风度的余永泽,俘获了涉世不深的林道静的心,他们相爱并同居。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余永泽逐渐暴露出他庸俗和自私的本来面目,这让林道静感到失望,两人因此产生思想分歧和家庭矛盾,并多次发生冲突。
林道静不愿过家庭妇女的生活,她想出去工作却一再受挫,因而心里极度苦闷。在邻居那里林道静接触到北大的一些爱国学生,心灵受到很大触动。之后,她遇到了共产党员卢嘉川,在他的指导下读进步书籍,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又在他的带领下去参加游行集会。卢嘉川因余永泽的自私被捕,使林道静下决心离开了他,选择了革命,并且在共产党人江华和林红的引导和影响下,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从此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卢嘉川,可以说是林道静初识革命从个人不幸的“小我”引导她走向民族解放“大我”的革命导师:个人的出路在集体的出路里寻找。
“革命不是为了个人的出路,而是为大众寻找出路。”
卢嘉川是一位小学教员的儿子,从小受李大钊同志的影响,思想十分活跃。早在中学时代,卢嘉川就参加革命活动,考入北大后,很快成为一位党组织负责人。在狱中,卢嘉川受尽折磨,然而,他没有倒下,而是用残废的身躯,垂危的生命在狱中建立“狱中支部”,组织领导了绝食斗争,后牺牲。
江华是继卢嘉川被捕入狱之后,再次引导和激励林道静继续革命的勇士。他是1935年“12.9”抗日救亡学生运动的领导者,是一位经常失业的印刷工人的儿子,十二三岁的江华被迫过着流浪的生活。后来在党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党办中学读书,接学了革命教育。在北大学习期间,他策划组织了唐山五矿工人大罢工。察北抗日同盟军刚成立,他又被党派到那里当军事指挥员。同盟军遭失败后,江华转到农村从事农民运动,担任以河北定县为中心的周围几个县的县委书记。
郑瑾一名女共产党人,真名林红,早年,郑瑾就和丈夫被作为政治犯在苏州国民党关押在监狱三年。出狱后按照丈夫留下的遗嘱将自己的孩子送给了人家,自己又一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革命,她从上海调到北平工作,不幸叛徒告密,再次又被捕入狱。在狱中,郑瑾对因受重刑而生病的林道静关怀备至。她教育林道静,被捕不是生命的终点,真正的革命者要有长久斗争的意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英勇救义前也像丈夫鼓励她一样,要林道静将斗争进行到底,做一名坚强的共产党员。
这是小说林道静的经历,何尝不是作家杨沫的经历呢。
作家杨沫生长在北京,亲身感受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进驻华北、北平,青年学生的抗日情绪高涨,热血沸腾。作者常听说有学生到装载着日本兵的火车前去卧轨,到南京国民政府去请愿。在这三四年中,常和北大学生来往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对他们的生活、思想情况和救亡活动比较了解。
卢嘉川、江华、郑瑾等都是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作家笔下的共产党员,更是作家亲眼目睹过的共产党人。
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则是全中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用共产党人用坚定的革命意志、以及对实现共产主义信念,写就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这样两件并列在一起的书信,一封是丈夫写给妻子的遗书,一封是这位妻子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的遗嘱。写信人就是陈觉和赵云霄。丈夫牺牲,妻子继续,妻子死了,仍留下遗嘱接过民族解放的大旗继续走下去!
父与子、母与女、夫与妻、兄与弟,炎黄子孙有多少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自由平等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抛头颅洒热血呀!
《青春之歌》发表于建国初期,翻身解放的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战火动荡之后,终于获得了平安自由,而这一切的实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流血牺牲换来的,“感谢”“感恩”之情在每一个获得新生的中国人心中荡漾!
作家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激情,怀念战友,怀念英雄、怀念为了新中国的流血牺牲的英烈的情愫,瞬间席卷中华大地!
《青春之歌》小说畅销,电影更是由于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的神形兼备的演绎,一场场爆满!
今天作家杨沫的《青春之歌》已发表60年,重读小说,重看电影,不仅没过时,心里反而越发激荡。我们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70周年的人们,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呀!
“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赶苏超美”,中国共产党人的意志、中国共产党人的胆略、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都在中国人民几十年的内心里、日子里乃至世界各国的惊羡中,感悟着、亲历着、享受着……
辉煌的青春,英雄、英烈,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辉煌的青春,为了实现今天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安康,谱写了多少部辉煌的《青春之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