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2100734106142.jpg 这似乎是天方夜谭。

  可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河南省平顶山市光明路小学教师高荣琴自1981年7月登上三尺讲台38年来心无旁骛,矢志不渝,将心灵与学生交融在一起,以不变应万变,打磨出温润恒久的自燃之光。

  

       脚腕骨折之后

  “嘀铃铃……”

  2018年10月的一天,当散学的铃声响过,高老师从教室出来下楼时,一脚踩空,“咔嚓”一声,摔倒在楼梯上,同事立即将她送到医院,拍片子的结果是脚腕骨折!医生忙着消毒涂药后,打上了封闭石膏,在诊断证明上郑重写到:“建议卧床休息三个月。”

  三个月?对高荣琴来说,也太需要休息了。从走上工作岗位起,即使再忙再苦再累再大的事情,她还没有请过一天假、缺过一节课。“骨折”怎么办?不休息,“伤筋动骨一百天”,谁都知道的后果;教室在四楼,怎么上楼梯?但若休息的话,学生耽误不得,还会加重其他教师的负担。当她把想法给家人和朋友和盘托出时,迎来的是一片反对声:“你这是自戕或是作秀?除非你脑子生病了,才去上课。”

  作秀?在高荣琴的教学词典里,缺失的就是这等词汇。时光轴倒拨到1993年6月15日,那本是收获麦子、喜鹊高歌的时节,而高荣琴的丈夫却因患血癌离她与未满三岁的儿子走了。当她送走丈夫从殡仪馆出来,就洗去悲伤和泪花,径直来到教室,镇静地举起了粉笔。学生们看到他们心爱的老师将悲痛压在心底,继续娓娓动听地给他们讲课时,再也克制不住,教室一片哽咽。

  为不误学生一节课,高荣琴儿子该上初中了,便送到20公里外的叶县去学习,让他吃住在校。儿子说,我也是你的孩子。妈妈解释,你毕竟比他们大一点,该培养自立能力了。孩子晚上睡觉,眼前总是浮现他爸爸的身影而无法入眠,班主任给高荣琴指了两条路:要么孩子休学,要么家长来陪伴一段时间。光小领导关心她,允她请假去照顾孩子,可她又觉得,我不能只顾自己的1个儿子而舍弃班里的83个学生。采取下午放学后坐长途汽车去照顾儿子,第二天一早再赶回来上课的办法,争取使二者统筹兼顾。有天早上,天下起了大雪,她要从叶县往学校赶着上第一节语文课,因为路滑,大巴走到汝坟桥时,前面的车突然滑溜起来,接连撞翻几辆车,眼看她乘坐的车也要被撞上,吓得全车人大喊大叫。还好,司机来个急转弯,碰住了前面的车尾,避免事故发生。当高老师按时来到教室,对同学们说:“孩子们,希望大家上好这节课,这是老师用生命换来的一堂课啊!”大家无不为之动容。

  在高荣琴心里,少上几节课似乎无关紧要,但在小学,学生正处于心智的开发期、可塑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沉淀在人生的长河,濡化为成长的力量源泉。这种潜移默化,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就这样,高荣琴在脚腕被歪骨折后、打着封闭石膏情况下,到底一天也没休息,每天让家人把她送到学校后,再背着送上楼梯,拄着双拐给学生讲课。这种责任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感染了学校教职员工,每当高荣琴来到学校,其他到校的老师都争先恐后地背她上楼,构成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sb.jpg      



  《老师妈妈》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高荣琴对自己的又一个承诺。李浩然如今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了,在光明路小学上学时作文并不算拔尖,可一篇《老师妈妈》几乎让全校师生都认识了他。

  浩然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妈妈重病在床,爸爸在外地工作,小小年纪就要承担起所有的家务,还得天天去医院照顾妈妈,功课自然就被耽搁下来。高荣琴悄然无声,放学后总要抽出一些时间,骑上自行车去李浩然家给他补课。一年后,李浩然妈妈病故,高老师又把浩然接到自己家里,让他和儿子吃住在一起,直到小学毕业各门功课都考出优秀成绩。

  要离开光明路小学了,李浩然恭恭敬敬地递给学校领导一封信,《老师妈妈》。交上一篇情真意切的作文:“虽然生我的妈妈不在了,但我又有了一个老师妈妈——高荣琴。几年来,她除了给我做饭洗衣服,还帮我辅导功课,跟生我的妈妈一样知我疼我。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学校的恩情。

  在高老师家里,像李浩然这样的学生其实络绎不绝,多的时候能达七八个。高荣琴说服家人,腾出来一间卧室,支起了三张高低床,以至于谁家孩子没人照看了,高荣琴就让他们住到自己家里,家变成了家庭旅馆。对高荣琴和她的家人来说,每个学生同亲生的一个样。

  高荣琴所带的班曾出现过一个“打架大王”。上课从来不听讲,考试从来不及格。家里怕他逃学,每天上学都是家长直接把他送到学校。但等家长一走,老师稍不注意,他就没了踪影。对于这样的学生,高老师不急不躁,注意观察,当她发现这名学生体质好、跑得快时,学校开运动会,就积极鼓励他参加,该生一鼓作气,一连拿了3000米、1500米、800米三项冠军。高荣琴趁机因势利导,勉励他“赛场上的第一别人羡慕,学习上你也能拿到第一,那你就是双料冠军。老师相信你有这个实力!”唤醒这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后,高老师先通过提问,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再通过当面批改作业,使他知道做题错在哪里,渐渐地再也见不到该生的粗野和逃课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顺利升入中学。毕业时,他特意送给高老师一本精美的相册,里面夹着一张纸条:“敬爱的高老师:您好!爸爸、妈妈和我都很感激您。我真舍不得离开您——一个让您费心的学生。”


        原野探宝

  语文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荣琴征得学校领导同意,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大自然里,充分利用中原腹地遍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节假日和双休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刨根寻宝,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课堂教学与课外考察和课题研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激活了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催发了传承创新的智慧和能量。

  这是一项划时代工程。樱桃好吃树难栽。每一次出行前,高荣琴都根据教材内容和课题要求,详细查阅历史典籍,周密拟定考察计划,让家人骑摩托车带着她先把出行线路摸清后,再根据参加人员的多少划分小组、安排出行办法,布置好家访、走访、问卷调查等具体事宜,保证出行的安全和考察的顺利实施。

  为使时代脉搏与千年文化实现对接,高荣琴带领学生知难而进、锲而不舍。2014年初,她在清同治《叶县志》上看到:“问津村在县北十里黄柏山下,滍水之东,即长沮、桀溺耦耕,子路问津处。”就组织学生前去考察,从溺车到妆头,从妆头到问村,从问村到汝坟店,又从汝坟店到十里铺,四去典籍记载的孔子活动区域,走访当地老人和社会贤达30多名,依然查无音讯。就在“山穷水复疑无路”时,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位放羊的老人指着附近的河堤:“就在河堤那边。”

  此时,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不因他们汗如雨下而收缩能量。大家抓住堤上一尺多深的草爬上河堤,腿上、手上、脸上已经被刺儿划出道道血津。当站在被岁月侵蚀成小土堆的两座墓冢前,似乎看到了《论语》中记载的长沮、桀溺两位历史老人正在躬耕种作,个个欢呼雀跃起来。

  为把实践活动转化为科研成果,每次出行高荣琴都要按照考察时间、地点、内容、进展和解决的问题作考察记录;每完成一个课题,都要对三四本考察记录作归类整理,去伪存真,再写出数以万字的考察报告,而这些工作都得利用晚上加班加点来完成,常常伏案到深夜,趴在办公桌上打个盹,就该迎接新的一天。


  “东风随春去,发我枝上花”。十多年来,高荣琴带领学生坚持课外考察,夏不避酷暑,冬不让严寒,请教长者、访问贤达、查阅典籍、实地调查,踏遍鹰城的秀美河山,不仅弄清了孔子在平顶山活动的区域和典故,还摸清了卞和墓、临沣寨、应国墓地、漂麦河等一系列文化古迹,搜集到从三苏坟到叶公古城,从李白名作《将进酒》到欧阳修《行次叶县》等212首古诗词,撰写调查报告1109篇。学生反映:“跟着高老师既学知识、又学做人,既长见识、又增才干,既开拓视野、又磨练意志,有利于我们确立全新的学习观、成长观与价值观。”历年来,只要是高荣琴带的班,语文成绩每期考试均名列年级第一,多次获全区统考第一。高荣琴所执笔撰写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弘扬与传承鹰城文化的研究》与《节约能源,爱我家园》的科技实践活动分别获得国家科研成果三等奖和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其它课题研究也先后获得市以上奖项40多个。

       
psb (6)_副本.jpg  




              1+x

  水挂岩而成瀑,云映日而成霞。

  徐悲鸿作画“为人生而艺术”,刘海粟则“为艺术而艺术”,高荣琴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将教书育人从一节课、一名学生的情绪波动、一次课外实践,一丝一毫做起,一做就是38年,如一束绵延不绝的潜德幽光,无怨无悔地燃烧着自己,照亮着校园,演绎出“为学生而艺术”的独特人生。

  2001年,她带的五(1)班被评为全国优秀班集体。

  2005年她被授予“全国优秀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称号,光荣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暨表彰大会”。

  2015年她又被评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

  自2011年起,连续被评为“平顶山市拔尖人才。”

  2010年教师节和2014年春节,时任平顶山市委书记的赵顷霖、陈建生先后专程到光明路小学看望高荣琴老师,为她送上美丽的鲜花和全市人民对她最诚挚的祝福和问候!

psb (9)_副本.jpg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对先进典型,常常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说法,而对高荣琴来说,墙外鲜为人知的时候,墙内早已师生皆知。对不期而至的一个个荣誉,高荣琴十分淡然。她知道,这些都是学生给的,是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真诚呵护和帮助所带来的。 2016年初,校领导征求高荣琴意见:“辛辛苦苦这么多年,再停几年就该退休了,干脆将你调到教务处工作吧,一方面可以歇一歇;再者,能继续发挥你的余热,学校想成立个1+x教研组,你就是前边的‘1’;‘x’就是学校的年轻教师。在你没退下来之前,留下你的经验、留下你的干劲、留下你的精神。”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天地创造万物,生命各得其所。我的归宿就是教师,我的生命离不开学生。高荣琴痴心不改:“感谢领导的信任,只要大家乐意,1+x我接下。但工作岗位就不用再调了,趁我还有一段与学生共处的时光,让我再陪孩子些年。”

  自此,在高荣琴的工作时间表上,又增添了一件使命。每天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便深入其它课堂和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指导课,形成了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1+X教研队伍,光明路小学呈现出励精图进、热气腾腾的生动局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