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写在正式采访前……
2018年的11月22日是中国传统节气小雪,冷气逼人,大连降温了只有零上5度。今晚,我和周兰(大连作协会员)银河悦读大连分站站长约好,一起采访献血英雄——老班长赵越超。我比小周早到了10分钟,在沙区教育局附近的一家酒店,见到了刚下班的老班长和女兵战友——北京军区转业的景珍琪主任。 景主任和老班长都是退休返聘,又都是退役战友,今天我们3个退役老兵走到一起,也是缘分啊! 于是景主任和我彼此做了自我介绍,就如数家珍般地说起了她们医院的老主任,现在我们称呼的老班长——赵越超。
“ 我们的老主任既有才又有德啊。”景主任说,“我是从护理岗位转到体检中心任主任的,曾跟着老赵一起献血,一起去儿童村看孩子,一起在工厂宣传献血,一起户外做环保义工。老主任不仅是雷锋式的老兵,还是自学成才的预防医学研究职业病的专家。他不光是大连出名的献血英雄,80年代就已经是大连摄影协会的会员采访记者,还是影视剧协会会员,很早就跟着王大斌采风发新闻和文艺图片。”景主任这样一介绍,我基本有了采访的路子。小等片刻后,周兰也风尘仆仆的赶到了酒店,和我们老兵在一起,她算是个“小兵”了!
落座701, 我建议还是先拍摄资料,老班长说,他只拿来了其中的一部分,家里还有很多证书呢。跟服务生要了一张小桌子,我们把老赵带来的获奖证书奖章摆了出来拍照,有献血荣誉证书、环保志愿者证书、优秀共产党员证书,优秀转业军人证书……这些证书让我看到老班长一路走来的荣誉与成就,也激起了我想听他的故事的兴趣。
老班长笑着说:“今天就给你们讲讲老班长的故事。”他从学生时代开始讲起,将他如何下放农村、如何被应征入伍,第一次献血,如何在企业开展工作,如何从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到完成大学本科学历,再到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卫生评审员。1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深深地被老班长的经历打动了。
偶尔打断他问几句关于52野战医院的事,因为我曾在黑龙江当兵10年,1977年10月去过52野战医院,当时是随着宣传队演出走进了大草原的扎兰屯,走进了条件简陋的野战医院,但却不认识这位老班长,得知他那年10月已经退役回大连了。多少年之后,我和52医院的老战友相逢在大连,才认识了同龄的老班长,没想到他还是52野战医院的大连战友群群主,多年来外地战友到大连的聚会都是他策划安排的,有的战友没见过面,也扑他而来,可想而知,老班长的热心肠。
今天哈尔滨的“小鸟”也飞进了大连的老兵朗诵群,是老班长介绍的,她的声音很好听,还是黑土地的女兵,从211到52后来去武警,退休后创业办了几个公司。52战友聚会“小鸟”赞助过,这个小鸟真名肖颖,原来是我351战友老兵肖云的妹妹!真有缘分啊!我们聊起了老班长, 她微信里一个劲的赞扬,还披露赵越超为战友无偿做公益的故事,创吉尼斯纪录趣事云云。才艺一身的老班长,人格魅力的老主任,大连献血老英雄,今天就这样走进了我的视野……
正文 一张去年的大连晚报报道,打开了老班长的话匣……
其实算一下,从1975年新兵开始的献血到62岁那年为止,老班长坚持献血41年了,而报道的38年是过去式……
老班长——赵越超。1954年1月出生在辽宁大连的一个工人干部的家庭,从小就喜欢语文,从小就喜欢做好事,从小就有喜欢为同学抱不平,从小热爱集体劳动,也许有这个家教的他更喜欢学雷锋,喜欢默默地为集体为学校为战友做事。几十年来,老兵赵越超也不知做了多少的好事,只要有利于军队社会工厂和医院。优秀党员,优秀军转老兵,优秀献血志愿者,优秀服务队志愿者,这一个个荣誉称号,也向人们讲述了老班长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荣耀来自献血的战场,感慨来自奉献与慈爱。 原创诗和散文都来自军队和工厂的灵感,宣传献血义务为社会多做公益使他毕生的事业!
这个冬日虽然寒风凛冽,我却感受了老班长胸中的那团火的热度。
62岁了完成人生最后一次的800毫升的献血,他说55岁一般人就不允许献血了,可是他打破了55岁 不再献血的禁区!因为常年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体检合格,完成了他的夙愿! 那一刻,我明白了,老班长的血是热的! 炽热的!它携带着人间真情和大爱,成为一股股救死扶伤的暖流,一次次救助那些危在旦夕的生命。不仅是老班长,我在大连的献血屋采访的那些上百位献血者,他们的鲜血永远是热的。老班长是当兵人,他的献血经历是从军队开始的,到了地方工作,他更积极带头献血并组织职工献血!成为一名优秀献血组织者和参与者。
“ 我生命中的第一次献血是在1975年的秋天,地方发生了严重爆炸世故,造成了人员死伤, 我第一次献血还晕血了,护士还把我抬到病房抢救了!这事此后都成了笑谈!那次抽血只有400毫升。此次的经历坚定了他献血的决心……3年后复员果然分到大机车的医院,负责了防疫工作并组织工人献血,70年代末期,他积极从事工厂环保工作的调查及志愿服务,被旅大市革命委员会选了先进!到地方后每年完成全血800毫升却没再晕血! 血小板一年我献了12次,健康一点没受影响!41年的献血量有2万多毫升,我每年带动工厂500多人献血,这些年献出的血量也有3吨多了。可想而知我们大机车职工们的献血热情有多高!他们才是无偿献血的生力军!也是这座城市的献血英雄啊!”
当然,这些成绩可不像数字累加那么简单,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他说:“我们工厂宣传献血的工作也并不是一蹴而就! 开始宣传献血,有的人死活就是不去。我一边讲解献血的好处一边自己亲自上阵做示范。开始参与的大多都是小年轻人,40、50岁的人极少愿意参加。我献血的故事在厂报发表后,不少职工才得知献血并不影响健康,反而提高骨髓造血机能,提高自身血液的免疫能力! 于是献血人员才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到第二年的10几个再后来呼啦啦来了100多人,我当时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一群人的力量才是巨大的!
在采访现场的景主任更是受赵主任影响而走进献血行列的一个,北京军区入伍77年就从事护理工作到今天退休返聘大机车医院体检主任的她,最敬佩的就是老班长的以身作则,没有更多的号召力,没有说教!只有一次次的带头冲锋! 景主任多年来,在老班长的带动下,献血2000毫升。她说:“90年代,我们工厂先后500多人都献血了。老班长是A型,其他血型的也不少。每年到献血的日子,大家都积极报名。”老班长说:“自从我干了新闻摄影和工会的宣传,就利用这个机会写身边的献血好人好事,不断把图片和故事发到卫生报和厂报、红会及大连晚报日报,就这样一边宣传一边带大家献血。回头看看41年的路,我感到很自豪!”
59岁的景主任不仅跟着老班长献血还带着老母亲去儿童村看服刑人员的子女,8年了,老班长带着一群爱心人士走进了海边儿童村,从老班长第一次摄影沙龙的发现到组织志愿者服务,为孩子送心理咨询,每周都去包饺子,而肉馅都是景主任等在家剁好的,带到村里和老师孩子一起包。这个过程分享了8年,今天老班长和景主任提起来,还犹如昨天啊! 村长王刚义走了,这个冰海穿越英吉利海峡的英雄也是大连海事大学走出的公益慈善模范,更退役军人的典型!老班长讲献血的故事也讲到了儿童村,讲到了自己的摄影经历和户外活动环保志愿服务的故事……
说起本职工作,老班长自有一番话要讲。他说:“ 我从部队在52野战医院从事炊事班工作,专业回到地方却干了卫生专业,那时候,就觉得自己读书少,没文化。于是我就开始拼命学习,从一个初小文化通过常年自学,走进了医学院,就读了职业卫生专业,并成为国家位数不多的职业卫生预防医学的评审专家!”听了他的讲述,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从复员战士到卫生宣传干部到主任专家,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老兵走就进了社会,他的身上依然保持着部队的好传统,而这种好传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身边的人。
在这样一个冬日的晚上,我们 静静地坐在圆桌旁,聆听64岁的老班长给我们讲述他精彩的前半生,周兰站长录音,我做笔记。我们都听得入了迷。从周兰的眼神中,我看到对这位老兵无限的敬意。她说:“记得第一次为老班长原创《献血》和《打猎》等作品朗诵时,就感觉老班长的事迹那么真实感人,他干一行爱一行,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从那篇《粥魂》可以看出,当年他当炊事班时就如此敬业!”
最后,我们以茶代酒,结束了对老班长的采访,感激有你!老班长,感恩城市里有你们这些老兵,感恩所有为这座城市奉献的英雄们!
后记 一段段故事重复着 依然生动无比
总希望身边能有一个懂兵心、知兵行、写兵事的文化志愿者,而周兰,在老兵朗诵群2017年8月成立时,就赢了老兵的爱戴! 我们的老兵100人采访计划正在进行中,周兰采写的几位老兵事迹都很精彩!我期待着在建国70年时搞一次《永远的军营》征文活动,希望媒体能建立一个专栏——“共和国不会忘记”,到时候,我们要推出这些优秀老兵的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学习他们,爱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