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8392509133191.jpeg  (上)


  当东方新生的太阳,将沉睡的大地从黑暗中唤醒,全地欢然进入2017!

  在全球性的天旋地转和混乱之中,过往已成序章。新年的焦点,人们总是关注各国领袖们的声音。听他们怎样为一国来谋划福祉,又听他们怎样为天下的道义来发声!

  习近平主席的元旦贺词,虽然只有千字,却再次刷新了全球人的眼睛:“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发展观,关怀人类关怀地球的“和”境界,展现了一个民族领袖天下为公的胸襟。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有什么样的领袖,也有什么样的人民。


  不忘初心:回顾新疆野马的回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故事,让我们从新疆讲起。

  濒危物种野马,有六千万年繁衍进化史,是地球上穿越冰川期得以存活的动物活化石,价值堪比大熊猫,被达尔文称为“进化的模特”,是地球上唯一仅存的野生马种。然百年来,随着环境恶化,地球上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其中就包括有着高傲自由血统,带有远古基因的新疆野马。

  1878年,沙俄军官在新疆猎获野马标本,轰动全球野生动物界。但这个发现,让戈壁深处响起了枪声,一匹匹野马倒下,成年马被做成了标本,小马驹被赶进车厢进了欧美国家的动物园!

  百年来,新疆野马流落西方动物园,野性慢慢退化,种群濒临灭绝威胁。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与中国政府协商,建议将野马送返原生地。一项跨国拯救野马的事业诞生了!

  1985年,在新疆卡拉麦里野生动物保护区,迎来了离别一个多世纪,从英国、德国、美国等回归的野马8代、9代 “孩子”。

  卡拉麦里自然环境恶劣,这里没有树木没有河流,只有从砂砾中钻出来的灌木蒿子等植物。冬天,西伯利亚的寒风卷起漫天风雪,夏季40多度的高温将戈壁烤成炼狱。但野马六千万年来一直选择这里为故乡,自有它们的生存逻辑。

  在新疆野马繁殖科研中心,野马住的是有屋顶有栅栏的大马厩,吃的是从上百公里以外运来的野草麦皮鸡蛋淡水,而饲养呵护它们的科研人员只能吞咽夹生的窝头、冰冷的咸菜。没有电,电灯电话电视无从谈起。没有水,所谓的水是从天山昆仑山融化下来的雪水,雪水流经沙漠变得苦苦的咸咸的涩涩的,别说人就是野马都不愿意喝。

  养马人住在阴暗潮湿狭窄的地窝子里。蹲久了,心发闷,全身发酸发麻僵硬。住地窝子最怕的是春夏之交,雪山融水裹着春雨一齐向科研中心涌来,洪水漫进马厩,威胁着地窝子。一台破三轮车,成天在沙漠中奔跑,拖马料送柴油送淡水。白天,车把身子骨都快震散了,晚上倒在地窝子里就一动也不想动。他们不堪回首科研中心初创时期的艰辛。说起那段岁月,眼睛都红红的。大家互相调侃:“我们就是野马!”

  那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送回野马的某些外国人质疑:中国人饭都吃不饱,何谈环保事业?你们送回去的野马,用不多久就会被他们吃掉!

  但30年后的今天,野马在中国不仅繁殖成功,甚至数次达到野放成功,野放的野马也在荒原上繁殖成功。从近来媒体相关报道中看到:中国几代养马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在生死磨砺面前没有退缩,至今卡拉麦里野外种群达十几个,数量达300多匹。这让其他三十多个野马拥有国十分羡慕。

  全世界现存野马近2000匹,有8个国家建立了野马自然保护区。中国的野马保护区是亚洲最大、最有成效的野马保护区。

  让野马回归故里,是一项国际性决策。野马的归来并非是爱护野生动物那么简单。野马从被劫掠到回归,再到当今野马跨国婚姻的成功,标志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进步,检验着不同文明合作的成果!

  如果说野马已经成为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桥梁,那么“和”的境界就是这座大桥上有待升华的珍宝。习近平主席说:“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而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野马共同的痴迷,一种超越国界的人间大爱在新疆传承,这不正是“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提供的公共产品”吗!


  青春和爱:留给了茫茫戈壁微信图片_20181003090850.jpg


  在最初这支年轻的养马人队伍中,有一位21岁刚大学毕业的女性,名叫张赫凡。

  为了一个“天马”梦,她不顾家人反对和朋友劝阻,跨出校门毅然奔向戈壁滩。起初,风沙冰雪酷热等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生活条件,没能让她屈服。而长期的空旷、寂寞却让她难以承受。她只好悄悄来到马厩,想与野马说说话。可她一靠近栅栏,野马就咆哮起来,用蹄子使劲刨地,用头撞击栅栏,吓得她心惊肉跳。野马中心的曹主任告诉她,野马非常任性,你与它不熟悉,不真正了解它,它当然会排斥你。

  此后,赫凡决心与野马交朋友。功夫不负有心人,赫凡与野马渐渐结下了深厚情谊。

  那年5月,母马“红花”即将临盆。当晚,乌鲁木齐下起瓢泼大雨,张赫凡正值休假,在家中享受难得的一次家庭晚餐。忽然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涌上心头,她开始坐立不安,无助而绝望的感觉迫使她立即收拾东西赶回野马中心。家人吃惊地问她怎么了。张赫凡不自觉地流着眼泪说:“马要死了,我要回去救她。”

  回到中心,“红花”果然死于难产引发的肠道破裂。她看着视频录像中“红花”惨烈的病亡过程,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悲痛过后,她坚忍地为这一次野马难产写下了详细的记录。

  八年弹指一挥间,张赫凡描绘和记录了野马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成了多达30万文字的野马日记。不久,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故事《野马重返卡拉麦里》,受到国内外热烈反响。

  随着野马越养越多,中心的经费越来越紧张,有时连马的“口粮”都不够了。她觉得难以支撑,有了辞职的念头。正在这时候,一匹名叫“班娜”的母马生产过后因为中暑而死,留下出生仅21天的小马驹。作为中心唯一的女性,她拿着奶瓶,当起了小马驹的“妈妈”。后来,新疆1.4万名小朋友认养了这匹孤驹,并给它取名叫“雪莲花”。随着“雪莲花”一天天长大,她便再没动过辞职的念头。

  与野马交成了朋友。但她无力承受荒原的寂寞情绪有时非常低落,常去戈壁或马舍独自漫步。走着走着,忽然感觉有人拉扯自己的衣服,回头一看,是野马“公主”。原来,“公主”一路跟在她身后,眼里还含着泪花。激动之下,张赫凡迎上去拥抱了它,一种亲情,一种力量在她全身涌动。她在第一本诗集中这样写道:“梦中早就与你相识,…你是我的挚爱,你是我的精神,让烈日将我晒成你的颜色,直到灵魂也变成你的颜色。”

  赫凡又在诗里说:“荒原是我心灵的故乡,使我能在纷繁的生活中有真正宁静的心灵。野马是我灵魂的支撑,我愿生就一副野马魂……”

  她的诗集在国内外不断传颂,那些自然文学非常发达的西方人对中国立刻刮目相看。这些来技术交流野马养育经验的西方人,有时真弄不懂这个黑黑皮肤的瘦弱小姐,正是唐诗宋词作者的后代!

  人类不是孤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经营自己的理想空间,不侵害他人的利益!这是中国人坚守的自然境界。也许习近平主席的另一句话概括的更恰当:这是我们的民族基因。

  张赫凡,这位野马中心坚守时间最长的女性,在用她不断出版的业务专著,述说着一个古老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在拷问着不同文明的基因变迁和成败得失!


  献出年轻的生命:为了捎给人类一句成言


  这是一片充满原始风情的草地。在新疆阿勒泰,远处是戴着银冠的天山和更远的昆仑山。阳光下,一群野驴安祥地啃着杂草。忽然,一阵清脆的野马嘶鸣声从草原尽头传来。寻声看去,一群野马迎着晨光奔驰而来,大地在狂飚的蹄声下颤抖,一片黄色尘沙扬起。马鸣惊飞了低旋的山隼,吓跑了憩水的野禽。瞬间,两匹棕色野马相对腾空而起,扑腾着、撕咬着、旋转着,怒吼声此起彼伏,阳光洒在它们身上热气腾腾。这就是新疆野马归野后出现的百年难遇的一个场面。

  在这片沉寂了100多年的戈壁上,如今自由地生活着十几个野马种群,三百多匹野马。卡拉麦里不时发现野马群,这种惊喜和欢呼从游客、寻马人口中经常发出。

246382568566184642.jpg

  几年前,四匹野马从新疆阿勒泰口岸出境,被赠送给“马背上的国度”——蒙古国。这四匹野马体格健壮,膘情优越,体态匀称而健美,毫无病史。那几位见惯了良马名驹的蒙古国“特使”都亮起眼睛。国际间,相互赠送野马是为了改善各国野马的基因状况,共同维护野马基因遗传多样化。过去,中国的野马繁殖基本上都是由别国提供种源;如今,中国也可以输出野马去做“传宗接代”的工作了。

  为了这一成就,野马中心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环保人士,可以说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其中有一位女记者,为此付出了年轻而美丽的生命。她的逝去,成为“野马救赎”永远的纪录。

  2012年9月29日,青年作家、地域文化专家、新疆著名记者、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同学戴江南,在前往帕米尔高原采写环保新闻途中,发生车祸,不幸去世。

  戴江南出生于新疆,她采写了大量关于动物、生态环境、自然、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的文章,并获得无数这一领域的奖项。

  多年来,她独自一人,或者跟随专家学者,奔波在山川野岭,参加过多次野外科学考察。在这些行程中,她睡在牧民的帐篷里,睡在沙漠雪原中,也有时睡在墓地。

  在戴江南的诸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关于野马的系列报道。她独自一人先后十余次深入卡拉麦里戈壁荒原,和野马监测人员一道风餐露宿,跟踪观察野马的生活习性,纪录它们百年之后重回故乡的状态。她采写的《八月,普氏野马野放》、《野马驰骋在寒冬》、《普氏野马,你在故乡还好吗》、《普氏野马生存现状调查》等十多篇系列报道,全面介绍了新疆野马的现状和未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戴江南勤于笔耕,已完成和尚未完成的著作有《野马的低语》、《荒野笔记》、《动物素描》、《自然素描》、《金色阿尔泰山》、《重走土尔扈特东归路》等。因多年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关注与报道,戴江南荣获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

  下面我们摘录几段新疆人民怀念戴江南的文章:

  “夜,无边无际。在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雪野里,戴江南在睡梦中想舒展一下身躯。伸腿,腿挪不动;伸胳膊,胳膊被挡住;伸腰,也动弹不得;再用力转,头皮生疼……为了追寻放野失踪的野马,江南和工作人员已在荒原上奔波了3天。她只好拧开手电开始写日记:‘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2002年的最后几分钟里哭泣,又在2003年的第一分钟里欣慰。我以这种方式给自己的新年开门,却惊讶地发现,门里进来的并不是自己牵挂的幼子,并不是自己心灵中的恋人,也不是都市里举杯品茗的朋友,而是千里荒原上的野马,一群又不会和你说话的牲畜而已。我惊诧于自己走过的经历。在哭过了,笑过了,错过了,爱过了的时候,仍然打点行囊,以一个记者的名义,从下一个野生动物的驿站里,捎给人类一句成言……’”

  “选择了思想,选择了行动,就得把爱和叮咛藏在心窝里,把梦的希望装在行囊里,把泪和汗水扔在旅途里。因为,我在追寻野生动(植)物朋友的路上,只有前方,没有终点!”(摘自《戴江南日记》)微信图片_20181003212143.jpg

  在江南的笔下,那些无言的朋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它们和人类的孩子一样惹人怜爱。江南去逛鸟市,发现鸟贩子们对百灵鸟的交易猖撅。正面采访受阻,她决定化妆成鸟贩子与当地鸟市上的“老大”前往鸟儿的故乡。在鸟贩子们准备将捕捉到的200多只百灵鸟幼鸟带出林区时,江南冒险亮明身份:“我是记者,这鸟谁也不能动!”林子里骤然无语。与江南对视的鸟贩子们,眼神由怀疑到慌乱,再到凶狠。最终,江南说服了其中一个鸟贩子,然后花千元买下了这些鸟,带回乌鲁木齐,交相关部门喂养,直到成功放生。后来,那位鸟贩子成了江南的朋友。这位朋友除了“金盆洗手”之外,还常常向她“通风报信”。

  “我希望成长为一名环境使者,一名大自然的捍卫者,因为这是一项纯洁的事业。我能在环境保护事业的道路上走到今天,得益于无数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给予了我勇气和厚望,使我不敢把前进的脚步放慢。”

  这是戴江南的境界,是一个以爱为本的民族旗手。这多么吻合习近平主席的“四和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大自然的孩子戴江南走了!她的生命止于40岁。她被安葬在和硕县的一片草地上,那里背靠天山,面向博斯腾湖。

  戴江南去世了,但更多的戴江南却在东方继续涌现!

  

  (下)


  野马嘶鸣:唤回一个民族精神的回归!


  “对野马的拯救,实在是人类对自己的拯救!”

  这话来自北京一位学者的口中。为了野马事业的最终成功,为了传扬人间大爱,作为一名报社的社长,她被张赫凡、戴江南等众多野马保护者们的事迹所感动。在不断关注中,不知不觉她也成为这个事业的后继推手,尽管自己还不知道。她把焦点,最后定格在拍摄一部公益电影和《野马》舞台剧等独特的形式来传扬野马文化和环保事业。她就是国内资深电影制片人,纳税人报社长赵小玲女士。

 

  新闻人的敏锐观察,让她从2009年就开始关注野马。一腔热血之下,她跑到新疆那一望无际的戈壁上,见到了百年前被劫掠、如今又回归故土的野马。野马的命运深深打动了赵小玲,她决心不论花费多大的心血,都要将野马环保事业进行到底。不曾想,这竟成了她七年来一个独特使命。

  她认为,野马的意义不仅是让它们自由驰骋在准噶尔荒凉的旷野,展示它们的野性之美。对环境整体的保护,再次提升我们民族的精神境界,这尤为重要。这个想法深深地攫住了她,竟成为她情感中的一份责任,她性格中的一种坚守!

  推掉了无数看似盈利的项目,专注野马的命运,她实实在在成为“野马”的一个发烧友。她要响应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以艺术振兴民族精神”的号召,准备投拍一部《野马》电影。尽管筹措资金并非易事,可她就是要干,雷厉风行是她一贯的风格!

  779534983238368880.jpg赵小玲花掉了所有积蓄,最后又卖了车,风风火火筹拍《野马》电影。她的儿子考上了国内著名学府北大的研究生,看到了母亲如此为野马拼命,也没有入学,只把录取通知书拍照存在手机里留念。又坚持了数年,她把唯一的房产贷掉。许多人在无限惋惜中来安慰她。她却说:和野马所代表的人类公益事业相比,我吃的苦算不得什么。

  多年来,她逢人便讲述对野马的独特认识。她常常绘声绘色地描述,野马整群走动如何鱼贯而行,壮马在前勇敢开道引路,中间是马驹和母马舍身护子,弱马公马随尾而行。野马在进化中随时可能碰到外来的侵袭,它们必须合群才能生存,才能繁殖,才能战胜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野马的团队纪律令人感佩,它们与大自然的和谐远远超越了人类的某些行为。野马最终成为荒原霸主的故事非常生动,它们好像也在告诉今天的人,不团结又自私贪婪的人类是何等的低能。

  在她多篇关于野马的文章里看到,野马具有不被驯服的精神。野马虽然算不上骏马,但从不企求任何保护和恩赐。在迎接环境的挑战面前,野马练就了超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意志力。它们的这些品质,也赢得人类的尊敬。在新疆人眼里,野马是英雄;在西方人眼里,野马是绅士。这些精神,也正是中国养马人的特质。

  好马堪比君子。赵小玲认为,野马能逃脱大自然的劫难,能在险恶的环境里生存,并延续远古的基因,与它们顽强的意志、铁的纪律、群体协作精神和奔放自由的秉性密不可分。

  她认为,野马失却家园,百年后重归故乡的悲情故事,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奋斗史吗?围绕着野马保护,涌现出的一个个无私无畏的群体,大写意地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正被唤醒!

  她说:“野马的昨天是自由的,野马的今天是被拯救的,野马的明天有赖于我们今天的作为。缺乏了野马的新疆大旷野是何等的贫乏?没有了人类的地球是何等的死寂与可怕?要想让人类的后代还能看到野马,尊重野马尊重自然必须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在这方面,我们人类应该谦虚下来,需要向野马多多学习。”

  从2009年开始,赵小玲为野马三次泪奔。她在今年元旦前这样回顾:

  “当时我看到了赫凡《野马重返卡拉麦里》,一下子让我热血沸腾起来。后来在新疆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真见到了野马,它们让我有更深的感悟。人与自然到底如何相处?人与人、民族与国家,在三十多年的交流中,野马不就是一面检验不同文明的镜子吗?这便是我筹拍电影《野马》的初衷。后来我陆续把20个本子给否了,因为我没有找到与此重大主题匹配的好剧本。在反复寻找中,我反而看到的是人心的浮躁和文化垃圾又沉渣泛起。”

  她为此反思,我们的文化一定要回到源头活水去。野马的精神感动人,养马人的精神更感动人。她给《野马》的定位是三个“回归”:

       一是回归故土。野马过去在中国起源,如今它又回到繁衍了千万年的故乡。掳掠永远得不到尊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很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15年前澳门回归祖国的《七子之歌》,唱出的正是野马之歌。普氏野马不是新疆野马的真名。野马的回归,体现了人类文化交流方面的进步。

  二是回归自然。野马在大自然进化中,从狐狸般大小进化到今天比家马稍小一点个头。它们的体能力量奔跑速度连咬带踢的凶猛个性,为它们赢得了荒原霸主的地位。不被驯服的野马,甚至成为个性强烈之人的代名词。动物如此,文化亦然。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回归,是对过度商业化世界的一个贡献。同样,过度“人化”的大自然也是没有意义的。大自然是我们的保育员,人类不是大自然的弃儿。

  三是回归理性。野马在西方动物园和马戏团里被委委屈屈圈养了100多年,但野性难驯,今天它们一回到故乡,马上恢复了桀骜不驯的野性。记得第一次野马归野试验,众多饲养员都等待着野马挨饿之后回到基地来,人与马毕竟有15年的感情互动啊!但等到最后,大家都失望了。野马宁肯饿死在野外,也不愿回到人的牢笼中。新疆林业厅的领导和养马人都哭了。野马毕竟是野马,它们的基因决定了在旷野生活、自由地成长,才是野马存在的理由。相反,百年前野马被劫掠,人类为了彰显自己而试图驯服它,把它杀了做成标本,这种人为的异化对野马非常残忍。因为野马比家马多两个染色体,这就让它拥有了相当于五六岁孩子的智商水平。而中国的养马人尊重自然尊重规律,肩负责任坚守到底,永不放弃,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理性回归。

  赵小玲认为,没有套上笼头的野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典型符号。她总结的这三个回归,正是人类走向“人性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未来和美”的大同世界观。

微信图片_20181003212122.jpg

  

       中、欧再次牵手野马“和”作

  人一旦被一个重大主题所抓住,其执着其坚毅,真的好像疯了一般。

  日久天长,赵小玲口里讲述的野马故事,后来被传递到世界各地。其中,有一位英国议员听到了这个故事,被一个群体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担当精神感动,想要帮助她一同把《野马》这个题材做好。最后由于一些政策原因,他们没能达成合作。但这位英国议员给她引荐了一位国际著名作曲家编剧家约翰•安德森先生。当时70多岁的安德森冒着寒雪来到北京,次日就奔往新疆去看望野马。当时老人家同样也被野马所打动,于是促成了赵小玲和英国的合作,打算以《野马》舞台剧的形式来开场。

    

      在中英双方合作舞台剧的谈判中,有很多地方都让初次来到中国的安德森先生感到惊讶。去野马基地那天,新疆大雪纷飞。雪覆盖了道路,车轮在雪路上经常打滑,最后终于安全抵达了荒无人烟的基地。在他眼里,远处看去只有一个很小的、很简陋的楼房和几间平房。这里的工作环境极其简陋,楼底下的大厅和所有的过道都是水泥地面,没有任何装饰和陈设。食堂里只有几张普通的桌子,一些条形板凳和几把简陋的椅子。外间的马圈除了雪和上百匹小野马之外一片荒芜。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在茫茫戈壁滩上,工作人员讲述他们开着一辆车出去监察野放情况,要带着干粮和水,要一个多月才能回来。他详细了解了一些关于国际组织援助和国内政府部门的拨款情况。这些事迹让安德森非常感动。这是他们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无法看到,也很难想象的。

  在简陋的饭桌面前,安德森带着棉帽子、穿着棉大衣、吃着当地食堂里做出来的拉条子。要赶快吃,不然一会就凉了,因为食堂里很冷,没有暖气或者是有暖气根本感受不到。约翰对这些工作人员表示了发自肺腑的敬佩,表示要用他的影响力去号召更多的国际组织关注这里。


  考察时,安德森不由地问起赵小玲在卡拉麦里任什么职位。当他听到“没有任何职位”的回答时,安德森被震动了。他嘟囔道:“我的上帝,她原来是这样的人,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项看似根本不能完成的使命”。此后,安德森对赵小玲的态度有了很大变化。每当与赵小玲谈话时,安德森都会用欧洲人对待贵族的礼节,把身体非常郑重地转过来直面赵小玲,细心地来听她的谈话。他是想用这种礼貌的方式,表示对眼前这位女士的尊重。

  在北京最后的几轮谈判中,安德森没有对项目再讨价还价。他意识到这是一种慈善事业,一种教育事业,他欣然在各种合同上签下名字,并为此觉得有一种无上的自豪感。这之后,他一直用英语Madam Zhao称呼尊贵的赵小玲女士。据英籍华人薛凌凤女士(中英合作的牵线人)反映,安德森在回到英国的任何场合下,对任何人谈话,以及在英国各大小会议上谈及此事时,他都用这个尊称称呼赵小玲,再也没有改过。


  微信图片_20181003212155.jpg不久前,安德森自己曾这样回忆这个过程:“我是偶然从薛女士那里收到一张照片,这照片是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关于新疆的野马事业。起初怀疑,我飞越万里只为看马一眼,这是否值得。站在冰冷的雪地里,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看一群精致漂亮的小马,这却成为我去年12月的一场灵魂洗礼!因为薛女士对我不清楚,其实我对保护环境和爱护动物的事非常感兴趣。我去过非洲很多次,每一次都有一种伤心的感觉,因为有那么多很好的动物都受到灭绝的威胁,而且造成这些的因素大部分是人为的。我读完张小姐的《野马重返卡拉麦里》故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野马的基因那么古老,诚如这个民族一样悠久。怎么找到更多资源去帮助这种马?作为一个作家,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故事有一个伟大的戏剧潜力,如果通过某种戏剧的形式,可能会对马种的保护和宣传有更直接的影响。我认为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为什么不是筹拍电影而是选择舞台剧?安德森说:“我当然可以采用一个简单的纪录片,讲述故事的全部事实。这将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故事。因为它拥有一切元素,一个珍贵物种在危险的环境下被艰难拯救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公益主题,新疆荒野绝佳的地理位置,一个民族伟大的历史等等。如果是这样,这只会是个1小时的电视节目。每当纪录片播出一结束,就意味着该事件已经不见了。但我想要的东西更长久,那东西可以被一遍又一遍地传播,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都看到。为了使这一概念取得成功,使人们关怀,让人们感慨这些美丽的生灵,我会创建一个不仅基于事实,更多基于故事的作品。不同于纪录片的动态,舞台剧依靠语言和歌曲的能量,台上台下可以互动。如果做得好,全世界的人都会喜欢!”

  2017元旦过后,安德森即将再次踏上野马的故乡,他在英国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赵小玲女士执着地关心这样一个没有利益的项目,一个跟她毫不相干的项目,这件事说明中华民族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每一432282772356343124.jpg个民族正因为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执着的信念、有理想,同时又有使命感,来主动担当,这个民族才会是伟大的民族。关于赵小玲女士和她给予野马的保护支持,我在戏剧作品里也要尽最大可能体现她的这种慈善和教育工作。因为这将要影响到当地的学校和孩子们。无疑,这是一份十分艰巨的工作。我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当我从北京飞到新疆野马中心,亲眼看到了关于野马的工作并见到了一些相关人员。他们有着真正关心野马的执着与热情,这种工作热情启发了我,我尽量了解和体会他们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借助艺术的形式来传达给观众。一个好的故事或一个好剧本是有普遍共性的,在任何国家人们都会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但因为这个故事在中国发生,用中国语言来表达,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挑战。但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挑战,因为我很享受学习中国文化和习俗的过程。另外还有一个出色的方面是,有来自中国各级政府的支持,这会更加坚定参与者的工作信心和热情。尊贵的赵小玲女士,新年快乐,合作愉快!”


  元旦当天,赵小玲没有休息。她回复完约翰的回信,就继续在微信里传播关于野马的知识,锲而不舍地为野马舞台剧的事宜来筹资。她坚定地认为,野马不仅是动物界的活化石,还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资源,它如今更成为一种“和文化”的符号。

  “野马具有自由、奔放、勇猛的野性,但同时我认为野马身上还有一种包容精神。自古以来,马都是被人们骑在背上,以致产生马背上的民族和国家。这么多年来,马一直在无怨无悔地陪伴着我们人类,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从数万年前野马起源到今天,人与马如此和谐,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和马一样尊重自然,那人和野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赵小玲念念不忘去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国马业协会涉外交流活动中的讲话:“马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马文化源远流长。建设国家需要万马奔腾的气势,推动发展需要快马加鞭的劲头,开拓创新需要一马当先的勇气。”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赵小玲推动的野马公益环保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其中,联合国文明联盟生态文明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和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戈先生为野马精神击节赞叹,并赋诗讴歌。他对野马文化中的“和境界”有更深的理解,并愿竭尽所能积极推动这个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有了这些强有力的助力,新年好心情,赵小玲似乎回应习主席的新年贺词,说:“人类进入2017年,全世界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当中国宇航员从太空返回地球,他们看到的一定是一个共同的蔚蓝色家园。不同的国家、众多的民族、相异的文化,好像一个个无形的围栏十分可笑!而野马正在冲破这重重围栏,教给我们一种‘和的境界’,就像张赫凡戴江南的情怀。我感悟到这个境界在民族数千年历史中是一脉相承的,新中国开国时叫‘雄鸡一唱天下白’,今天更清晰的表述是习近平主席的‘和文化’,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境界!”

99a7e812bff475264d14b25a41082142_17097726586963934466.jpg

赵小玲军旅生涯及成就简介:

1978年,赵小玲踏着父亲的足迹走进军营,那年18岁。经过严格的考核成为热门的报务兵。经过无数个寒暑的艰苦训练,她终于成为业务骨干,并成长为优秀的团干部,屡次获得部队嘉奖。她师从徐竹影先生学习作词这段军旅生涯中的插曲,奠日后担任总编辑的文化基础。1983年告别绿色军营后,在呼和浩特外贸任团委书11年之久。

她在回忆这段难忘的军旅生涯的时候,回忆说:“我是通信兵,学报务的。业务、军训同时训练苦得不得了。.走队列,穿着几斤重的大头鞋,走得腰酸腿痛。晚上关灯后躺在床上摸着红肿、起泡的脚丫子哭鼻子。业务训练还要苦。报务员的基础训练使用的教具是木健,打一个小时过来,中指已经磨破血肉模糊地沾在了链子上。休息时,得先用小手术刀轻轻把沾在踺子上面的皮肉刮起来再按到原来的部位。稍稍休息后,等血肉凝固了,继续练习发报,指头红肿得很难弯曲,不休息还好,时间长了也麻木了,有教练严肃的目光盯着,倒也不敢想痛。休息过后,重新拍发,手指钻心地疼,噙着眼泪,咬着牙继续练习。那种心情真是不知用什么语言能表述清楚。那种苦和后来正式上机工作后因连续拍发几百万组无差错的过硬技术而受嘉奖的快慰心情比较,正可谓是军人对苦和乐的特殊理解和认识了。

信念所在,这些苦咬咬牙也挺过去了。.最令人紧张、提心吊心也最出洋相的还要数紧急集合。每晚睡觉前,大家总要看台长的表情和动向,是否到连部开会,或者有什么举动。分析晚间政治学习时,连首长们的神情、语气,晚上有没有上级机关首长查铺,猜测会不会有行动。稍感觉到气氛有些特殊,便和衣睡觉。背包带死死抓在手里,瞪着眼睛,昕号令,紧张得眼神都变了。”

 

个人职称:

曾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现任纳税人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青少年艺术发展基金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制作人。

个人著作:

散文集《起起落落女人心》、《短暂的美国之旅》等,其中《我是寒星》获国家“五一工程”奖。曾在全国各类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60余篇,其中新闻作品《用爱指路》获新闻作品三等奖。2008年12月。策划编辑了图书《草原上的绿色方阵》编辑出版报告文学集《我是寒星》、《税苑金辉》等。

影视作品:、

· 反映税务战线题材的电影《大树底下好乘凉》,担任出品人、制片人。 

· 以两弹一星为题材的27集生活情感电视连续剧《情润无声》担任出品人、制片人  

· 电影《孟二冬》,担任出品人、制片人

· 电影《野马》,担任出品人、制片人

· 电影《卓尼土司》总监制、《天上掉馅饼》总策划

· 戏剧作品大型时尚音乐剧《女神西王母》出品人,制作人,《黄梁梦》高雅艺术进校园总策划

· 荣获国际电影节三项奖微电影《只为等到你》《老板买单》制片人

 

 策划的大型演出 :

· 策划并承办了内蒙古大学50周年校庆大型文艺晚会《青春放歌》

·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东方巨响·世纪相聚”大型主题联欢会

· 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绿色阳光”大型文艺演出

· 庆祝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托起朝阳”晚会

· 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北大公演

· 在甘肃省平凉市举办的包括14个板块系列活动的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中国•平凉崆峒旅游文化节。

策划的论坛:

· 2008年1月,北京大学 “2008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国际论坛”

· 以“生态环境与健康养生”为主题的湖北省钟祥市“2011首届钟祥国际长寿文化学术交流会”。

·以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办的“首届纳税服务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议”。

策划的电视栏目:

· 湖北省钟祥市与台湾屏东市城市1对1活动,2011年11月5日晚在央视四套《城市1对1》栏目中播出。

· “养生有道:中国平凉—泰国清迈”城市1 对1 活动,2012年 10月7日在央视四套《城市1对1》栏目中播出。

· CCTV-7《相约》栏目专题宣传“相约甘肃平凉”,节目2013年1月5日播出。

· 北京卫视生活频道《四海漫游》栏目“月下话平凉”专题。2012年9月13日在北京卫视生活频道《四海漫游》栏目中播出。

学术研究成果:

· 2010年8月份,在北京大学承办的世界美学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包容之美—以陕西画派的作品为例”的演讲。

· 在《五月风》杂志上发表了“国内数字电影产业发展探析”的文章。

· 在《实践》杂志上发表了《实现数字化和报业转型》的文章。

· 参与了总编辑报告:忧患与守望系列丛书之一《灵魂的坡度——我们的精神家园沦陷了吗》的策划等工作。

· 2010年在9月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行的秋季恳谈会上,做了“现代电影产业下的主旋律影片发展”的重要发言。

· 2012年7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影视文化》第七期发表一万三千余字的“关于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与发展的若干思考”文章。

· 2012年8月初,在人民网发表“向西 向西 向西:国家开发战略的优先选择——西部人考察东部后的系列思考之一” 稿件,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 2012年8月8日,在人民网发表“股份 股份 股份:西部开发策略的优先选择”稿件,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 2012年8月27日,在人民网发表“文化 文化 文化:西部开发的关键发力点” 稿件,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 2012年10月,发表“文化甘肃:迎来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阶段”稿件,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 2012年11月,在人民网发表“生态文明:天山脚下谱写野马之歌的人!”稿件,国内多家媒体转载。

· 2013年7月中华英才杂志第14期(总554期)发表“文化产业需回归理性”文章。

国内各媒体对赵小玲的采访:

2010年1月,赵小玲总经理作为电影《孟二冬》总制片人、出品人与导演哈斯朝鲁、主演谭洋作客CCTV-6电影频道《爱说电影》栏目,接受主持人蒋小涵采访。

2010年11月,赵小玲总经理接受山东电视台记者采访,谈国内影视城的现状等问题,稿件被全国多家主流媒体和新华网、新浪网等多家新闻网站转载。

2011年7月,赵小玲总经理接受求实杂志社主管的《小康》杂志记者采访——《中国影视大鳄海外扩张新路径》,谈国内影视基地的现状等问题,稿件被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2012年9月27日,国内各大媒体发表“赵小玲用镜头让世界了解濒危野马:曾三次泪奔”文章。

2012年11月17日,中国文化报采写刊发《动物人文影片《野马》想搏“奥斯卡”》稿件,国内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图片由作者和赵小玲女士提供,部分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