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日,机缘巧合,跟着冰姐一起游览了心仪已久的以古石楼群闻名遐迩的王硇村。


  王硇,地处河北省邢台地区沙河市西部柴关乡,以古石楼而闻名,建筑风格南北融合,目前保存基本完好!


  每一座穿越历史的风雨保存到现在的古代建筑,无一不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王硇也不例外。


  相传王硇村的建成是在明朝年间,有一宰相因没有完成朝廷的任务,如果交不了差,就会满门抄斩,此时已经由四川成都府两岗村行进到沙河,情急之下在赵泗水村安家,后怕朝廷追捕,又迁至下郑村,这样距离官道仍然很近,于是迁至现在的太行东麓。红枫山奶奶顶山脚下,此处没有人烟,常有野兽出没,此大臣共有四个儿子,当时老大就被狮子吃掉了,就这样,为了安顿下来,披荆棘,战虎狼,由于人马众多,终于战胜野兽,安置下来,距今已有十二代了。


  据导游王太平校长讲,村中的典型建筑是一进三全院,全部由石头凿成的长条形石砖砌成,屋顶由蓝瓦覆盖,密如鳞片。此院从一个大门进,共有七个院子串联,前后左右上下各有门,一旦有敌人进来,能够立刻转移。


  门外有石碾,马棚,拴马桩,其中石碾到现在还在使用,旁边有自制的手风车,扇米糠用的,有风插和流槽,具体操作我真的看不懂,很原始,不用电的。


  村子的石楼多是两层,最高石楼共三层,修建耗时六年,上面有放哨的哨口,可以观察远方的动静,当时刘邓大军曾经在此驻扎,指挥战斗。


  其次有一个显著地特点,就是整个巷道的每户人家四合院的东南角都缺一块,导游说,这叫做“有钱难买东南缺”,大概是风水上的讲究吧!


  每一家的门楼儿都是雕梁画栋,门头都有烧制的“兽”,可惜多在文革时被砸坏,屋檐精细到每个椽檐都有吉祥彩色图案。大门全是黑色的厚重木门,木门上写着厚重的对联。黑字红底儿金边,沉稳大气,写着“诗书门第,淳德家风”,还有好多都不记得了,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写的,工笔正楷,沉稳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


  推开古香古色的门楼儿,映入眼帘的是看墙,每家的看墙都恭恭敬敬地供奉着土地神,经过看墙,拐进院落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呈现在面前,都是北面是正房,南北各五间。北正房两层,与南屋相呼应,南屋底层五间,二楼东南角有一间耳房是放粮食用的,高低与北面持平,东西各有三间配房,用的全是厚重的木门,窗户是木制的窗棂。


  好客的主人把我们迎进房间,屋子掏空并不宽,因为大梁是整个粗重的树干做的,树干的高度就是屋子的宽度,内墙是石灰泥抹平的,整个墙壁非常厚,这样冬暖夏凉!绝对不用开空调。


  自古王硇出人才。沿途参观了有国民时期黄埔军校毕业,公安局局长亲民的王树堂故居,新中国初期工人日报社总编王洪故居,北京钢铁学院院长王二丑故居,近期沙河市常务副市长王三秋故居,抗美援朝名将故居!


  王硇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的指挥部,他们曾经在此地指挥战斗,勇敢地打退了日本侵略军的一次次进攻,守卫了祖国的亲亲沃土,我的祖父曾经跟随刘邓奔赴在抗日战场。那一枚枚的军功章依然被我们珍藏着!


  这就是我看到的王硇,由于是走马观花,并不详尽,但我依然从这一砖一瓦中,感受了中国古文化浓重的气息,调养自己浮躁的浑浊气息!


  而今的王硇已是邢台沙河市旅发大会的重推景点之一,愿美丽的王硇能借这次旅发大会的春风,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走进沙河,走进王硇,触摸古石楼的质感,聆听历史的回响。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