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梦在某个雪后的清晨降临。雪下了一整夜,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足有半尺深,踩上去软绵绵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是在唱一首悲伤的歌。
一辆合作商的卡车轰鸣着停在村口,轮胎碾过积雪发出刺耳的“咯吱咯吱” 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惊飞了树上的麻雀,它们扑棱着翅膀,在雪地上留下几个凌乱的脚印。司机跳下车,裹紧了身上的大衣,把领子竖得高高的,只露出一双不耐烦的眼睛,甩下一纸解约函,上面鲜红的公章像一块血渍,刺痛了陈阳的双眼:“老板说你们交货延期了,合同里写着呢,定金如果你们不退,我们还要追究你们的违约责任,赔偿我们的损失,具体金额我们法务部会跟你们联系。”
30万元货款打了水漂,那是他们好不容易凑齐的启动资金,有村民们你五十我一百凑的,有陈阳向朋友借的,每一分钱都浸透着汗水和信任。陈阳只觉得眼前一黑,天旋地转,踉跄着扶住卡车车身,冰冷的金属触感让他稍微清醒了一些,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指节都快嵌进金属里了,指甲缝里都磨出了血。
他蹲在结薄冰的河沟边,河面上结着一层薄冰,冰面下的水缓缓流动,能看到水底的石子和枯黄的水草,它们在水中轻轻摇晃,像是在嘲笑他的失败。他看着解约函上的文字,那些黑色的宋体字像一只只蚂蚁,爬得他心里发慌,浑身发冷,像是掉进了冰窟窿,从头顶一直凉到脚底。
耳边回响着张婶颤抖的声音,那是昨天张婶找到他,小心翼翼地问的,手里还攥着一张医院的缴费单,单子都被捏得皱巴巴的:“阳娃子,我儿子的手术费……是不是又悬了?医生说再拖下去,会影响恢复的,以后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走路都不利索……”
远处传来小宝的哭喊,声音撕心裂肺的,像一把刀子割在陈阳心上。他冲过去时,看见孩子抱着被退回的绣品,那是他花了好几天才绣好的小老虎挂件,针脚虽然稚嫩,歪歪扭扭的,但看得出来很用心,老虎的眼睛用黑色的线绣得圆圆的,棉袄肩头洇着大片水渍——那是融化的雪,还是孩子的泪?陈阳分不清,只觉得心里像被冰锥扎了一样疼,疼得他喘不过气来,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雪地上,瞬间就结成了小冰粒。
深夜的办公室,寂静得能听见秒针走动的声音,“滴答、滴答”,每一声都像是敲在他的心上,沉重而缓慢,像是在倒计时。陈阳打开父亲留下的米酒,那酒是他昨天从板栗林挖出来的,坛子上还沾着泥土和枯草,封口的红布已经褪色,变成了浅粉色,边缘都烂了。他拧开盖子,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带着岁月的醇厚,辛辣的酒液灼烧着喉咙,却暖不了发凉的心,反而让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眼前的困境,那些数字像幽灵一样在他眼前晃动,500万、300万、80万、30万……酒瓶滚落在地,“哐当”一声,撞碎在 “向阳手作” 的铜质门牌上,发出清脆的响声,酒液洒了一地,在地面上蔓延开来,像一滩深色的血,空气中弥漫着酒香和铜锈的味道,还有一丝苦涩,像是他此刻的心情。
他胡乱翻着朋友圈,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眼前模糊一片,泪水让视线变得朦胧。突然被一条视频卡住——画面有些晃动,显然是拍摄者的手在抖,是小宝用他那部旧手机拍摄的,手机壳还是用蓝染布做的,上面缝着一颗小小的布制板栗,是他自己缝的。镜头扫过祠堂里忙碌的身影:王奶奶戴着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专注地看着手里的布,耐心地教孩子们染布,她布满皱纹的手在染缸里搅动,蓝靛水泛起一圈圈涟漪,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石子;周奶奶手把手教游客绣板栗花,她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看着游客的手,嘴里念叨着:“针要从这里穿过去,线要拉紧,这样才结实,不容易散,就像过日子,得用心经营才行……”张婶笑着展示新设计的蓝染围裙,围裙上绣着小小的板栗图案,边角还缝着流苏,是用蓝染布的边角料做的,一点都不浪费,眼角的笑纹里藏着自豪,对围观的人说:“这围裙又好看又耐用,做饭时穿正好,油点子溅上去也不怕,好洗,用碱水一泡就干净……”配文是歪歪扭扭的手写体,是小宝一笔一划写的:“这是我们村的希望,叔叔阿姨们帮帮我们!我们的手工艺品可好了,用料实在,都是用好的蓝草和丝线,手艺地道,都是奶奶们一针一线绣的,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评论区早已沸腾,消息刷新的速度飞快,一秒钟就能跳出十几条新评论,像是在开一场热闹的聚会。有网友认出视频里的王婆婆:“这不是之前爆火的90岁绣娘吗?我还买过她绣的蓝染手帕呢,上面的凤凰绣得跟活的一样,一定要帮她守住手艺!我先订十个蓝染包,不用发货太快,慢慢做,保证质量就行!”一位海外华侨留言:“我愿意预付定金,订一百个蓝染包,只求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能让老手艺失传!我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见过类似的染布,奶奶还教过我怎么用蓝草叶染指甲,那是我最美好的回忆,看到这个视频,眼泪都出来了。”
有一家企业私信:“说明天带团队来考察,看看能不能合作,能不能帮你们一把,这么好的东西不能埋没了,我们公司年会正好需要伴手礼。”
陈阳的手指划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留言,突然摸到一片湿润——不知何时,滚烫的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顺着脸颊流下,滴在手机屏幕上,晕开了一片水渍。那些曾被他视为负担的订单、压力,此刻在村民们的坚守面前,都成了必须扛下去的责任,他不能让大家的努力白费,不能让那些期待的眼神落空,不能让这片土地的希望熄灭。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像一把金色的利剑,照在祠堂斑驳的匾额上,“向阳堂”三个字在晨光中隐约可见,虽然漆皮剥落,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却透着一股威严,像是在鼓励他不要放弃。
他猛地站起身,打翻的酒液在商业计划书上晕开深色的痕迹,却像极了蓝染布上的独特花纹,有种残缺的美,带着一种倔强的生命力。
陈阳颤抖着手拨通最后一位投资人的电话时,“李总,我是向阳村的陈阳。”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却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您或许不缺赚钱的项目,但有些东西,一旦消失就再也回不来了,就像我们村的老手艺,要是没了,就真的没了,那是多少金钱都换不回来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根啊……”
电话这头,陈阳详细讲述着村民们的故事,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都带着真情实感:王奶奶为了调试新染方,在染缸边守了七天七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困了就靠在缸沿打个盹,盖着一块旧棉袄,醒来继续记录数据,她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温度、时间、染料比例,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成功和失败的尝试,每一个数字都凝聚着她的心血,手指被染液泡得发皱,像老树皮一样,指甲缝里全是蓝靛的颜色;张婶的儿子用在电子厂学的技术,给传统刺绣机加装智能模块,熬了好几个通宵画图纸、改程序,眼睛熬得通红,滴着眼药水继续干,手上被烙铁烫了好几个泡,终于让老机器焕发新生,效率提高了三倍,还节省了不少人力;小宝把直播赚的零花钱,一分不少都买成了绣线,有红的、绿的、蓝的,整整齐齐地摆在一个铁盒子里,还发动学校的同学帮忙宣传,他的书包上挂着自己绣的小挂件,见人就说这是我们村的手艺,可骄傲了,说长大了要当村里的“首席设计师”。
陈阳翻出手机里的照片,一张张的在电话里讲述给李总:祠堂梁柱上新发现的光绪年间绣坊印记,那些模糊的字迹虽然辨认不清,但能看出是“XX绣坊”的字样,见证着村里手艺的历史,至少有上百年了;村民们自发绘制的未来规划图,是用彩色铅笔在牛皮纸上画的,虽然不专业,却充满了想象力——在那上面,板栗林旁将建起非遗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老绣品和染布工具,还有手艺人的故事介绍,门口要立一个王婆婆的雕像;绣娘们的作品会通过元宇宙走向世界,人们戴上眼镜就能看到绣娘刺绣的全过程,还能虚拟体验染布的乐趣……说到动情处,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李总,这不仅是门生意,更是一个村庄的希望,是一群手艺人的心血,您帮我们一把,就是保住了一份传承,一份文化的根啊,后代子孙会记得这份好的……”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传来打火机点燃香烟的声音,“啪”的一声,然后是李总缓缓吐出的烟圈声,透过听筒都能想象出他沉思的模样,眉头紧锁,手指夹着香烟,烟雾缭绕:“小陈,把商业计划书发我邮箱,我明天到你们村里看看,实地了解一下情况,再做决定,光听故事不行,我得亲眼看看你们的人和手艺。”
挂掉电话的瞬间,陈阳听见祠堂方向传来阵阵欢呼,那声音像一股暖流,涌遍他的全身,驱散了身上的寒意。他冲出门,看见村民们举着手机围在一起,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像雨后的阳光一样灿烂——原来是那条视频的点赞量突破了百万,评论区置顶的是王奶奶的留言,是张婶的儿子帮她发的,用的是语音转文字:“老手艺就像板栗树,看着快枯了,只要根还在,春天一到又会发芽,还会长得更茂盛,结出更多的果子,只要人心齐,啥坎儿都能过去。”
雪后的向阳村银装素裹,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晃得人睁不开眼,在晨光中闪耀着希望的光芒。陈阳站在新建厂房的地基旁,看着村民们自发清理积雪,他们有的拿着扫帚,有的拿着铁锹,还有的用竹筐抬雪,干得热火朝天,嘴里还哼着村里的小调,“向阳村,好地方,蓝草青,板栗香,手艺人,心最良,绣出花,染出光……”小宝举着自制的彩旗跑来,旗子是用蓝染布做的,上面歪歪扭扭绣着“向阳而生”四个大字,针脚虽然不太整齐,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线用得特别足,生怕掉了。他跑得气喘吁吁,小脸红扑扑的,鼻尖上还挂着汗珠,像一颗晶莹的珍珠:“陈哥哥,你看,我们一定能行!好多人都支持我们呢!有个上海的阿姨说要给我们捐钱建厂房,还有个老师说要带学生来当志愿者!”
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越来越近,车轮碾过积雪的声音清晰可闻,像是在敲打着希望的鼓点。陈阳眯起眼,看见一辆黑色轿车碾过积雪驶来,车身上落着一层薄雪,像盖了一层白色的被子,车轮卷起白色的雪沫,像两道白色的带子。车窗摇下时,露出投资人李总微笑的脸,他穿着一件黑色的羽绒服,戴着一条灰色的围巾,看起来很精神:“小陈,带我看看你们的工坊和那些手艺人吧,我想亲眼瞧瞧这些能打动人的手艺,听你说得这么好,我也好奇了。”
那一刻,陈阳忽然明白,比资金更珍贵的,是全村人攥在一起不肯松开的手,是老手艺在新时代倔强生长的生命力,更是一个村庄对未来永不熄灭的希望。他还隐约觉得,这件事或许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毕竟这么多人关注,这么有影响力,县文旅局的人之前就来过村里调研,说他们的项目符合“非遗振兴计划”,说不定会有政策上的支持,这念头在他心里一闪而过,像一道微弱的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让他在黑暗中看到了方向。
李总在村里待了整整一天,他参观了祠堂工坊,看绣娘们刺绣、染布,听她们讲自己与手艺的故事,时不时点点头,还拿出笔记本记录着什么,笔记本是皮质的,看起来很高级。王奶奶给他看了自己的老绣样,有凤凰的、有牡丹的、有喜鹊登梅的,每一件都保存得小心翼翼,用油纸包着,外面还套着塑料袋,防止受潮。李总小心翼翼地捧着,像是在看一件稀世珍宝,还不时问这问那,打听绣样的来历和针法,王婆婆都一一作答,讲到高兴处,还拿起绣针现场演示了几针,动作虽然慢,却精准有力。张婶的儿子演示了他改造的智能刺绣机,机器运转起来平稳高效,绣出的图案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精准整齐,李总看得很认真,还不时提问,询问改造的细节和原理,张婶的儿子都用专业的术语回答,李总听了连连点头,说:“年轻人有想法,把老手艺和新技术结合,这条路走得通。”周奶奶送了他一个自己绣的板栗挂件,黄棕色的板栗上还绣着绿色的叶子,用的是她最擅长的“打籽绣”,李总高兴地挂在了钥匙串上,说要带回去给家人看看,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传统手艺的魅力。
晚上,村民们特意做了村里的特色菜,有板栗炖鸡,用的是刚从地窖里取出来的板栗,又甜又面,鸡是村民自己家养的的,纯生态鸡;蓝草炒鸡蛋,是用蓝草的嫩尖炒的,带着一股清香;还有村民自己磨的豆浆做的荨麻菜豆腐,豆子是自己种的,荨麻菜是野生的。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乡土气息,是城里吃不到的味道。李总和大家坐在一起,喝着那坛二十年的米酒,酒液醇厚绵长,带着淡淡的板栗香,听陈阳讲未来的规划,眼神里渐渐有了赞许,时不时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比如可以申请?“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可以和旅游公司合作开发研学项目。
离开时,李总拍了拍陈阳的肩膀,他的手掌宽厚而温暖,带着力量:“小陈,你们的故事打动了我,也让我看到了老手艺的价值,这不只是赚钱的生意,更是一份有意义的事业,值得好好做。我决定投资,但不是一次性投完,我会分阶段来,根据你们的进展情况,第一笔先投200万,用于厂房建设和设备采购,这样既能支持你们,也能帮你们规避风险,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稳当。”他还补充道:“另外,我认识省文旅厅非遗处的王处长,他一直很关注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项目,我已经给他打过电话,把你们的情况跟他说了一下,他很感兴趣,说下周会派人来村里调研,看看能不能纳入‘省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的申报范围,如果能成,会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金补贴,这对你们来说可是个好机会。”陈阳听到这话,心里一动,一股希望的暖流涌上心头,眼眶瞬间就红了,这正是他一直期盼的转机,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一道明亮的光在前方闪烁,照亮了整个向阳村的未来。
夜色中的向阳村,虽然依旧寒冷,寒风还在吹着,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像揣着一个小火炉。陈阳站在村口,看着李总的车消失在路的尽头,车灯的光晕在雪地上拉得很长,最后融入黑暗,像一条通往希望的隧道。他知道,资金困境暂时缓解了,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厂房建设、设备安装、人员培训,每一项都不容易。
陈阳抬头望向天空,星星在云层中闪烁,像是在为他们加油,月亮也露出了半边脸,洒下清冷的光辉,照亮了村口的老槐树。他握紧了拳头,心里充满了信心,相信在大家的努力和即将到来的政策支持下,向阳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那些老手艺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他转身往回走,祠堂的灯光还亮着,里面传来绣娘们的说笑声,夹杂着刺绣机的?“哒哒” 声,那声音温暖而有力,像是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谣,在寂静的夜里回荡,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