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在某个蝉鸣聒噪的午后降临,夏日的阳光格外强烈,蝉在树上不知疲倦地叫着,声音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燥热的气息,却丝毫没有影响向阳村的热闹。一辆印着“CCTV”字样的面包车缓缓驶入村口,扬起阵阵尘土,车身上的标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吸引了村民们的注意。

  《乡土》栏目组的导演举着摄像机跳下车,他穿着一件白色的短袖,额头上布满了汗珠,笑容却很灿烂:“我们追着‘晒老手艺’的热度找来了!早就听说了你们的故事,太感人了,一定要好好报道一下,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向阳村的老手艺有多棒,知道这些可爱的手艺人。”

  拍摄当天,祠堂被布置成微型展览馆,王奶奶的染缸、周奶奶的绣绷、智能刺绣机并排陈列,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展现出老手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镜头对准王婆婆布满皱纹的手,老人正用传统针法绣着顾客提供的民国纹样,一针一线都那么认真,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身后的电子屏同步展示着?AI 生成的设计稿,古今碰撞,别有一番韵味。“这辈子都没想过,我的绣活能上电视。”王奶奶对着镜头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阳光,显得格外慈祥,“以前总怕把老手艺带进棺材,现在看来……”她指了指正在教小宝操作机器的张婶儿子,“年轻人耐心地指导着小宝,小宝学得很认真,小脸上满是专注。”“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法子,就像板栗树,老根扎得深,新芽才能长得旺,老手艺也一样,得有新人接棒才能传下去,才能活得有活力。”

  拍摄间隙,导演被周奶奶的故事打动,专门为她拍摄了一段特写——老人戴着老花镜,认真地教一个年轻绣娘辨认传统纹样,她的手指在纹样上轻轻点着,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图案的寓意,“你看这个缠枝纹,代表着生生不息,这个如意纹,寓意着吉祥如意,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里面藏着很多祝福。”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们身上,形成一幅跨越时空的传承画面,温暖而美好,让人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节目播出那晚,全村人挤在祠堂看直播,搬来了大大小小的凳子,有的还站着,祠堂里挤满了人,气氛热闹非凡。电视屏幕上出现熟悉的场景和面孔,大家都兴奋不已,不时发出阵阵欢呼。当镜头扫过墙上密密麻麻的顾客故事时,小宝突然指着屏幕大喊:“那是我帮陈哥哥扫描的照片!这个故事我还记得,是关于一个爷爷和他的竹笛的!”惹得众人哄堂大笑,笑声在祠堂里回荡,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张婶悄悄抹了把眼泪,她想起儿子受伤后一度消沉,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与人交流,如今却在工坊找到了新的价值,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这让她无比欣慰,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口碑的涟漪仍在扩散,影响越来越大,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北京故宫文创团队发来合作邀约,希望复刻馆藏文物上的刺绣纹样,让更多人了解宫廷刺绣的魅力,“你们的手艺很地道,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有创新,相信和我们的合作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让传统纹样以新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人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国际非遗论坛向陈阳发出演讲邀请,邀请他分享向阳村的故事和经验,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非遗传承之路,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甚至有国外的华裔家庭专程来村,只为让孩子体验?“家族纹样重生”的过程,他们带着孩子参观工坊,让孩子亲手触摸绣线,感受老手艺的魅力,希望孩子能记住自己的根,传承中华文化。

  一位美国妈妈带着女儿来定制书包,小女孩扎着两个小辫子,眼睛大大的,像两颗黑葡萄,充满了好奇,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要把中国的故事背在身上,回去讲给我的小伙伴听,告诉他们中国有这么棒的手艺。”她们在村里住了整整一周,跟着王奶奶学染布,看着白布在染缸里变成漂亮的蓝色,从浅蓝到深蓝,小女孩兴奋得拍手叫好,不停地说:“太神奇了,像变魔术一样!” 跟着周奶奶学刺绣,虽然绣得歪歪扭扭,却很认真,小手指捏着绣针,一点一点地绣着,脸上满是专注。临走时,小女孩抱着绣了一半的书包哭着说:“我还想再来,这里太好玩了,奶奶们都好亲切,我还没学够染布和刺绣呢。”

  祠堂门口的老槐树下,新增了块电子留言板,屏幕很大,清晰地显示着各种留言,屏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留言不断刷新,每一条都充满了感动和祝福:“谢谢你们,让我找回了奶奶的味道,看到那些绣品,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奶奶在灯下给我缝衣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原来传统可以这么酷,一点都不陈旧,反而很时尚,把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太棒了”,“希望老手艺能一直传下去,这是我们的文化宝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

  有位游客还在树下系上蓝染布条,上面写着“愿老手艺生生不息”,字迹娟秀,随着微风轻轻飘动,像是在诉说着美好的愿望。渐渐的,布条越系越多,五颜六色的,有蓝染的、有刺绣的、有印花的,老槐树像是披上了一件由祝福织成的披风,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成为了向阳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深秋的某个清晨,陈阳站在扩建后的工坊顶层,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看到整个向阳村的景象,是他特意让人搭建的观景台。他看着绣娘们在机器与绣绷间穿梭,动作熟练而有序,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像一个精密的机器在高效运转。听着染缸的搅拌声与缝纫机的哒哒声交织成曲,这声音像一首充满活力的交响曲,诉说着向阳村的新生,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远处的板栗林翻涌着金色波浪,饱满的板栗挂满枝头,压弯了树枝,宛如一幅流动的刺绣长卷,美丽而壮观,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手机弹出新消息,是“梧桐雨”发来的婚礼请柬,设计精美,上面印着向阳村的刺绣纹样,有板栗花、有蓝草,充满了乡土气息,又不失浪漫。她的婚纱上,绣着向阳村复刻的家族纹样,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显得格外别致,“这是我收到的最特别的婚礼礼物,带着家族的祝福和向阳村的温暖,我想让这份美好陪伴我一生。”陈阳笑着回复:“记得给我们发婚礼上的照片,这次该换我们晒你了,祝你新婚快乐,永远幸福,愿这份传统的祝福能带给你一辈子的好运。”

  放下手机,他望向祠堂,梁上的彩绘麒麟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色彩鲜艳,经过重新修缮,更显栩栩如生,麒麟的眼睛像是在闪烁着光芒,充满了生机,仿佛也在见证这场关于传承与新生的奇迹。那些曾被岁月尘封的纹样,那些老绣娘掌心的温度,正借着互联网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千万人的故事里,绽放出新的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向阳村,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村,已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古老的手艺在时代的浪潮中,永远保有那份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成为了一个响亮的文化符号。

  每一针,每一线,都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故事——传统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我们并肩前行,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里的老人们常说,这一切就像板栗树,年年开花结果,岁岁生生不息,传承着生命的力量,而向阳村的故事,也将如同那永不褪色的蓝染,继续书写下去,创造出更多的精彩和感动。

  然而,随着订单的不断增加,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并且越来越严重。原材料的采购量越来越大,蓝草、丝线、布料等的需求量激增,供应商那边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也有所上涨,每次采购都需要一大笔钱,陈阳不得不四处筹措,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才能勉强维持采购。而且,工坊扩建和新设备的引进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虽然订单带来了收入,但资金回笼需要时间,加上人工成本、设备维护费用等,支出也在不断增加,资金链开始出现紧绷的迹象,账户上的余额越来越少,每次查账都让陈阳眉头紧锁。他知道,一场新的挑战即将到来,这将是对他们的又一次考验,如何解决资金问题,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