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的深夜,天空像是被谁捅破了个大洞,豆大的雨点密集地砸在加工坊的石棉瓦上,发出密不透风的鼓点声,仿佛有无数个鼓手在同时敲击,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连心脏都跟着节奏跳动。

  陈阳用厚实的塑料布小心翼翼地裹着新设计的板栗糕包装图纸,图纸边缘已经被之前的雨水浸得有些发皱,墨迹也晕开了些许,像一朵朵模糊的水墨画,他冲进雨幕时,裤脚瞬间就被浑浊的泥水浸透,沉重地贴在腿上,每走一步都像是拖着千斤重担,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前行。胶鞋在没过脚踝的积水中踩出?“啪嗒、啪嗒”?的声响,水花四溅,在身后留下一串模糊的脚印,很快又被雨水冲刷得无影无踪。

  一道惨白的闪电划破夜空,短暂照亮了村口老槐树扭曲的枝桠,那些光秃秃的枝条在风雨中张牙舞爪,像极了童话故事里的妖怪,狰狞可怖。闪电过后,是震耳欲聋的雷声,仿佛要把整个村庄吞噬。他想起三小时前电商平台刚发来的最新差评——“包装土气,像乡镇作坊产品,毫无设计感”,冰冷的文字像针一样扎在心上,密密麻麻的疼,比这雷声更让人难受。雨水混着额头的汗水流进眼里,涩得他几乎睁不开眼,只能使劲眨着眼睛,任凭雨水冲刷着脸颊,试图冲掉那份挫败感,可心里的失落却怎么也冲刷不掉。

  王奶奶的老屋蜷缩在村尾的洼地,历经风雨的土坯墙被雨水泡得泛出深褐色,墙皮一块块剥落,露出里面夹杂着麦秸的泥坯,仿佛随时都会坍塌。木门缝里渗出昏黄的灯光,像黑夜里的一颗孤星,散发着微弱却温暖的光芒,给这冰冷的雨夜带来一丝慰藉。陈阳推门时,朽木发出悠长而刺耳的“吱呀”声,与屋外炸雷的轰鸣声形成诡异的和声,让人心里发紧,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下大雨停电了,王奶奶正坐在火塘前的矮凳上,佝偻着背,像一株被风霜压弯的枯树。柴火跳动的红光在她银白的发丝间跳跃,给她苍老的脸庞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让她看起来多了几分生气。她手中的彩线在橙黄色的灯芯绒鞋面上来回穿梭,一双虎头鞋的轮廓渐渐清晰,虎眼用金线勾勒,在摇曳的光线下竟流转着活物般的神采,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鞋面上跳下来,威风凛凛地巡视领地。

  “阳娃子,快进来躲雨,裤脚都能拧出水了。”王奶奶抬头时,银发上沾着星星点点的灰,像落了层霜。她布满老年斑的手背朝火塘边指了指,“暖壶里有刚烧好的热水,自己倒杯驱驱寒,这鬼天气,冻得人骨头缝都疼,可别冻感冒了。”

  陈阳的目光被奶奶手中的虎头鞋牢牢吸引,他盯着鞋头虎须用黑色丝线盘绕成的波浪状,每根须子都根根分明,粗细均匀,精致得让人惊叹。针尖穿过布料时发出细密的“嗤嗤”声,像是春蚕在啃食桑叶,充满了生命力。他蹲下身,指尖轻轻触碰鞋面上绣的五毒图案,蜈蚣的脚纤细如丝,蝎子的螯锋利无比,蟾蜍的疙瘩凹凸有致,蜥蜴的鳞片层层叠叠,蛇的花纹蜿蜒曲折,每一种都栩栩如生,丝线表面竟带着温润的光泽,像是被人常年抚摸过一般:“奶奶,您这针脚比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老物件还细致,简直是艺术品,要是拿到城里去,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王奶奶叹了口气,手中的针线在灯芯绒上划出流畅的弧线,很快就绣出了虎额上的“王”字,笔锋凌厉,颇有气势:“细致有啥用?上个月给城里重孙寄了双,他看都没看就扔在一边,嫌土气,说不如同学的运动鞋带劲,跑得快。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懂得欣赏这些老手艺了,觉得跟不上时代。”她努了努嘴,指向窗台上那个蒙尘的竹筐,“里面摞着十七双虎头鞋,有绣着并蒂莲的童鞋,寓意好事成双;有滚着兔毛边的棉鞋,冬天穿暖和得很。都是这些年闲得没事做的,却都落着厚厚的灰,没人稀罕,就像我这把老骨头,没用了。”

  陈阳顺着王奶奶指的方向看去,针线箩里的虎头鞋样式各异,做工精湛。其中一双鲤鱼闹莲纹样的童鞋,鞋底还留着未磨平的纳鞋十字纹,密密麻麻,像天上的繁星,一看就花费了不少功夫。鞋面上的鲤鱼鳞片用金色丝线绣成,在微弱的光线下闪着淡淡的光泽,莲花开得正艳,荷叶舒展,栩栩如生。“前几天收拾屋子,翻出十年前给你妈绣的嫁妆鞋垫,上面的并蒂莲都让虫子蛀了洞,好好的东西就这么毁了,心疼得我好几宿没睡好。”陈奶奶的声音里满是惋惜,手里的针线却没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驱散心中的失落。

  陈阳拿起一双绣着缠枝莲的虎头鞋,鞋帮内侧用极小的针脚绣着“长命百岁”四个字,字体娟秀如簪花小楷,可见绣娘的用心。缠枝莲的藤蔓缠绕交错,花朵饱满,花瓣层层叠叠,颜色从浅粉到深粉渐变,过渡自然。窗外又一道闪电劈下,短暂照亮了墙上挂着的蓝染被面,靛蓝色的缠枝花纹在雨夜里泛着神秘的微光,被面边缘的盘扣已经褪色,却依然保持着精巧的琵琶形状,散发着古朴的韵味,像是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他突然想起调研笔记里用红笔圈出的数据:全村现存五位老绣娘,平均年龄68岁,掌握苗绣、绞花绣、蓝染、盘扣等九项非遗技艺,其中周奶奶的绞花绣已被县志列为濒危技艺——老人上次展示技艺时,因年岁已高,手指关节僵硬,指尖因用力过猛渗出的血珠曾染红过绣布,那抹红色在蓝色的绣布上格外刺眼,像一朵泣血的花,让人看了心疼。

  火塘里的柴火爆出一串火星,落在灰烬里,瞬间熄灭,像极了那些即将失传的老手艺。陈阳凑近跳动的火光翻开笔记本,铅笔在泛黄的纸页上快速游走,灵感像泉水般涌来。他先勾勒出虎头鞋的缩小版草图,将鞋型简化为钥匙扣大小,用环保树脂固定成立体造型,特意在虎耳处留出穿孔位置,方便佩戴;又在帆布包设计图上,用彩色铅笔填涂苗绣蝴蝶纹样,包身主体采用防水帆布,结实耐用,包带拼接奶奶染制的蓝白蜡染布,边缘用耐磨的板栗壳纤维加固,既美观又实用;最后画出一串手机挂件,将传统盘扣与板栗壳打磨的圆珠串联,挂件末端系着野蒿编织的流苏,流苏尾端缀着微型蜡染布花,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奶奶,您看这虎头钥匙扣,把尾巴改成爱心形,城里小姑娘会不会喜欢?”陈阳将草图递过去,纸上的卡通老虎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显得憨态可掬,尾巴卷成桃心状,爪子特意设计成握着板栗的姿势,突出地方特色,“这样既保留了虎头鞋的寓意,又符合现在的流行趋势,肯定能受欢迎。”

  王奶奶眯起眼睛,借着微弱的火光仔细看着图纸,用针尖点着图纸上老虎的尾巴:“这虎尾巴咋是弯的?我这辈子见过的老虎,尾巴都是直愣愣的,这样哪有老虎的威风?不过话说回来,这爱心形看着确实喜庆,城里的小姑娘说不定真会喜欢。想当年,我绣的虎头鞋在村里可是出了名的,谁家生了孩子都来求一双,现在能再派上用场也挺好。”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犹豫,也有一丝期待,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手中的针线。

  陈阳笑着解释:“现在城里流行‘萌系’风格,太写实的老虎怕吓着小孩子,爱心尾巴看着可爱,还能当挂饰勾住包带,实用得很。您看这爪子握着板栗,还能突出咱村的特产,一举两得呢。奶奶,您就相信我,我们们试试,说不定能让这些老手艺重新火起来,让更多人知道咱们村的宝贝。”他指着图纸上的细节,耐心地讲解着设计理念,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像火塘里的火焰一样炽热。

  雨势渐渐转小,变成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像是在为他们的谈话伴奏。雨滴打在屋檐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清脆悦耳。火塘里的火光照亮阿婆脸上深深的皱纹,每一道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像老树的年轮。她往火里添了把干透的栗树枝,火星溅在陈阳的设计图边缘,烫出几个小黑点。“阳娃子,不是奶奶泼你冷水,”她的指尖划过蓝染布的图案,布面因岁月沉淀呈现出独特的冰裂纹,像湖面结冰后的纹路,“我这蓝染布从浸灰到染色要七七四十九天,光晾晒就得选七个晴好天,哪一步都不能马虎,少一天都不行。万一卖不出去,这功夫就算扔河里了,连个响都听不见,我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折腾了。”

  陈阳握住奶奶关节变形的手,她的拇指因长期捏针而凸起一块硬茧,摸上去硌手,指腹上还留着年轻时被靛蓝染剂灼伤的淡疤,那是岁月和技艺留下的印记:“奶奶,您还记得我爷爷当年办砖窑厂吗?他头三次烧窑全成了废砖,村里人都笑话他,说他异想天开,可他第四次就烧出了第一块完整的砖,后来不也成了十里八乡的砖王?凡事都得试试,不试咋知道不行呢?就算失败了,咱们也不后悔,至少努力过,对得起这些老手艺。”

  王奶奶的眼神突然飘忽起来,望向窗外茫茫的雨幕,仿佛陷入了遥远的回忆:“你爷爷……也是在这样的雨夜,揣着我陪嫁的银镯子去镇上换启动资金,回来时镯子没了,换了半袋窑工的口粮,他自己却饿了两天肚子。那时候的日子苦啊,可你爷爷从来没放弃过,就像这火塘里的火,再难也得燃着,总有烧旺的一天。”?她顿了顿,从围裙兜里摸出个油纸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双巴掌大的虎头鞋,鞋面用五彩丝线绣着百鸟朝凤,凤凰的眼睛竟是用碾碎的孔雀石粉末混合蛋清绘制,在火光下泛着幽绿的光,精美绝伦,“这是你出生时我绣的,本想等你结婚时当压箱底的物件,寓意吉祥如意。现在看来……?或许真能像你说的,让它派上用场,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老手艺。”?老人的声音渐渐低下去,被火塘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掩盖,带着一丝无奈和伤感,也有一丝希望,像雨后的嫩芽,在泥土里悄悄生长。

  次日清晨,天终于放晴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万物都像是被洗过一样,清新明亮。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轮廓清晰,近处的板栗林叶片上还挂着水珠,闪闪发光。陈阳揣着设计草图和阿婆的虎头鞋样品,骑上那辆除了喇叭不响哪都响的车直奔县城文旅局。车轮碾过积水的路面,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腿,冰凉的感觉顺着皮肤蔓延,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心情。他想起大学时骑共享单车去参加创业大赛的清晨,那时的白衬衫永远干净笔挺,意气风发,与现在的狼狈模样形成鲜明对比,但此刻他的心里却充满了斗志,比那时更加坚定,因为他肩上扛着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想,还有一群老绣娘的希望。

  局长办公室宽敞明亮,落地窗正对着新建的商业综合体,玻璃幕墙反射着摩天大楼的影子,现代而繁华,与他胶鞋上未干的泥点形成刺眼对比,让他有些自惭形秽。但他很快调整了心态,深吸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局长接过虎头钥匙扣样品时,虎眼的金线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他眼前一亮,突然站起身走到书柜前,抽出一本《非遗活化案例集》:“小陈,你看这个。”书页停在杨家坳蜡染专题,上面详细介绍了他们如何将传统蜡染与现代设计结合,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你这设计路子走对了,很有潜力!现在国家大力扶持非遗项目,这是个好机会。”

  陈阳连忙展示手机里的调研记录,相册里依次排列着老绣娘的作品:王奶奶的苗绣荷包上,蝴蝶翅膀用二十四色丝线渐变,色彩绚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荷包上飞出来,翅膀扇动间能带起阵阵花香;张婆婆的蓝染围裙采用罕见的?“绞缬”技法,花纹如冰裂纹路,自然流畅,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道纹路都独一无二;周奶奶的绞花绣鞋面,凤凰的羽毛呈现出立体的褶皱纹理,需要用三种不同粗细的针交替刺绣,工艺复杂,每一针都凝聚着心血,仿佛能看到凤凰在阳光下展翅高飞。

  局长指着其中一张盘扣特写,眼神里满是赞赏:“这种琵琶扣要是用在酒店的浴袍上,肯定能成为卖点,既体现文化特色,又实用,这样吧。”他在便签纸上写下一串数字,“下个月的文化节给你C位展位,就在主舞台旁边,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但有个条件——十天内必须拿出二十款成品样品,包括不同价位的高中低端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这对你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机会,你有信心吗?”

  陈阳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连忙答应:“没问题,局长,我们一定按时完成!请您放心,我们绝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能让这些老手艺在文化节上大放异彩,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们。”他紧紧握着便签纸,仿佛握住了向阳村的希望,手心都渗出了汗,便签纸上的字迹都有些模糊了。

  回到村里时,夕阳正给板栗林镀上金边,一片金黄,美不胜收。秋风拂过,板栗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欢呼。陈阳先去找周奶奶,老人正背靠檐柱坐在屋檐下,手里盘着绞花绣的底布,神情有些落寞,像是在回忆过去的时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听说要做文创产品,她布满老年斑的手连连摇晃:“我这手七十有八了,拿针都打颤,还做啥买卖?上次给孙女绣个笔袋,她嫌针脚粗,不好看,偷偷扔了,伤透了我的心。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动过针线,怕再被人嫌弃,丢了老祖宗的脸。”

  陈阳蹲下身,翻开手机里杨家坳绣娘的直播录像:“周奶奶您看,这位桂芳姐以前在电子厂打工,手指被机器压伤过,比您的手还不灵活,现在靠蜡染手艺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可红火了。您这绞花绣比她的蜡染还稀罕呢——县志里说这是‘立体刺绣的活化石’,是宝贝呢。您想想,要是这些手艺失传了,多可惜啊,那可是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他的语气里满是诚恳,希望能打动老人,眼神里的真诚像阳光一样温暖。

  老人凑近屏幕,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有了光彩,看着桂芳在镜头前自信地展示蓝染技艺,直播间里满是赞美声,弹幕刷个不停。她干枯的手指不自觉地在膝盖上比划着绣纹,袖口露出的伤疤是年轻时被绣花针扎出的老茧,那是她与针线相伴一生的印记。“真的能行吗?我这手艺……还有人愿意学吗?”她犹豫地问,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像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当然能行,周奶奶,有我们呢,我们一起努力,肯定能行。不仅有人愿意学,还会有很多人喜欢,您就等着瞧吧。”陈阳坚定地说,给了老人满满的信心。

  说服老人们参与只是第一步,更艰难的是教绣娘们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线上销售。对于这些连智能手机都很少用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陈阳自制了放大版的操作流程图,用红笔在A3纸上画出“开机—拍照—修图—发布”的步骤,图文并茂,简单易懂,挨家挨户贴在堂屋里最显眼的位置,方便老人们随时查看。

  王奶奶的老花镜度数不够,看不清手机屏幕上的小字,他就用马克笔在图标上画圈标注,“相机”图标旁画个小相机,“相册”?图标旁画本打开的书,直观明了;张婆婆记不住“美颜相机”的位置,他便在桌面上单独创建快捷方式,图标换成老人孙子的照片,还特意下载了大字模式,方便老人操作。他一遍遍地讲解,手把手地教,从最简单的开机、解锁开始,到如何打开相机拍照,如何使用修图软件,如何发布到社交平台,每一个步骤都耐心细致,直到老人们能熟练操作,他才放心离开,往往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小宝自告奋勇当助教,他年纪小,对智能手机的操作比老人们熟练得多。他蹲在张婆婆身边,奶声奶气地讲解:“奶奶您看,点这个小兔子就是开美颜,您绣的花会变得更漂亮哦,就像您给我织的毛衣一样好看!您看,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是不是亮多了?”张婆婆被逗得哈哈大笑,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高科技就是好,还能让我的花变漂亮,真是太神奇了。”

  文化节前三天,陈阳接到了第一个批量订单——县城五星级酒店预订五百个蓝染布书签,这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时间紧,任务重。他带着绣娘们在加工坊连夜赶工,分工合作,有条不紊。阿婆负责调制靛蓝染液,需要将蓝草叶与石灰水按精确的比例浸泡,每隔两小时搅拌一次,确保染料均匀,她一边搅拌一边念叨着祖传的口诀,神情专注;周奶奶专注于绞花绣的花蕊部分,每朵花需要用三种不同粗细的针交替刺绣,立体感十足,她的手指虽然颤抖,但每一针都精准无比;张嫂则用缝纫机缝制书签边缘,为了防止脱线,特意采用了传统的“锁边绣”技法,一针一线都一丝不苟。

  加工坊里灯火通明,缝纫机的“哒哒”声、绣针穿过布料的“嗤嗤”声、大家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个人都干劲十足,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佛看到了这些老手艺重焕生机的未来。午夜时分,意外发生了。周奶奶不小心将墨汁洒在半完成的绞花绣上,整块布料瞬间晕开深色污渍,无法补救。老人捧着布料坐在地上掉泪:“完了,七天的功夫白费了……这绞花绣一旦染了杂色,就得全部拆掉重来,可时间来不及了啊。我真是没用,净给大家添乱,对不起大家的心血。”

  陈阳连忙递过纸巾,安慰道:“周奶奶,没事,我们还有时间,大不了我们通宵赶工,一定能完成的。您忘了,上次板栗林受灾,我们不也挺过来了吗?这点挫折算不了什么。再说了,您能重新拿起针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们都佩服您。您的手艺这么好,多绣一天,我们就多一份希望。”他想起首战受挫时发霉的三千七百斤板栗,那时的绝望比现在严重得多,不也一步步走过来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团结就是力量。

  他连夜骑车去镇上买新布料,夜风吹在脸上,冷得刺骨,但他心里却热乎乎的,充满了干劲。回来时发现王奶奶已经重新采摘了蓝草叶,正在石臼里捣碎,准备重新染色。月光下,老人的银发泛着微光,专注的神情让人动容,仿佛与夜色融为一体,又在夜色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奶奶,您怎么还没睡?”陈阳轻声问,生怕打扰了这份宁静。“睡不着,想着早点把染料准备好,不能耽误事。这些老手艺啊,就像这蓝草,得用心伺候着,才能出好颜色。”王奶奶笑着说,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在月光下格外动人。

  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二十款成品样品终于按时完成了。每一款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时尚感,让人爱不释手。文化节开幕当天,陈阳的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人头攒动,大家都被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吸引了,纷纷驻足观看、询问价格。

  陈奶奶的虎头钥匙扣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爱心形的尾巴被无数只手拿起又放下,深受喜爱。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举着钥匙扣对妈妈说:“妈妈,这个小老虎好可爱,尾巴像我画的爱心,我想要一个!我要把它挂在书包上,让同学们都看看,这是从乡下带来的宝贝,比他们的玩具好看多了。”妈妈笑着答应了,买下了钥匙扣,小姑娘开心得蹦蹦跳跳,像只快乐的小鸟。

  周奶奶的绞花绣书签装在透明亚克力盒里,阳光透过绣纹在展台上投下奇妙的光影,美轮美奂,像是一幅流动的画,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盯着书签上的凤凰纹看了十分钟,赞不绝口:“这手艺太精湛了,让我想起故宫里的藏品,真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现在能见到这样的纯手工制品,不容易啊,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他一下子买了十个,说要送给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感受一下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张嫂的苗绣帆布包被几个大学生争相试背,包带的蓝染布与她们的牛仔外套意外和谐,时尚又有特色,充满了个性。有个女生当场掏出手机扫码关注店铺:“这个包太有个性了,我要一个,回去给同学们看看,让她们也来买。这可比那些大牌包有意义多了,每个都独一无二,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背出去都觉得自豪。”

  突然,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设计师拨开人群,拿着陈阳的盘扣挂件端详良久,眼神里满是惊喜:“这个琵琶扣的改良设计很有意思,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很有创意。”她翻开设计本,“我们明年春夏的高端女装系列,想做一组‘非遗解构’主题,这个盘扣能不能做成可拆卸的装饰用量很大,前景非常好。如果合作成功,不仅能让这些老手艺发扬光大,还能给村里带来可观的收入,实现双赢。”

  陈阳立刻拿出备用的盘扣样品,两人蹲在展位旁讨论起来,设计师用红笔在图纸上标注着尺寸和要求,陈阳则认真记录下绣娘能达到的精度极限,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双方交流得十分愉快。旁边的阿婆偷偷掐了把陈阳的胳膊,指尖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眼里闪烁着泪光,那是喜悦的泪水,是希望的泪水,像春雨滋润着大地。

  文化节闭幕后的一周,陈阳的手机提示音每隔几分钟就响一次,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忙得他不亦乐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他回到村里时,看见王奶奶的老屋门口停着辆小汽车,陈奶奶正站在台阶上,给一位年轻妈妈展示新绣的虎头钥匙扣,虎爪里的板栗颗粒竟是用真正的板栗壳打磨而成,独具匠心,创意十足。年轻妈妈看得连连称赞,一下子订了五十个,说要送给同事当礼物,让大家都感受一下这浓浓的乡土风情。

  屋内,周奶奶戴着老花镜,正在视频连线设计师,详细讲解绞花绣的立体技法,手机支架是陈阳用板栗树枝自制的,简单却实用,透着一股原生态的美。她的声音里充满了自信,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自卑的老人了,说起自己的手艺,如数家珍,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张嫂则对着手机直播蓝染过程,身后的染缸里,新染的布料在水中舒展,像一片片流动的蓝天,美得让人窒息。直播间里的粉丝越来越多,大家都被这神奇的传统技艺吸引了,纷纷留言询问制作过程和购买方式,互动十分热烈。

  深夜,陈阳再次路过王奶奶家,发现她的窗户还亮着灯,窗纸上映出三个晃动的身影——陈奶奶正教村里的年轻媳妇们绣虎头钥匙扣,案板上摆着陈阳改良后的模具,方便新手操作,旁边放着小宝画的“萌虎”参考图,最显眼的位置贴着文化节的销售成绩单:总销售额3.8万元,其中绞花绣产品占比62%,成绩喜人,让人振奋。

  屋内的灯光照亮阿婆银发上的碎钻发卡——那是文化节上一位小顾客硬给她别上的,此刻在灯光下闪着微光,像落在发丝间的星星,璀璨夺目。陈阳仿佛看到,这些老手艺正在年轻一代的手中焕发生机,传承下去,再也不会失传了,它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他抬头望向窗外,暴雨后的夜空清澈如洗,北斗七星在板栗林上方闪烁着微光,指引着方向,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加工坊的方向,有五扇窗户亮着灯,那是绣娘们在赶制设计师的订单,缝纫机的“哒哒”声与绣针穿过布料的“嗤嗤”声,在寂静的夜里交织成歌,动听而充满希望,像是在诉说着向阳村的新生,充满了活力与朝气。

  陈阳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靛蓝染料的草木香、新绣丝线的淡淡蜡味,以及板栗壳打磨时散发出的木质清香,这些都是故乡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他知道,这些在暗夜中跳动的灯火,终会汇聚成照亮向阳村未来的璀璨星河,就像阿婆染缸里的靛蓝,看似沉寂,却在时光中酝酿着破土而出的力量——而那些曾被认为即将失传的针脚,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新时代的经纬里,绣出属于这片土地的新生,绣出美好的未来。他也明白,学习这些精湛技艺,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是接下来要走的路,任重而道远,但他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一群热爱老手艺、愿意为其付出的人们,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能创造出无限可能,让向阳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