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1954年)
二十五、九十一团突围和金城防御战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25]第一二阶段,虽然没有歼灭很多敌人,但总是敌退我追,我们是打了胜仗的。可是,在我们向后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特别是对敌人采取有组织、有计划地反攻,实施这种规模,这种形式没有预料到。在转移的组织计划上不够周密,虽然志司对各兵团及其部队的任务规定很具体,但是绝大部分都没有落实,如隘路、公路、制高点、渡口等没有控制。致使我军全线出了多处空隙,使敌人特遣队乘隙而入,造成我军被动局面,遇到了艰难的考验。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我们九十一团[26]是十二军三十一师的前卫,任务是穿插到敌后的长水院,而后占领兄弟峰,射南山高地,切断敌人南逃的退路,待后续部队到达发起总攻,围歼李承晚的三个军团。
1951年5月14日19时,我九十一团二营在炮火支援下突破敌鹰峰山阵地,我们后勤人员跟着一梯队推进,山的坡度陡、骡马辎重武器上不去。山上森林密布茅草荆棘丛生,到处是弹坑和烟雾,熏黑的茅草泥土,残存的余火还在冒烟。敌我双方死伤了许多人,烈士的血迹斑斑可见。
我们后勤人员背着罗锅,挑着药箱,抬着担架,背着药包炒面行军。部队前进的速度很慢,走走停停,部队冒着零散的飞弹搜索前进,走的全是山野岭溪间小径,简直就像是探险。夜里零点左右,师长政委也到前面来视察情况,因为完全没有路,师长就拿出电筒照看地图。有的士兵就骂开“什么人打电筒,简直就是特务!”有的老兵认识首长,忙道“不准乱说”,大家才不肯声了。我也凑过去想看地图,听见师长说,“这样用兵,兵只能使用一次。”穿插战[27],在国内战争中我已经历过多次,但从未像现在这次大部队穿插竟没有道路,走了整整一夜只前进了十几公里。
第二天,5月15日,天刚亮,敌人的飞机飞来了。天上有飞机,侧背有敌人。我们处在敌人的轻武器射击下,前进道路上,步机枪、子弹在身旁飕飕乱飞,前卫部队没采取措施,我们这些后勤人员也只好跑步紧跟。上级命令不准理睬侧背敌人,赶快跑步前进,我们后勤部队就跑步前进,穿过干河滩,进入一个三面靠山一面通河滩的山凹域(约三千公尺)。
这时,头顶上飞来6架B52重轰炸机,沿着山头盘旋低飞,山凹地及周围挤满了人。敌机盘旋低飞了几圈,可能是发现了我们,突然交叉轮番俯冲,大家看到敌机低飞俯冲,个个胆战心惊,纷纷躲避,顿时部队大乱。这时,我挺身站出来指挥,大声命令:“同志们不要跑,就地隐蔽!”并朝天打了一梭冲锋枪。大家看见我的举动,就冷静下来了。抬头望见6架飞机交叉轮番俯冲,一串串炸弹在头上晃晃悠悠地落了下来,眼看就要落到人群,每个人都闭住眼睛静静地等待。侥幸的是,所有的炸弹都丢到山后了。
由于我们这些人听指挥,秩序井然,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只是我们卫生队的药箱在翻山时遭到敌人炮火袭击,药箱掉到山上了。我命令我队的陈排长带人冒着生命危险把药箱捡了回来。
下午5时,我们到达下珍富里以南,在射南山脚下设救护所。当天下着雨,我们都无雨具,一天没吃饭了,浑身发冷,。我说赶快构筑掩体。此时,只有我们卫生队的几十人。敌人的迫击炮、照明弹不时地向我们发射。敌人的榴弹炮好像就在我们的身边炸,炮弹的出膛声听得清清楚楚。我们待了4个小时,也没有看见其他部队来。
16日零时,团部通知我去开会,说情况有变:美二师已向李承晚的四六军团靠拢,有3万多人掐断了我们的退路,仗不打了,立即撤回。团长李长林说,团党委决定我们从东南方向转移出去,各级干部要掌握好自己的部队,绝对不能掉队,不能出纰漏,这是党对我们的考验。话讲得常严肃。
17日晨,部队开始转移,团长带领一营走前卫,参谋长刘玉声带团直后勤为本队,二营垫后。部队夜间行军,距离拉得大,走在最前面的侦察排都是摸索着行动。因为我们是在敌人的纵深行军,敌人没有注意我们。
第二天夜间,即18日,我们通过元卜洞。元卜洞是一个小村庄,有三四十户人家,村里住着李承晚的伪军。我们一营从村边经过时,是悄悄摸过去的,敌人没有发觉。待大部队通过时,敌侦察排长带一个班出来巡逻,远远地一边走一边喊。我们部队里的朝鲜人民军排长连忙答话,敌人以为是自己人,放松了警惕,只过来了一个班。敌人刚进入我们的队列时,我们的战士突然把敌人的嘴捂住,把枪缴下了。于是,一枪不发俘虏了20余人。过了元卜洞,天下起雨来,天黑路滑,山地行军,我们的担架员还抬着伤员,走起路来非常艰难。
20日拂晓,听说二营掉队了,个个心急如焚,团长更是急得不得了,把侦察排全部派了出去,分头找,也没有找到。天明时,听到东南方向剑山一带有枪炮声,团长分析可能是二营被包围了,我们决定向西北方向接应。正当大家焦急万分之时,23日上午,侦察股副股长杨水保回来报告,说二营找到了。原来二营通过元卜洞之后,在叉路口走错了路,团部铺设的路标被敌人搞乱了,前面大队抄小路上了山,他们却顺着大路走到了敌人住地,被敌人发觉了,打了遭遇战。由于我们有准备,营长张双春等指挥果断,打了个漂亮仗,消灭敌人一个连加一个排,俘虏敌人60多人。后来敌人用两个营兵力追击,他们边打边退,把敌人击溃,从而冲出50里重围。
24日,我们沿着东海岸的大山翻山越岭,来到五台山与朝鲜人民军会师,把我们带的100多个俘虏交给了他们。我们已有两天断粮了,人民军给了我们一些大米,解决了燃眉之急。
25日下午,我们过昭阳江,。这时,桥已被敌人打坏,桥上车辆一辆接着一辆,车上装载的物资全烧了。杨口至麟蹄、春川至华川的公路上,辎重车辆也被打燃,江滩上放满了担架,渡口后面及其江滩都是重伤员,我们撤退下来的人只得淌水过江。过江后,正碰上九兵团的部队,后撤时和他们挤作一团,一条路上走八九路人马,他们看见我们衣着不整,蓬头垢面,一瘸一拐,有的人还柱着棍子,笑我们是九二熊(我们的代号九二〇)。他们并不知道,我们部队是黄麻暴动的老红军团,抗日第一仗火烧阳明堡飞机场的七六九团,8年抗战的老九团,解放战争晋察冀的主力。
在朝鲜的第五次战役中,虽然后勤受了巨大损失,仗没怎么打,但钻入敌人肚子里十天,忍饥挨饿,一度与上级中断联系,在没有上级直接指挥的情况下,打退了敌人的追击围堵。在每日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大炮层层封锁,孤军深入,在敌人的纵深几百公里情况下,不但没有被敌人消灭,还消灭了敌人一个多连,抓了敌人俘虏若干,最后整健制地把部队带了回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无愧于红军团的称号。
但是,最让我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卫生队的挑夫小刘,辛辛苦苦在枪林弹雨中,翻山越岭冒死从敌人包围圈里挑回的两只药箱,在即将会师之前被别人偷走了。这件事说明了干部责任心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司药长李国玺同志思想上不放松警惕,事情就不会是这个结果。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5月29日,我们团到达文登里地区,上级命令我们休整待命。我们卫生队彻底进行了清查,发现损失人员百分之七十以上,有牺牲、掉队、负伤、被俘、派出执行任务走失等,连卫生队指导员杨庆林同志也掉队当了俘虏,真可谓损失惨重。我们剩下的30余人作为基本骨干,进行了兵员、装备、给养、医药及其它物资的补充。
当时部队最主要的任务是总结经验教训,每天召开大小会议,得出的结论是,第五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很不圆满。主要教训是打得急了些,口张得大了些,穿插得远了些,把国内战争的经验与办法应用于朝鲜战场,指战员存在轻敌麻痹思想,认为美帝是纸老虎,士兵都怕死。经过总结,统一了认识,重新调整了组织,我被任命为团后勤第一副主任兼卫生队长、党委书记,负责团后勤全面工作。
1951年11月3日,我们奉命开往金城[28]前线,接管六十七军在金城地区的防务。我们初上阵地,正赶上敌人“秋季攻势”的余威,经常发生小规模的战斗,。友军原有的工事简陋,掩蔽部堑壕等经不起重型炮弹的轰击。所以部队的首要任务是筑城。只有把阵地构筑成坚固的坑道工事,才能稳定战线。
我们后勤为了适应前沿阵地的需要,全体同志日以继夜地积极工作。后勤党委的所有同志团结奋斗,带领大家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一切为了前沿,一切服务于战士,一切为了胜利,争分夺秒地工作。特别是运输连的同志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每人每天往前线送炸药、雷管、钢筋及其它物资,300多个人争当英雄,创造了翻山越岭在敌炮封锁下,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全连荣记一等功,指导员孙福全同志受到党委表彰。我们后勤党委一班人,王应祥、窦升堂,各股的股长、队长及全体同志对我[29]的工作配合支持,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保证了后勤工作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注释:
[25]五次战役,1951年3月初,敌正面北犯,企图从我侧后登陆,在朝鲜蜂腰部建立防线。4月初,我十二军参加第五次战役,把敌人赶到“三八线”,歼敌,22万余人。击毁敌坦克26辆,汽车49辆,击落、击伤敌机千余架,粉碎敌人侧后登陆计划。
[26]穿插战,九十一团绝地突围。,1951年5月,中朝军队发起第五次战役,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奉命担任迂回穿插敌后的任务,打到下珍富里以东的兄弟峰。但是,当战役进行到第三阶段全军组织后撤时,九十一团在撤退时,被急速插上的美军和南朝鲜军合围于下珍富里以北的三巨里地区。九十一团北返的道路被敌封死,干粮吃完了,吃野菜,挖草根。几乎擦着南韩军首都师和韩十一师阵地的边沿,前进了百余公里,翻越了海拔1000多米的铁甲山后,在五台山遇到了朝鲜人民军,他们将110多名俘虏交给了人民军,继续前进。九十一团继续行军,他们翻越了雪岳山,又经县里、麟蹄、杨口转移。六天后,29日,1000多名军衣破烂、精疲力竭的官兵终于到达了文登里,与一直在等待着他们的师主力胜利会师。九十一团顺利地跳出了“联合国军”的包围圈,不仅自己没有太大损失,还带回了119个俘虏,堪称突围史上的奇迹。
[27]金城防役战,我十二军于1951年11月3日开赴金城担任防役作战。于1952年7月1日,先后大小战斗400余次,歼敌26000余人。
[28]上甘岭战役联合救护所。1952年10月30日傍晚,12军31师91团卫生队,在李和旺队长的亲自带领下,在獐谷组建联合救护所。獐谷位于朝鲜五圣山北麓,离上甘岭主阵地约4公里。91团卫生队到达前,友军45师某团卫生队已在獐谷设立了救护所,占地千余平米,有两个可容纳五六十位伤病员的休养坑道和一个可同时开展两台手术的山洞。敌我双方对阵地争夺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很大,为能及时救治伤员,团卫生队长李和旺同志提议友团和我团卫生队合并,组成了战地联合救护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药品、器材、食品等统一调配共同使用。联合救护所救治来自10多个团的伤病员,平均每昼夜接受六七十人,战斗激烈时,则高达百余人,在寒风雪夜中救治任务十分艰巨。李和旺同志亲自指挥部署,手术组要进行止血、骨折整复固定、气胸封闭、胃肠缝合等急救手术,要求高,任务重,在战斗的日日夜夜里,战友们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精神,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没有吃过一顿安全饭,更没有条件洗澡换衣,在如此艰苦条件下,我们救治了近2000名伤病员,为确保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这部分资料由原31师91团卫生队吕绍德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