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尧担任站长那段看似风头正劲的时候,他隐约感觉到有些不对劲,很多职工、乃至整个供销系统的干部遇见他时总不如过去那么自如,就连笑容也是硬挤出来的,这一点根尧十分清楚,他理智地分析了自己从部队退役回来后这几年走过的路,干过的那些被外界议论纷纷的事情,他得出以下结论:主观上自己的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是想方设法把工作搞上去的,也因此想了很多办法,开创了不少收购站工作的先河,成效也是明摆着那儿的,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那些创新举措和意想不到的开拓思路,很可能被外界、甚至上级领导认为是爱出风头、搞个人英雄主义,这对于刚刚摸索出一点工作头绪的他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情,他必须要学会低调、再低调。

  于是,那一段时间,根尧忽然变得格外安静,无论是到县供销社开会,还是去县里有关部门开会办事,他都小心翼翼,一言不发,办完事就匆匆返回,连午饭也不吃,托口有事要赶回去,宁可到外面找个面馆吃碗面。即使回到站里,他也变得沉默寡言,一头钻进自己的办公室不出来,直到下班职工都走光了,他才最后一个离开。职工们也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站长变了,他们也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可是谁也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们的站长。

  到后来,原本小小的采购站的一切事务都由他这个站长全权做主,变成了由他和副站长、财务主管集体研究决定,显然他在无形中受到了排挤,他预感到这里已经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他做好了离开的心理思想准备。

  果然,是祸躲不过,是福不是祸。不久根尧接到了调令,一纸调令把他调到县供销社下属的凤川工业塑料厂当厂长,这在外人看来是进步了,因为这里离桐庐县城更近了,规模上这比起原来的小小收购站站长来说,无论是听觉上,还是感官上都属于进了一步。然而只有他心里十分清楚,这是一家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塑料厂,这个时候让他去当厂长,说的好听是重用,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要是工厂最终在他手里倒闭了,那他的命运或许就和工厂一起被淹没在时代的年轮里,这一点他十分清楚,但此刻的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根尧在众人的议论纷纷中硬着头皮走马上任了,尽管他事先做足了思想准备,但是当他踏进工厂大门时,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破旧的厂房仿佛年久失修,到处都是散乱的堆物和杂草,车间甚至办公室很多窗户玻璃都缺损了。工厂已经停产了,工人都基本上回家待业了,只有少数几个留守的干部和工人在看厂房。

  更让他心寒的是,无论是留守的干部还是工人,看到他这个新来的厂长后,表情是漠然的,或许他们的心早已冷了,也不指望这位年纪轻轻的新厂长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根尧脸上冒出了阵阵冷汗,他知道自己已经在一个无形的大坑里,要想上岸绝非易事。

  他在留守干部陪同下,推开了黑漆漆的办公室,打开昏暗的灯,望着桌上灰蒙蒙尘土发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起步,这第一步究竟该从哪儿开始抓呢。他默默地挽起袖子,端来一盆水,开始打扫办公室,留守干部见状想过来帮忙,根尧抬起头对大家微微笑道:“我自己来吧,请大家回自己办公室打扫卫生,我们总不能在这样脏兮兮的地方办公吧。”

  一位干部小心翼翼地问:“那厂长要不要通知大家一起动手打扫卫生吧。”根尧想了想说:“算了,我们从厂部开始吧。”

  于是,这位新上任的厂长,第一件事就是从打扫卫生做起,而且他没有下达命令,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在传递一个信息,再穷、再破旧也要有尊严地活着,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躺着活。他脑子的潜意识里冥冥中感觉,这就是一名军人的品德,这种精神是战胜困难所必须的,这一刻他想起了在部队经常观看的电影《英雄儿女》,英雄王成一个人坚守阵地,面对成千上万的敌人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渐渐地,他的心里开始敞亮了。

  很快,新厂长满头大汗地打扫办公室和整个办公楼的事情传遍了留守的工人中,这些工人也不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打扫起来。于是很快这样的信息就传到了那些在家里待岗的职工耳朵里,厂里的干部们来厂里参加劳动,最后工人们也都三三两两来到厂里,投入到清洁环境、改变厂容厂貌的工作中去,死一般的沉寂开始慢慢复苏了。

  当工人们陆陆续续上班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原本脏乱差的工厂已经面貌一新。工人们也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位当过兵、爱折腾、不按常理出牌的新厂长也有了些许期盼,期待他能够继续出新招,带领全厂重新走上振兴的道路,毕竟,谁都不想淹死在沙滩上,何况新厂长是一位老海军。

  然而几天下来却没有看到新厂长惯用的三把火,更没有什么上任宣言,然而越是沉默工人的期待值就越高,而实际上根尧自己心里也不是很有底,他在思考、在寻找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出路。

  一天他到车间转转,工人们看到厂长来了,就主动围过来和他倾诉心里话,他干脆坐下和大家促膝谈心,认真听取大家关于搞好工厂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他坦诚告诉大家:“别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个人很渺小。我知道现在厂里面临的是即将倒闭的现实,我来前很多朋友都对我说,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为我捏一把汗。可是我现在心里反而很坦荡,因为我们已经是差到底了,没有任何退路了,这是坏事,但或许又是好事,俗话不是说触底反弹吗?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来一个触底反弹呢,这不是我一个人要考虑的问题,需要全体干部职工和我一起共同奋斗。反正我们已经是光脚的了,不怕穿鞋的,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话是这么说,但是他心里还真没方向,可是在对充满期待的工人面前,他还必须装着信心满满的样子,这是他最难的时候。在苦闷和迷茫之际,一天中午饭后根尧在桐庐县城的一个小广场闷闷不乐地随意瞎逛。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个外地男子从兜里拿出一个木制的小盒子,从里面推出香烟,取出一支潇洒地点燃吞云吐雾。

  不抽烟的他非常反感地用手驱赶烟雾责怪道:“你这烟都飘到我脸上了。”抽烟人手里夹着盒子对他作揖:“哦,不好意思,对不起。”说完就准备走,这时根尧忽然看着他手里的盒子发呆,抽烟人不解地晃了晃烟盒问:“嗨,你没事吧,看什么呢?”

  根尧有些兴奋地追问:“你这是什么盒子?从哪儿来的?”抽烟人不解地说:“你说这烟盒啊,我自己做的。原来吧,香烟放在口袋里容易压扁,下雨天容易淋湿,到了夏天还会被汗水浸湿。我做过木匠,就自己动手做了这么个烟盒,这样出门的时候把香烟装进盒子里,香烟就不会再被压扁,也不会被淋湿。”根尧对抽烟人说:“能把烟盒给我看看吗?”抽烟人疑惑地递给他,不知道他什么意思。

  根尧仔细打量着烟盒,脑子里快速闪现出美好的联想,如果我能够把这个创意用到工厂的产品设计上,把相对笨重的木制盒子改为更加轻巧、而且外观透明的塑料烟盒。如果这个烟盒卖给卷烟厂,或许会被采纳,这样岂不是非常受烟民的欢迎,这里有着巨大的商机。

  想到这里他兴奋地几乎一路小跑回到厂里,立即召集有关技术人员,把自己刚才看到的和设想说给大家听,得到大伙一致赞同。于是根尧当即决定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样品设计攻关。

  根尧亲自绘出第一稿产品图纸,经过几位技术员和老师傅的共同研究,其中最难的是如何解决塑料盒的翻盖问题,既要保证轻松自如地翻盖,又不能显得笨重粗糙。经过反复试验,有效解决了螺丝、弹簧等难题,在短短的一两天时间就把一个外形美观、轻巧方便的塑料香烟盒做出来了。根尧在厂里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良,最后定型的塑料香烟盒可以一次性装进10支香烟,每次可以同时推出两支香烟,其中一支给自己,另一支方便发给客人。

  根尧带着凝结着自己的一片心血和全厂干部职工希望的香烟盒赶往杭州卷烟厂,为了让烟厂领导真实直观地接受他的产品,从来不抽烟的他,特意去买了一包烟,装进烟盒里。面对接待的烟厂领导根尧说明来意时,烟厂领导并没太在意,可是当他从口袋里拿出这个塑料烟盒,潇洒地推出两支烟递给对面的烟厂领导时,立即引起了烟厂领导的兴趣。根尧趁热打铁详细介绍了这个产品的创意和目的,得到了烟厂领导的充分肯定,杭州卷烟厂当即向根尧提出一天一万只的需求量,根尧爽快地答应,双方签订了意向协议。就这样,根尧带着协议风尘仆仆地赶回厂里,立即组织全厂总动员,召回了所有闲置在家里的工人,开足马力投入生产。这个塑料香烟盒一经推向市场,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各大卷烟厂纷纷来订货,全国各地车站码头的卷烟零售店几乎都会有问到这个塑料香烟盒。很多卷烟厂都会在装香烟的包装盒箱里配上根尧他们厂的塑料香烟盒,从而一举带领凤川工业塑料厂起死回生,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创造了可喜的业绩。

  谈起当年这段经历,根尧感慨地说:“那个时候塑料厂的效益非常好,工厂整天车水马龙的,上班的工人们经历了这次从死亡线上回归后的企业兴旺发达,每个职工脸上都是喜洋洋的,我特别欣慰。不是认为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为这些纯朴的职工们感到高兴,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都是从大山里走出来来的农民儿子。当时很多干部子女都要求来塑料厂上班,还要找人拖关系、开后门,那种盛况我很难忘,也是我的精神动力。”

  根尧成功了,他的名气在县里开始出名,他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展示,一个年轻的企业家开始在桐庐大地冉冉上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