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第五次反“围剿”各个战场和驻地集结于都,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休整、补充后,星夜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骁勇善战,战功赫赫。长征开始时红一军团军事编制序列: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
下辖有三个师,分别是第1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谭政。第2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参谋长李棠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第15师(“少共国际师”改编)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下辖43 团、44 团、45 团。第43团团长张顶生,政治委员刘玉堂。第44团团长朱水清,政治委员孙文采。第45团团长卢子美,政治委员谢明。
图为于都县宽田乡高陂圩掠影
(一)
1934年10月7日,红一军团接到中革军委命令,将防务移交给红五军团之后,红1、2师从兴国的竹坝、洪门撤离;10月9日晚,由江背洞、社富、溪原经九龙山(今登云山)到于都岭背兰龙村、禾溪村,到达禾溪埠一带宿营。10月10日晚,由岭背地域经仙下富坑以及岭背水头、车头潮泥湾(今车溪乡潮溪村)到段屋地域。10月11日至16日,分别在岭背、段屋等地域集结休整。
休整期间,接收了江西补充第二团、于都补充第八团,共2600人,以及各类军需物资补充等,准备长征。
军团部驻在铜锣湾,全军团在此休整长达6天时间,在休整期间,红一军团部在铜锣湾的刘氏宗祠(今段屋乡围上村)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和军政训练,部署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
10月16日傍晚,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红一军团为整个野战军的左前锋,从于都梓山渡河,率先踏上了长征之途。

图为于都县宽田乡仙马迳村
(二)
红一军团15师从石城撤离战场。10月7日,由石城观下、屏山、横江、洋地出发;10月9日,经宁都固村、回龙到宁都黄石贯地域;10月10日,到达瑞金瑞林寨。
11日,红一军团15师从瑞金瑞林寨出发,经瑞金瑞林镇里布村、于都县宽田乡珠田村、白水寨(属宽田乡珠田村与仙下乡交界)、宽田乡高陂村三公组,抵达高陂村大屋组塘坑,塘坑是个大屋场,位置非常隐蔽,部队当晚在此宿营,并将伤员留在三公组的群众家里休养。
12日,从高陂村大屋组出发,经高陂村官坑组、仙马村牛婆圾,牛婆圾是座大山,山上有座长龙寺,沿着牛婆圾、老虎岽(也叫老虎尾岽,位于石马村与仙马村交界),下山后经过仙马村下罗组,上山翻过大布岽,到达寨面村新田坊组(原宽田乡新田村)集结地域,在新田坊、马头一带宿营,行程约40里(于都以东地区,靠近红一军团驻地),红15师归还主力。新田坊(原宽田乡新田村)是寨面村的大屋场,涉及三个村小组,居民全部为李氏。

图为于都县宽田乡寨面村新田坊
12日至16日上午,在新田坊地域集结休整。休整期间,做好战略转移前的准备。13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规定红15师对外代号“都昌”。
10月16日晚,从寨面村新田坊上街组出发,经寨面圩、汾水坳(宽田乡寨面村与段屋乡寒信村交界)、段屋乡寒信村、枫树村、龙颈坝、围上村铜锣湾、胜利村高墈下、杨汾、赖汾、梓山镇星明村江岽塘、干子脑、合和村上下刘屋宿营。
17日晚,从合和村上下刘屋经吴屋、山塘村何屋、到达山塘村机木岭组夏山渡口,该渡口的北岸为梓山圩下街组,渡过于都河。

图为在于都县梓山镇合和村上下刘屋调访红15师行军路线
(三)
红15师渡过于都河,经上潭、下潭、高陂、龙口(今梓山镇龙口村)。18日下午3时到禾丰宿营,行程约40里。
10月18日晚,由禾丰出发,经水角下、增坪、上坪、凹背到靖石水头宿营,行程约60里。
19日晚,从靖石水头出发,经乱石(今靖石乡)、茶梓(今盘古山镇茶梓村)、过嘴岭、水敢到大江头宿营,行程55里。

图为于都县梓山镇山塘村(夏山渡口),贡水南岸为梓山圩
20日上午,从大江头出发,经赖屋、固坑西山到固营宿营(今安远县双芫乡津槎村、双芫村,到达固营村),行程35里。
21日,由固营(今安远县双芫乡固营村)出发,经上坪、曾坑、捲相到新田,行程约50里。同日晨,红1师经固营村白竹坜,推进到安远县龙布镇上坪村、信丰县的大竹芫;红2师经刀坑村罗丰车,推进至信丰县新田镇罗丰头;军团直属队在安远县固营、双芫地域。
22日上午休息,下午由新田出发,经石背街,晚上继续行进,凌晨3时到安息附近(离安息七里的一个小村。今信丰县安西镇)宿营,行程约80里。同日,红1、2师向信丰西南全速追击,左前锋红3团进至信丰大桥头遭敌阻击,将敌击溃后向石背追击,缴获大批辎重,部分残故退入古陂。
23日凌晨,红一、三军团协同向信丰县安息(今安西镇)守敌发起强攻,毙敌1000余人,因国民党军增援部队赶到,未能攻占敌阵地。为争取时间突破封锁,中革军委电令红一、三军团停止强攻,各派一部兵力牵制信丰安息(西)和信丰县城守敌,主力绕道信丰县坪石(今大塘埠镇)、铁石口(今铁石口镇)、大塘埠(今大塘埠镇)一带,抢架浮桥,西渡桃江,终于突破了安远、信丰间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参考资料:《彭绍辉长征日记》,彭绍辉时任红一军团第15师师长。《红军长征.文献》。《解码中央红军长征起始前后的历史记忆》、地方党史等。
(作者:丁良跃系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肖军系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文博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