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小区花池埝根上,屁股沾着青砖的凉潮气,手里捏着半根汗浸软的烟卷,烟灰掉在草叶上,风一吹就碎。瞅着不远处养老服务站里,老太太们跑调的歌声飘出来 —— 这养老的事儿,唠起来就像喝口温乎的老面汤,不花哨,却熨帖得慌。
咱先琢磨琢磨,养老到底是啥?不是把老人圈在院墙里 “圈着养”,是得让他们有脸面地活:渴了有热汤,闷了有伴唠,身上暖,心里亮,更得平平安安的,别摔着碰着。从 “养老” 到 “享老”,就差一个字,可差着咱老百姓过日子的精气神 —— 一个是熬,一个是乐,那滋味差老鼻子了。
说到居家安全,俺前阵子蹲这儿抽烟,正巧碰着咱小区张大爷,他拍着大腿跟俺唠了件遭罪事儿,听得俺心里揪得慌 —— 这老爷子本想这月中旬回鄂州走亲戚,没成想夜里在家走路,脚底下一滑就摔了!摔得他浑身疼得直哼哼,右腿骨盆硌在地板上,麻得没知觉,想爬起来都使不上劲,手抠着地板,指甲缝里都沾了灰!赶紧去医院做了 CT,刚到家想换双鞋,脚一滑又摔了个屁股墩儿,这次更严重,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喊都喊不出声!最后还是邻居听见动静打了电话,儿子儿媳放下手里的菜,火急火燎赶回来,才把他从地上扶起来,可骨盆伤得厉害,现在日夜都得卧床!
张大爷跟俺唠的时候,还揉着腰上的膏药,膏药印子蹭到衣襟上,黑乎乎的一片。他叹着气说:“你是不知道,这都是第五回因为穿拖鞋滑倒了!每次都摔得重伤,光外科手术就做了两回,遭老罪了!” 他拉着俺的手,眼神特认真,指节都攥得发白:“听大爷一句劝,地板上可别穿那滑溜溜的拖鞋了,最好穿布鞋,裹脚、不滑,稳当得很!” 俺瞅着他那膏药印子,心里也跟着疼 —— 你瞅瞅,养老先得图个平平安安!这摔一跤,自己遭罪不说,儿女跟着揪心,好好的日子搅得鸡犬不宁,啥 “唠嗑、唱秧歌” 的乐子都白搭。
俺想起江苏连云港葵花社区,三千多人里一千多是老人,以前愁坏了社区书记。老人独自在家,怕摔怕烫;送养老院吧,闻不着自家锅台的烟火,听不见街坊唠嗑的唾沫星子,浑身不得劲儿。可这两年搞了个 “老幼共托”,三层小楼,娃们闹着,老人们凑着,日子就活泛了。下棋的老头拍着棋子喊 “将”,嗓子扯得老高;唱歌的老太跑调也乐呵,唾沫星子溅到脸上也不恼;唠家常的围着板凳坐,说东家孙子会爬了,西家玉米收了,比自家炕头还热闹。张婶她妈以前闷得屋里快长草,现在天天乐呵呵回来,捋着袖子说:“今儿红烧肉炖得烂乎,学的秧歌步子也顺溜了,没踩旁人的脚!” 你看,养老不只是活着,能活出乐子,还得活得踏实,这才对味儿!
前阵子瞅了份报告,说养老有 “三升三降”,掰开揉碎了说就是:想在自家、小区养老的快七成了,想有人端汤擦脸、夜里搭把手、有人唠嗑的需求越来越急,而像张大爷这样怕摔倒、盼居家安全的心思,更是每个老人都挂在心上的;可家里能全天守着的才三成多,养老院空床位少了,社区里监测摔倒的智能玩意儿多了 —— 这就是从 “熬” 往 “享” 变啊!国家说的 “九成在家养,七成社区帮,三成去机构”,也越来越实在。上海有 “养老明白人” 量身挑服务,成都社区食堂一碗红烧肉,就把老人心焐暖了。往后老人越来越多,养老这事儿,越来越金贵。
更提气的是智慧康养,那玩意儿真能解决张大爷这样的难题!现在社区里都装着能闻煤气、烟味的探测器,还有门磁、人体红外传感器,老人戴个智能手环,在家摔没摔倒、身体咋样,子女和社区都能盯着。护理院的手环还能远程监测心脏,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闲着,心率、心律有啥不对劲,医护人员立马就知道。
那机器人才神呢!带软胳膊的机器人,能做精细活儿,差一毫米都不行;装了雷达和传感器的,不用碰老人,就能监测心率、呼吸,要是像张大爷那样摔了,十秒内就给家属、社区医院发警报。青岛养老院有个叫 “康康” 的机器人,能瞅出老人高兴不高兴,还主动跟人唠嗑,住那儿的老人不孤单了,孤独感少了四成多。
最绝的是外骨骼机器人,跟人骨头架子似的,能瞅出你是想走、想上楼梯,自动给劲儿,能少费三成力气,充一次电就能走好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行动不便、半瘫的老人用它,能重新站起来走路,重新跟街坊唠嗑,融入日子里。
听说 “十五五” 期间,智慧养老要铺满了,八成社区都能有智慧养老平台,形成 “居家 — 社区 — 机构” 一条龙服务。到 2030 年,八成社区都有 “虚拟养老院”,用智能玩意儿监测健康、紧急救援、派服务,立马就能联动。这可真是了不得!
可难事儿也还不少。东部城里,一千个老人能摊着三十五张养老床位,可中西部的小县城,才二十二张,差着一大截;农村动弹不了的老人,想找个地方有人端碗水、擦把脸,比登天还难,还不到城里的一个零头。护理员也缺,有正经证的才刚过一半,挣得还不如家政阿姨多,想招人、想留人都难。
不过日子嘛,总往好里走。往后咋弄哩?长期护理保险要在全国铺开,动弹不了的老人补贴,说不定能涨三成;物业也能管养老的事儿,医院也能跟养老的搭班子,咋方便咋来。AI 能盯着老人夜里起夜摔不摔,机器人能帮着挪挪身子、提醒吃药,虚拟养老院用大数据摸准老人需要啥,能省不少冤枉钱。就像张大爷提醒的穿布鞋防摔,再配上这些智能设备,双重保障,老人居家才踏实。职业学校也会教怎么用智能玩意儿养老,怎么伺候动弹不了的老人,护理员说不定还能少交个税,落户时还能加点分呗 —— 这样一来,养老服务就能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暖。
说到底,养老这条路,关乎咱每个人,现在是越走越宽,越走越暖。相信用不了多久,每个老人都能在自个儿熟悉的地界,闻着街坊锅台的烟火气,踩着自家门槛,平平安安、舒舒坦坦过日子,把晚年过得有滋有味,跟吃了刚摘的羊角蜜似的,从嘴里甜到心里头 —— 这才是咱老百姓最盼的享老日子。
你看小区里的老人们,在照料站里唱着唠着,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跟咱秋天收的菊花似的,一朵一朵的 —— 这就是享老的样子。从 “养老” 到 “享老”,不是简单的一字之差,是咱老百姓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的大好事儿,是咱日子里实打实的热乎气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