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值此重要时刻,朝鲜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亲自率领朝鲜党政军领导,代表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专程拜谒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并敬献花篮。随后,他前往毛岸英烈士墓前跪拜献花,以庄重的礼仪表达了他本人及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的深切感激与崇高崇敬。这感人至深的一幕,深深触动了无数中国人民的心弦,既镌刻在朝鲜人民的记忆中,也永远铭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这一无声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中朝两国两军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彰显了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不仅告慰了长眠异域的志愿军先烈英灵,更巩固了两国人民的团结与情谊,为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下的中朝关系注入了强劲动力,为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休戚与共,传统友谊是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自缔造和精心培育的共同宝贵财富。从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岁月,到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两国人民始终彼此信赖、相互支持,结下了“历久弥坚金不换”的深厚情谊。1950年10月,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战火迅速蔓延至中朝边境,中国边境城市遭受美机轰炸,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在彭德怀同志的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为彰显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毛泽东同志将长子毛岸英送往抗美援朝前线,让他成为志愿军的普通一员。从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参战,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再到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赢得了这场立国之战的伟大胜利。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近二十万中华儿女永远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其中就包括毛岸英烈士。中国人民的伟大壮举与牺牲奉献,深深铭刻在朝鲜人民的心中,成为两国友谊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

  金正恩委员长作为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铭记历史、珍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以实际行动传承着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奠定的友好根基。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他始终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以庄重的纪念仪式缅怀先烈,这份胸怀与远见,既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也彰显了着眼两国未来的战略眼光,赢得了中国人民的钦佩与敬意。

  中朝两国作为休戚与共的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始终坚持紧密团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原则,在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中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尽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低潮,但中朝两国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未褪色。朝鲜人民深知今日的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成果,因而格外珍惜这份胜利果实与友谊。七十多年来,中朝两国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但双边关系的大局始终稳固坚韧。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两国总能坚持求大同存小异,凝聚共识、携手前行。一些势力妄图离间抹黑两国关系的图谋,始终未能得逞,反而让中朝友谊在风雨考验中愈发坚如磐石、历久弥新。朝鲜人民尊重历史、铭记恩情、珍惜未来的态度,让中朝友谊成为彼此最值得信赖的战略依托。

  铭记历史、感恩相助,是国家间友谊长久传承的基石。尊重历史事实、缅怀牺牲先烈,体现的是政治家的胸怀与远见,更是对两国人民情感的珍视。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以深刻的历史反思诠释了民族担当,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与赞誉。勃兰特早年便投身反法西斯斗争,深知战争的残酷与灾难的深重。1995年,德国总理科尔再次在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致歉,传承了正视历史、反思过错的精神内核,为国家间的和解与包容树立了典范。

  反观历史,反思战争、向受害国人民致歉,是侵略国应有的良知与道义担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至今仍有部分日本势力不思悔改,不仅拒绝正式道歉,部分右翼领导人还频频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妄图复活军国主义。更有甚者,公然叫嚣修改宪法、扩充军备,其狂妄行径不得不让曾遭受其侵略的国家保持高度警惕。

  志愿军全部回国后,毛泽东同志接见志愿军领导及部分英雄代表时,一句“都回来了”让在场众人热泪盈眶。我们的将士平安归来了,但毛泽东同志的儿子毛岸英,却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守护着那里的一草一木。毛泽东同志对中朝友谊的珍视与期许,源于对朝鲜党和人民的深切信任,相信他们会永远铭记志愿军先烈的牺牲与奉献,让长眠异国的英雄得以安息,让烈士家属与全国人民得以安心。这份信任,成为中朝友谊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