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的《回乡记》,没什么花哨劲儿。就像坐在老家的门槛上,听一个人平平淡淡地说他回了趟家。没有煽情的感叹,没有刻意拔高的话,全是实打实的细节,冷冷静静地说,这就是江子的样子 —— 把乡愁、乡村变迁这些大事儿,都揉进具体的人和事里,不喊口号,不玩虚的,读着不别扭,越品越有嚼头。
他写回乡,不把乡村拍成世外桃源式的怀旧片,写的是真真切切的村子。村口的路是修了柏油,可路边的草还是乱蓬蓬长着;老房子墙皮掉了一块,梁上挂着当年的旧锄头,不是什么古朴雅致,就是住着人,透着点过日子的破败。江子写东西就这股劲儿,不美化,不丑化,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他写母亲,不是“伟大的母爱”那种说法,就是母亲炒菜时颠勺的动作,说话时的语气,念叨着家长里短,有时候还挺固执 ——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母亲,真实得能摸到温度。
书里写乡村的变化,也特别冷静。年轻人都走了,村里剩下老人和孩子;以前的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院子里的老井还在,只是很少有人用了;有人开了小卖部,卖的东西和城里差不多,老板还是小时候认识的邻居。江子不感慨“乡村变了”,就把这些事儿摆出来:路变宽了,人情没那么密了;房子变新了,记忆里的老物件少了。
这写法,和韩东写日常有点像。不评判,不抒情,让读者自己看,自己品。韩东写一杯水,只说 “杯子是玻璃的,里面的水有点凉”,不写“这杯水承载了多少孤独”,可孤独的味儿自然就出来了。
书里的乡愁,也不是泪汪汪的思念。江子回到老家,觉得熟悉,又觉得陌生。能叫出邻居的名字,却插不上他们的话;记得小时候的路,却找不到当年的玩伴。这种感觉,韩东也常写——不是强烈的情绪爆发,是淡淡的、挥之不去的疏离感。他写坐在老家的院子里看夕阳,不说话,就坐着。没有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就是“天黑了,该吃饭了”的平实,乡愁就藏在这平实里。
书里的细节,太江子了——具体、琐碎,却有力量。母亲煮的粥,米是自家种的,熬得很烂,里面加了几颗红枣;老家的灶台,锅沿有几道划痕,是常年炒菜磨出来的;和父亲坐在门槛上抽烟,父亲抽的是便宜的烟,烟味很冲,却让人安心。这些细节,没有华丽的描写,就是白描,像韩东的诗:“我把灯关了/黑暗进来/把我抱住”,简单几个字,画面和情绪都有了。
江子不用“乡愁”“根”这些大词,却用这些小细节,把“回乡”这件事写透了 —— 回乡不是回到过去,是回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和自己的记忆、和变化的乡村,做一次平静的对话。
《回乡记》的好,就在它的“真”和“冷”。真在不装腔作势,冷在不刻意煽情,这也是韩东语言风格的核心。它不把乡村写成世外桃源,也不把乡愁写得苦大仇深,就是写一个普通人回了趟老家,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深刻的道理,可读完之后,你会想起自己的老家,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那些说不出的、淡淡的牵挂。
这种冷静的、平实的、细节满满的写法,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抒情更有力量。就像韩东说的,“好的文字是朴素的”,江子的《回乡记》就是这样——朴素,真实,冷静,却藏着最真切的情感,让你在平平淡淡的叙述里,读懂什么是回乡,什么是乡愁,什么是我们和老家之间,剪不断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