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包装下的谎言和精装掩饰下的邪恶,如同芳香中夹杂的恶臭,令人无法容忍。

      《桃花源记》是国人喜爱的小品文,寄托着陶渊明高标出尘,飘渺世外的人生理想,也寄托着普罗大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捕鱼者只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桃花源里的人们盛情款待,好吃好喝之余,心生去意,“停数日,辞去。”这时,他已打定主意,将此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嘱托抛之脑后,“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捕鱼者恩将仇报,一出桃花源,连家都不回,便直奔官府,向太守告密。太守自然高兴万状,立即派人前去查办。文中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所向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里就有意思了,捕鱼者一出桃花源便到官府,太守听闻马上派人前往,这中间的时间很短。桃花源里的人不是神仙,他们怎么能将所有的记号和洞口全部掩盖隐藏呢?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守的人找到桃花源,收缴他们的财富,杀人灭口,并告诉大家没找到。

       国人有很多优点,真诚和感恩明显不在其中;国人有很多缺点,告密肯定排在所有缺点之首。正是因为告密,让几千年的社会人人自危,无一刻自安。这种劣根性发端于商鞅的驭民五术,集大成于武则天的铜匦,登峰造极于明朝的厂卫,由此渗透进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亲亲相隐成为儒家学术考古的遗珠,成为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伦理想。

      《桃花源记》文字极美,每个读过初中的中国人都会背诵,但优文字背后隐藏的血淋淋的真相,让每一个善良的中国人背后发麻,细思极恐。

       邪恶,原来披着美丽的衣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