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宝玉结交戏子,调戏母婢金钏儿,后来金钏儿羞愤跳井,平时荒疏学业,在外客贾雨村面前又表现得葳葳蕤蕤,这一系列事件都让贾政心里窝火,于是拿起板子将宝玉狠揍了一顿。宝玉挨完打,往床上一卧倒,围绕宝玉的两方势力就开始暗里使劲儿了。
一方是现实主义代表王夫人和袭人,聊得掏心掏肺;另一方是浪漫主义代表宝玉和黛玉,悟得心有灵犀。
在王夫人袭人看来,宝玉这样不务正业闹下去,迟早要出大事的,必须严加约束。在宝玉黛玉看来,正统不喜欢的风流潇洒,正是他们所追求的魏晋风度。黛玉哭着来看他,眼睛肿得像桃子,却故意反着问:“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一听就懂,说道:“你放心……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所以你看:贾政这一顿板子,只打出来两条对立的战线,一条是“育儿派”,一条是“叛逆派”,而且两派没有调和的可能。对宝玉和黛玉来说,他们的反叛之心像铁一样,越打越坚硬。对于王夫人和袭人来说,这顿打却让她俩成了“知音”。
贾政的这顿毒打式教育的结果就是:贾政也好,王夫人、袭人也罢,他们想要的,根本要不到,因为宝玉根本就不是他们臆想中的那块料,宝玉的叛逆是铁,越打越硬。
为什么会这样?贾政跟所有老父亲一样,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才成器,都尽其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资源和条件,可是为什么宝玉如此难教?我想这其中的深层原因是宝玉的原生家庭内部出了问题,宝玉的叛逆不是因为祖母的溺爱,而是他那个“面和心不和”的小家庭带来的情感缺失。
宝玉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呢?从王夫人和袭人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袭人说:“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呢,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又说:“世上多少无头恼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
袭人每一句话都戳中王夫人的内心,这简直像是在王夫人孤独半生的世界里,突然点亮了一盏灯!她激动地念着“阿弥陀佛”,忍不住拉着袭人叫“我的儿”。她一声声地叫着“我的儿”,这不仅是夸奖,更是高度认可,是“自己人”的确认!王夫人身边都是些什么人?一心想害死宝玉夺取财产的赵姨娘,一个闷不吭声毫无存在感的周姨娘。只有一个自家侄女,是得力助手,却不是知音。王夫人的内心有多苦,贾政知不知道?关不关心?大概是不关心的,否则打宝玉的时候,也不会王夫人越劝,他的板子打得越狠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情投意合,相安无事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传统的中国人维系家庭关系是不难的,主要靠两个字:妥协。中国人是愿意为了家庭牺牲个人意愿的,比如,儿子会因为突然发现母亲的白发而起孝顺之心,从此勉励自己发愤图强;比如,丈夫会为儿女的幸福而不得不忍受意难平的婚姻。
只有那些个“宝玉”,无法放弃自己的立场,因为缺失情感,于是处处索要情感,处处验证情感,终于因情而悟,走进那片白茫茫大地。
那么,身为父母,要怎么做?第一,认识自己,认识孩子。第二,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空间。第三,因材施教,顺势而为。
写在后面:人生能遇到知己是莫大的喜事。那种精神上的共鸣,会产生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美。此刻,能遇见读红楼的你,也是莫大的幸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