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看病贵、住院难”的问题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居民而言,医疗费用仍是家庭支出的重大负担。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的现状与挑战,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一条以新农合为基石,通过优化筹资与支付机制,分阶段、分步骤实现住院费用全额报销的改革路径,以期从根本上筑牢民生底线,助力共同富裕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一、背景与意义:从“保基本”迈向“保全额”的时代必要性
自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以来,其在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报销比例从最初的微不足道,稳步提升至目前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报销比例约70%,部分地区可达80%甚至更高,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行的“部分报销”模式仍存在显著痛点:
1.个人自付部分仍是沉重负担:即便报销比例达到65%-70%,剩余的30%-35%费用对于许多农村家庭,尤其是面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大病时,依然是无法承受之重。自付费用不仅包括医保目录内的部分,更包括目录外昂贵的药品、耗材和检查项目,实际报销比往往低于政策报销比。
2.报销制度复杂,存在“隐形门槛”:起付线、封顶线、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等规定,使得报销过程复杂,农民难以准确预估实际花费,对医疗消费产生畏惧心理,可能导致“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
3.与国际发展趋势和人民期盼存在差距:正如建言中所提及,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均建立了以税收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模式各异,但其核心理念——确保公民不因医疗费用而陷入财务困境——是普世性的追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化,将医疗保障水平从“保基本”向“保全额”提升,是顺应时代发展、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因此,以现有的、成熟运行的新农合平台为基础,将住院报销比例提升至100%,实现“住院不花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它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最有力抓手;是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畅通内循环的重要举措;更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国民幸福感与获得感的民心工程。
二、可行性分析:挑战与机遇并存
提出全额报销的设想,必须直面其核心挑战——资金问题。但深入分析可知,这一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一)主要挑战:资金可持续性
1.资金缺口巨大:将报销比例从65%提升至100%,意味着医保基金支出将呈几何级数增长。根据近年全国医保统计公报数据初步测算,仅新农合一项,每年将新增数千亿的基金支出。
2.医疗费用快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以及医疗技术进步,医疗费用自然增长率为每年10%左右,这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持续的支付压力。
3.潜在的道德风险:全额报销可能削弱患者的费用意识,导致过度医疗、小病大治等行为,进一步加剧医疗资源和医保资金的浪费。
(二)现实机遇与有利条件
1.强大的国家财政与医保基金积累: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财政实力雄厚。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含职工医保)基金年度总支出已超2万亿元,累计结存超过4万亿元,具备了进行结构性改革和加大投入的物质基础。
2.新农合平台的规模效应与管理经验:新农合覆盖数亿农村居民,形成了强大的风险共济池。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在筹资、支付、监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管理基础。
3.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入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DIP)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正在全国推广,其核心是从“按项目付费”转向“按价值付费”,从机制上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为全额报销制度下的费用控制提供了有效工具。
4.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显著成效:国家组织的“集采”使得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高价耗材价格“腰斩”甚至“脚踝斩”,显著降低了医保基金支出和患者负担,为全额报销创造了价格空间。
三、路径设计与实施方案:分步走、稳推进
实现住院全额报销不可能一蹴而就,应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动态调整”的策略。
第一步:夯实基础,扩大目录(1-2年)
·目标:在不大幅提高筹资标准的前提下,先将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从65%逐步提升至80%-85%。
·措施:
1.动态调整优化医保目录:将更多临床价值高、经济性评价好的救命药、创新药,以及常用、价廉的诊疗项目及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缩小政策报销比和实际报销比之间的差距。
2.探索“零起付线”试点: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率先取消住院起付线,降低农民享受报销的政策门槛。
3.提高财政补助比例:中央和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人均筹资的补助力度,体现政府的投入责任。
第二步:结构改革,实现目录内全额报销(3—5年)
·目标:实现“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100%报销”,即患者住院,只要所用药品和项目在医保目录内,个人无需支付费用。
·核心措施——建立“个人适度缴费、财政强力支撑、支付改革控费”的三位一体筹资与控费机制:
1.筹资端: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明确政府投入责任
·个人缴费:本着“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并参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可考虑将个人年缴费标准从目前的300-400元,分年度、分地区逐步提高至500-800元。此举意在培养个人健康责任意识,同时筹集部分资金。必须建立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全额资助参保机制,确保应保尽保。
·财政投入:这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财政)应将对新农合的补助视为一项战略性民生投资,大幅提高补助标准,确保财政投入在总筹资中的占比稳定在70%以上。
·探索多元筹资渠道:研究将部分国有资本收益、烟草税收等特定税收划转为医保专项基金的可行性。
2.支付端:深化支付改革,严控费用不合理增长
·全面推行DRG/DIP支付:在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实施DRG/DIP付费,将医疗机构的收入与其提供的诊疗方案和成本控制能力挂钩,从源头上激励医院主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加强基金监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智能监控系统,对医疗行为进行全流程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过度医疗等行为。
·推行分级诊疗:通过调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差异,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首诊,疑难重症再向上转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第三步:提质扩面,探索覆盖部分目录外费用(5-10年)
目标:在基金运行平稳的基础上,研究将部分疗效确切但价格高昂的目录外药品、罕见病用药等,通过谈判准入、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纳入保障范围,向“事实上的全额保障”迈进。
四、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必须打好“组合拳”:
1.强化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投入用于健康教育、疾病筛查和慢性病管理。国民健康水平提升是降低医疗总费用的根本之策。
2.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过人才引进、设备更新、医联体建设等措施,强基层、补短板,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减少因追逐大医院而产生的不必要交通、住宿等非医疗支出。
3.建立信息公开与民意反馈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医保基金收支、结存及使用情况,提高政策透明度。建立畅通的渠道,听取民众对缴费标准、报销体验的意见,确保改革在阳光下运行,赢得最广泛的支持。
结论
从“部分报销”到“住院全额报销”,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它看似是对资金的巨大挑战,实则是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走向深入的强大引擎。以新农合为平台,通过“个人多缴一点、财政多补一点、改革省下一点”的多元筹资路径,辅以严格的支付方式改革和费用控制,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趟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的全民免费医疗之路。这不仅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民心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此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试点,稳妥推进,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能更有尊严、更有保障地面对疾病,共享国家发展的辉煌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