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桂林,我们只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电视剧《阵地》告诉我们更多人,桂林还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是中国抗战文化的主阵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主席面对国内“速胜论”和“消亡论”,在延安窑洞写下了震惊世界的《论持久战》,指出了中国必胜的光明前景和抗战的艰苦卓绝性,并领导部署全面抗战,委派周恩来副主席坐镇重庆,指挥国统区文化抗战。南京大屠杀后,桂林、重庆,尤其是桂林涌来了中国大批文化科学教育精英。这批国家的无价之宝,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基石和铺路人,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以华夏民族之魂铸就了中国抗战文化的钢铁长城,演奏出了中国抗战文化的义勇军进行曲,而电视剧《阵地》则为我们呈现了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守护文化抗战阵地的历史。


  《阵地》汇聚了一支抗战笔部队

  1938年至1944年期间,日本侵华,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血流成河。桂林在周恩来副主席的指导下,李克农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办事处”,直接组织领导文化抗日活动,安娥联络和推动,文化界郭沫若、夏衍等组织恢复了《救亡日报》,吸引了田汉、巴金、曹禺、柳亚子、陶行知、朱自清、茅盾、叶圣陶、周立波、艾青、欧阳予倩、洪深、臧克家、姚雪垠、焦菊隐、张署、王鲁彦、艾芜、任素宁和地质学家李四光、画家徐悲鸿、丰子恺等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在绝美的山水间,以笔为枪,以舞台做战场,通过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一系列文化运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流亡与复兴、时艰与责任、生存与死亡、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怀等都转化为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文化长城,进行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


  《阵地》奏出了一曲抗战奋斗歌

  电视剧《阵地》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中国文化抗战,它的主要活动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复刊《救亡日报》。这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从1937年8月4日在上海创刊开始,便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促进全民族抗日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当时,郭沫若兼任《救亡日报》社社长兼发行人,夏衍则出任总编辑。1937年11月22日,上海沦陷,《救亡日报》被迫撤离,于1938年转至广州复刊。当年10月底广州又陷入日军的三面围攻之中,于是《救亡日报》再度“流浪”。1939年1月10日,夏衍向香港人募集资金,在桂林复刊《救亡日报》,并担任主编。

  作为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夏衍总编,作风严谨,一丝不苟,一直主笔撰写社论和时评,并以话剧《一年间》理直气壮地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和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行为,唤起人们抗战。他通过关注大时代里普通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精神悲欢,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以一种近乎平庸的写实精神反衬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将高度的社会政治意识、饱满的政治热情与艺术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和观众听到了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演出时,加上丰子恺、叶浅予、张乐平等美工大师临时制作的布景,许多工作人员做群众演员,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响。 

  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在文学界,校园里,街头巷尾,点燃了强烈的爱国激情。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田汉1935年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了祖国大地,在桂林又一次次被唱响。任素宁以父母遭日本鬼子屠杀的切肤之痛,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穿日本宣扬的“东亚共荣”的谎言。

  在《救亡日报》影响下,桂林文人云集,抗日作品不断涌现,王鲁彦等人忍受饥饿和贫穷,日夜写作,并在夏衍、巴金的开导下由闭门造车转化为反映抗战的写作;陶行知引导孩子们在街头演唱抗战歌曲;张署为完成抗战歌词,和女儿倒在日军轰炸的废墟中;郭沫若筹备了国际反恐倡议会;《救亡日报》社组织170师奔赴抗日前线壮行仪式,激发了将士们将日寇赶出中国的责任和决心,并唤起了更多学生和民众的抗日热情。地下党杨东莼深入广西建设研究会担任教育总长,委任陶行知创办了多所学校,并使得桂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这些使得孙淩到桂林创办杂志社,多个出版社、书店也在桂林街头蓬勃兴起,人们争先传阅进步书籍和报刊,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高潮。

  第二阶段,西南五省戏剧展演。《救亡日报》在抗日宣传中的影响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也引起了反动派的嫉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直接导致了《救亡日报》在桂林的劫难。1941年3月1日,驻桂林的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秉承蒋介石重庆当局的密令,查封了《救亡日报》。

  长沙失守,衡阳告急,桂林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桂林文化出现至暗时刻,但留在桂林和奔赴桂林的戏剧家们,受郭沫若在重庆创作并成功上演话剧《屈原》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影响,坚持抗战,毫不松懈。邵荃麟接任桂林文化工作组组长后,田汉和安娥重到桂林,并把洪深也从广州叫来。夏衍等人被从香港解救回来,逢叶圣陶、傅彬然来到了桂林,恢复了文化合作社。随后老舍、臧克家、姚雪垠等人也来到桂林。戏剧家欧阳予倩提议,和田汉、洪深等组织新闻剧社和广西省艺术馆联合举办西南五省戏剧展演。夏衍在周恩来副主席指导下,充分发挥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争取到国民党左派李济深、黄旭初等当权人的大力支持,于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30多家戏剧团体、近千余名演职人员汇聚桂林,用桂剧《梁红玉》等80多个剧目,为桂林民众奉献了一幕饕餮盛宴。 

  田汉很短时间内奉献话剧《秋声赋》参加展演,激荡人心的民族大爱,舍弃小家为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奋斗的精神,更是掀起了戏剧文化新高潮。加之茅盾先生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柳亚子将创作的《五十七年》,文化抗战的烈火没有被熄灭,反而越烧越旺,越烧越猛烈。

  这次展演团结了桂林国民党左派人士黄旭初、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巩固了桂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弘扬了民族文化,坚定了把抗战文化进行到底的决心,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美国著名剧评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称:“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尚属仅见。”这在贫穷、疾病、不利环境下多么难得!

  第三阶段,重庆又掀文化抗日浪潮。桂林沦陷,桂林文化界抗敌工作队赴抗日前线,大部分人员分赴延安、重庆和他地。夏衍、安娥、邵荃麟转移到重庆,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鼓舞和指示,在王若飞从延安到达重庆后,夏衍、郭沫若一面联合曹禺、林伯渠,迅速占领文化阵地;一面加强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沈钧儒、陶行知、张澜、冯玉祥,攻克潘展乐,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召开了座谈会,让《新华日报》成为延安吹来的风,发出延安的声音。延安的火柴、小米、红枣、毛料,也成为抗战胜利的希望和曙光。

  一时间,重庆掀起了新的抗日文化浪潮,侵略者必亡、抗战必胜成为了中国人更坚定的信念。


  《阵地》成就了一部抗战文化史

  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号召中华民族,在军事战场上浴血奋战,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从1938年-1944年,在桂林、重庆文化阵地上,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战士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人士和各抗日团体,运用民族文化的传播,新闻舆论的把控,各种各样的文化抗战活动,唤起民众的觉醒,激起民众的抗日热情,为中国人民反击侵略争取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武器,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战士,在文化阵地凝聚在一起,以大量优秀作品激发人心,既是中华民族抗日的中坚力量,更是全民族文化抗战的中流砥柱。他们经历了国家危亡的考验,经过反侵略的伟大洗礼,也成为了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他们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如果说,抗战是一部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坚强不屈的壮歌,那么电视剧《阵地》就是中国一部以文载道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史。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