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因“巫蛊之祸”背景登基,他登基初期权力基础较弱,为了巩固其皇权,他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有得有失。《资治通鉴》卷二十五记载了这一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可供后人参考。原文如下:
十二月,诏曰:“间者吏用法巧文浸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今遣廷史与郡鞠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尉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平之,以称朕意!”于是每季秋后请谳时,上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
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言:“今明主躬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若开后嗣,不若删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奸吏无所弄矣。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政衰听怠,则廷平将召权而为乱首矣。”
昭帝时,匈奴使四千骑田车师。及五将军击匈奴,车师田者惊去,车师复通于汉;匈奴怒,召其太子军宿,欲以为质。军宿,焉耆外孙,不欲质匈奴,亡走焉耆,车师王更立子乌贵为太子。及乌贵立为王,与匈奴结婚姻,教匈奴遮汉道通乌孙者。
是岁,侍郎会稽郑吉与校尉司马喜,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发城郭诸国兵万馀人与所将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破之;车师王请降。匈奴发兵攻车师;吉、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喜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吉即迎其妻子,传送长安。匈奴更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馀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郑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往田车师地以实之。
上自初即位,数遣使者求外家;久远,多似类而非是。是岁,求得外祖母王媪及媪男无故、武。上赐无故、武爵关内侯。旬月间,赏赐以巨万计。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节四年
春,二月,赐外祖母号为博平君;封舅无故为平昌侯,武为乐昌侯。
夏,五月,山阳、济阴雹如鸡子,深二尺五寸,杀二十馀人,飞鸟皆死。
诏:“自今子有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治。”
立广川惠王孙文为广川王。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十二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近来官吏使用法律时,玩弄条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是我德行不足所致。判决案件不恰当,会让有罪的人逃脱惩处、作恶得逞,无辜的人遭受杀戮,父子间悲痛怨恨,我对此深感痛心!如今派遣廷史到各郡审理案件,但廷史职位低、俸禄少,现决定设置廷尉平官职,俸禄为六百石,共四人。务必让案件审理公平公正,以符合我的心意!”从此,每年秋季过后各地上报案件请求裁决时,汉宣帝常常亲临宣室,清心斋戒后处理案件,当时的刑罚被认为是比较公平的。
涿郡太守郑昌上奏章说:“如今圣明的君主亲自听取案情,即便不设置廷尉平,案件也会自然公正;若想为后代子孙留下规范,不如修改并明确法令。法令一旦确定,愚昧的百姓就知道该躲避什么,奸邪的官吏也无法玩弄手段了。现在不从根本上纠正问题,却设置廷尉平来处理表面事务,将来朝政衰败、君主听政懈怠时,廷尉平反而会揽权,成为祸乱的源头。”
汉昭帝时期,匈奴派四千骑兵在车师国屯田。后来汉朝五位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在车师屯田的匈奴兵惊慌逃走,车师国重新与汉朝相通;匈奴大怒,召车师国太子军宿到匈奴当人质。军宿是焉耆王的外孙,不愿去匈奴当人质,逃到了焉耆,车师王便改立儿子乌贵为太子。等到乌贵即位为车师王,他与匈奴联姻,并教唆匈奴拦截汉朝通往乌孙国的通道。
这一年(地节三年),侍郎会稽人郑吉与校尉司马喜,率领被免除刑罚的罪犯在渠犁屯田,囤积粮食,随后征调西域各城邦国家的军队一万余人,连同自己率领的屯田士兵一千五百人,共同攻打车师国,将其攻破;车师王请求投降。匈奴派兵攻打车师;郑吉、司马喜率军北上迎击,匈奴兵不敢前进。郑吉、司马喜便留下一名军候和二十名士兵守卫车师王,自己率领军队返回渠犁。车师王担心匈奴军队再次前来会杀死自己,于是轻装骑马逃往乌孙国。郑吉随即迎接车师王的妻子儿女,派人护送他们前往长安。匈奴改立车师王的弟弟兜莫为车师王,召集车师国剩余的百姓向东迁徙,不敢再居住在原来的土地上;而郑吉开始派三百名官吏和士兵前往车师国的土地屯田,以充实当地人口。
汉宣帝从刚即位时起,多次派使者寻找自己的外戚;但因时间久远,找到的人大多只是相似却并非真正的外戚。这一年(地节三年),终于找到外祖母王老太太以及她的儿子王无故、王武。汉宣帝赐王无故、王武关内侯的爵位。短短一个月内,赏赐的财物数以万计。
在地节四年发生了一些事件。春季二月,汉宣帝赐外祖母王老太太“博平君”的封号;封舅舅王无故为平昌侯,王武为乐昌侯。
夏季五月,山阳郡、济阴郡降下的冰雹像鸡蛋一样大,堆积厚度达二尺五寸,砸死二十多人,天上的飞鸟也全都被砸死。
汉宣帝颁布诏书:“从今以后,儿子隐瞒父母的罪行、妻子隐瞒丈夫的罪行、孙子隐瞒祖父母的罪行,都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册立广川惠王的孙子刘广为广川王。
这段文字体现出这样一些核心道理。汉宣帝设“廷尉平”试图通过增加司法岗位实现“狱平”,体现其重视司法公平的初衷;但郑昌指出“删定律令”才是根本——这说明法治的核心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仅靠临时岗位补漏,无法解决官吏弄法的根本问题,需从制度(法令本身)层面规范,才能实现长期公平。
边疆治理的策略逻辑,汉朝通过“屯田积谷+联合西域诸国”平定车师,既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又以“屯田实边”巩固对车师的控制,体现汉朝边疆治理中“军事威慑+经济扎根+联盟借力”的综合策略,也反映出西域(车师)作为汉匈争夺焦点的战略地位。
汉宣帝提倡伦理与法律的平衡,他颁布诏书“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治”,打破“一断于法”的绝对化司法,将儒家“亲亲相隐”的伦理观念纳入法律,体现汉朝法律从“法家化”向“儒法融合”转变的趋势,目的是维护家庭伦理秩序,进而稳定社会基础。
汉宣帝登基后寻找并厚赏外家,也就是他的外祖母、舅舅等,既出于个人亲情补偿,宣帝幼年失亲、成长坎坷,也有政治考量——通过封赏外戚,构建忠于自己的亲属势力。宣帝因“巫蛊之祸”背景登基,初期权力基础较弱,这样做是为了巩固其皇权。
二〇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