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夏至,与一群文友畅游峄山,归来后妻问印象如何,我说,峄山,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奇书,值得反复品读。

这里的“图”,是指峄山美如图画的自然风光;“文”,是指峄山丰厚的人文底蕴。二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峄山“天下第一奇山”的美名。


峄山之奇,首在于石。

民谚云:“泰山雄,黄山秀,不如峄山的大石头。”峄山奇石怪岩林立,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器物,或直立,或斜立,或平躺,或侧卧,或并列,或堆叠,大小不一,方圆不同,各具情态,惟妙惟肖,在阳光下诉说着亿万年前的地质传奇。

从西大门处登山,一路怪石嶙峋,岩窦崎峭,首遇的“子孙石”,乃峄山的标志石,立于登山道口,高约四米,通体布满蜂窝状孔洞,那是远古海浪侵蚀的印记。阳面腰凹处有元代刻写的“子孙石”三字,石顶平整处建有供奉云霄娘娘的子孙堂。在我眼里,这块石头分明是一位沧桑老者,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却依然守护着人间香火。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行至白云宫附近,会看到峄山的五大奇观之一——“八卦石”。此地原有八块天然巨石,依次排列,岩体纹理分别与周易里的八种卦象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天然契合。如今只剩乾、坎、艮三块,其余五石已在清代修建宫观时被用去。明代邹县县令王自瑾在艮卦石上题写的“八卦石”三字中,“石”字多出了一点,暗喻峄山之石比他处石头多一点,奇一点,别有见地,也足见其学养之深。

攀到山顶五华峰,可见一巨石形如丹丸,倾斜而立,看似危如累卵,令人屏息,却千万年岿然不动,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峄山中路的半山腰处,有两块紧密相邻的石头,因形似乌龟与海豚相依偎的亲昵姿态而取名为“龟豚吻”,颇具特色,堪称大自然最浪漫的雕塑。传说有对恋人因家族阻挠不能相守,在此化身为石,相拥而吻。我伸手抚摸那粗糙的花岗岩面,顿时一股温热袭来,仿佛触到了这对石偶千年不变的誓言。

     峄山的名石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如鱼石、兔石、蛙石、猪头石、虎皮石、荞麦石、桃花石、日石、月石、船石、枕石、元宝石等等,每一块石头都会令你惊叹连连。


峄山之奇,次在于洞。

峄山的秀林俊峰之中,有无数天然洞穴,被冠名的洞穴就有144孔,其中著名的有三十六孔,因而峄山素有“三十六洞天”之说,整个峄山,似乎就是一块被镂空的灵石。

这些洞穴,或明或暗,或独立或相通,洞中景观各有千秋,别有奇趣。在此略述几例。

盘龙洞,是峄山的九龙洞之首,因洞内路途蜿蜒,形似盘着的一条巨龙而得名。“盘龙洞口”四字,亦为县令王自瑾所书。 进入洞内,温度骤降十度,方才登山时的汗珠瞬间凝成寒意,洞口的“洗耳泉”叮咚作响,确如琴弦轻拨。深入洞中,见一钟形巨石,悬于三石之间,离地三米,摇摇欲坠,却千年不落。清代邹县县令王尔鉴曾为此题诗:“恐惊天上人,金钟化作石。不争万籁鸣,千载悬邹峄。”

踞龙洞,别名“狗爬洞”,是登上峄山主峰五华峰的唯一通道。石洞曲折狭窄,仅容一人通过,且需四肢贴地蛇行。同行的一位朋友,不愿屈尊贵体,结果被卡在转弯处进退不得,惹得众人哄笑。自古以来,游客若要“凌绝顶”,皆需躬身低头爬行,即便你是真龙天子,也不得不踞。而一旦挤出洞口,则是豁然开朗,五华峰近在眼前。这洞穴分明是山神设下的考验——不经匍匐,怎能到达顶峰,领略人间奇观?

仙人洞,是峄山二十四景之一,由面积为一亩八分三厘的巨石斜卧而成,仅靠一根石柱支撑。游人无不深以为奇。洞中冬暖夏凉,两侧岩壁渗出清泉,叮咚作响,在石槽中汇聚成溪。置身其中,如临仙境,因此这里被历代道家选为修炼场所之一。

隐仙洞,洞内环境雅致,周围有九十六棵古松环绕,传说为仙人所居之地。明朝太监刘真人为逃避宫廷纷争,来此定居,最后在此羽化登仙的故事,为洞穴蒙上了神秘色彩。

 

峄山之奇,又在于水。

水是峄山的灵魂,也是峄山千年流淌的文脉。

峄山之上,泉眼遍布,泉水涓涓潺潺,为峭拔的峄山增添了不少灵气。山顶上最著名的两眼泉甘露池和圣水泉,泉水清冽,富含多种矿物质,随时可饮,味道甘甜,且无论天气多么干旱,都不盈不竭,纵使千人取饮,水位始终不减分毫。

最奇怪的是《邹县志》所载“东北风起,泉水涌涨”的现象。有个成语叫“风起云涌”,峄山上却是“风起泉涌”,即每当刮东北风的时候,山上泉眼水量必然骤增,令人称奇。我向长居于山上的一个老道士叩问其因,他笑言此乃“山灵吐纳”;向景区管理人员请教,他们推测与地质构造有关。

无论如何,这不解之谜正为峄山增添了几分玄妙,几分趣味。


人文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峄山作为一座奇山的另一种注脚。

峄山是中国古代的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文物古迹众多。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里,众多帝王将相、文坛巨擘、名人雅士,如秦始皇、刘邦、刘秀、宋真宗、李斯、孔子、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郑板桥等等,都曾造访峄山,或封禅,或求仙,或游览,或兼而有之,留下了许多苍劲古朴的摩崖石刻、脍炙人口的妙词佳句以及各种生动的传说掌故等等。

峄山的古代摩崖石刻有三百余处,最著名的是“秦峄山刻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郡邑时,曾登临峄山,并在峄山上立下第一块记功碑,颂扬其废分封灭六国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功绩,由丞相李斯撰文书写,世称“秦峄山刻石”,被誉为“小篆鼻祖”。刻石原立于峄山书门,毁于南北朝时期,现有宋代摹刻碑存于西安碑林,元代摹刻碑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作为鲁南地区的一座名山,峄山曾建有不少道观、书院、行宫、祠堂等等,虽几经兵燹,现仍留有不少遗存。白云宫是峄山古建筑群之首,这是一座道教宫观,依托天然石洞构建,形成“宫内有洞,宫里出云”的独特空间结构。现存建筑物包含三官殿、四御殿、文昌殿殿、魁星阁等三十余座,供奉着左右人类生存的各路大仙名神。峄山处于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曾设立了峄阳、孤桐、子思、春秋四大书院,传经布道,教化百姓。现存峄阳、子思两所书院仍在研习讲授,人气兴旺。

相传老子在山上支炉炼丹,现留有老君殿遗址。相传孔子在此“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即峄山,峄山东边的“小鲁台”上,“孔子登临处”的明代石刻依然清晰。走进“梁祝读书洞”,则不免让人想起梁祝同学三载,相亲相爱,最后却双双化蝶的凄美故事......

最令我震撼的是观鳌台上的巨“鳌”石刻。十五米高、八米宽的字迹雄浑磅礴,需退后数十步方能观其全貌。想起书法家杨萱庭老人以八十六斤重、二点九米高的巨笔书写此字时已七十二岁高龄,想起三十名能工巧匠按照按照1:1的比例镌刻上去的壮举,不禁肃然起敬。那“独占鳌头”的寓意,不正是对这方山石最贴切的礼赞吗?

哦,峄山,你是一部摊开的立体之书,是大自然和人类合著的经典。每一次品读,都令人心潮澎湃,宠辱皆忘;每一次品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哦,峄山,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