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爱,如深埋地下深处的乌金,历经岁月淬炼,始终温暖明亮。它如同沉默的煤层那样厚重,炽热的火焰般滚烫,在无声中孕育伟大,照亮我前行的路,温暖了无数日夜。我的父亲,一生将青春献给了煤炭事业的普通矿工,就这样将他那如山似海的父爱,深深镌刻进时光的年轮,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
父亲生于1938年2月,一个被战火与苦难笼罩的年代。历史的车轮碾碎了他无忧的童年,贫穷如影随形。仅仅三年的私塾光阴,便因生活的重压戛然而止。那时,稚嫩的他便挺起脊梁,早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街头叫卖糖果的日子,自己虽饥肠辘辘,却总不忘把糖塞给同样穷苦的孩子。为此,他不知挨过多少责骂,在无数个夜晚暗自心酸。然而,这份与生俱来的良善,非但未被磨灭,反在命运的砥石上,打磨得愈发璀璨夺目。
1958年春,那个曾经的少年已长成意气风发的青年。当“支援煤矿建设”的号角吹响,他毅然背上行囊,奔赴徐州,投身于权台矿、张小楼煤矿的建设洪流。井下高温潮湿,环境艰苦,作为采煤电工维护员,他始终默默耕耘,毫无怨言。工友家中遇事,他总主动顶岗;性情耿直仗义,如磐石般敢于斗争。曾因直言工区干部的不正之风而遭受打压,却被工友们称为“老实人”“大好人”,在家中更被尊称为“无庸老子”。这朴素的称谓,饱含着家人对他最深沉的敬重与爱戴。
1982年秋,命运眷顾,我有幸进入父亲所在的采煤工区,与他同班共事。井下的劳作艰辛异常,父亲总是担心我力气单薄。每次手脚麻利地忙完自己的活计,便一言不发地过来帮我分担。当我累瘫在地,黑暗中便会传来他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儿子,手脚勤快点,多学多问,做个有出息的矿工。”这简短的话语,如同刻在心里的铭言,成为我日后砥砺奋进的不竭动力。在父亲的激励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和煤矿机电技术,最终考入华东煤干校,像干涸的土地吮吸甘霖,为在矿山工作打下了根基。
1992年底,父亲结束了数十载的矿工生涯,光荣退休,回到故乡陪伴母亲,耕耘起宁静的田园时光。他亲手栽下的桔子树、石榴树,历经风雨,如今已是硕果累累、香气四溢,引得村里的孩子们纷至沓来。每到假期,小小的菜园便洋溢着欢笑声,父亲总是慷慨地将果子分给孩子们,与他们嬉闹。临别时,还不忘让孩子们带些回家给大人。那温馨的画面,烙印成记忆中永恒的珍宝,也将父亲的慈爱与善良,悄然播撒在稚嫩的心田。
人虽离矿,心从未远。每次通话,字里行间满是对煤矿安全的牵念:“在井下一定要注意安全。”“工作别太累,身体最要紧。”这些朴素叮咛,如同驱散疲惫的和煦暖阳,也让我对这份工作的敬畏与责任,日益深重。矿山,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
2006年春,我又回到父亲曾经奋斗过的矿井,负责机电安全管理。这里高瓦斯、高温、高地压交织,安全工作如履薄冰。2008年秋,72岁高龄的父亲终究放心不下,惦念着我是否能担好安全管理的重担。他毅然重返这片满载回忆的黑土地,暂住在矿工人村的老乡家中。翌日清晨,他便悄然开启了“秘密查岗”之行。
巍然耸立的主副井,飞转的齿轮,勾起了他无限的过往。然而,眼前的一切又是如此陌生而崭新——矿井宛如一位沧桑焕新的长者,迸发着勃勃生机。
他看到早班工人换上整洁工装,笑容满面地走进超市般明亮的灯房;头戴闪亮矿灯,穿过洋溢着文化气息的长廊;随后步入模拟顶板巷道的“星光世界”,踏入如机场大厅般的候罐区。电视墙滚动播放着安全教育片、新闻、天气;过道两旁的安全雕塑与民间剪纸引人注目;工人们乘着播放音乐的电梯化罐笼上下井。巨变令父亲心旷神怡,宛如置身新天地。他惊讶不已,身旁下井的工人自豪地介绍:“这是咱们的新千米大井安全文化苑!白天空气清新、环境雅致;夜晚华灯依山、绿树流水,美得醉人!在这样的地方干活,咋能不舒心?”工人话语里的自豪与喜悦,让父亲深切触摸到了矿山的沧桑巨变。
在副井口候车室,他们还发现了安全驿站温馨的“为您服务”吧台:温暖的热牛奶、香浓的热茶、可口的水饺、贴心的工作服缝补,还有那一句句熨帖心灵的祝福。这春风化雨般的关怀,滋润着每一颗为安全拼搏的心,让大家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
父亲赞叹不已,感慨现代矿井安全文化的飞跃远超昔日旧貌。他深知,煤矿安全的核心在于责任落实和干部作风。为深入了解我的工作,父亲请老乡同去灯房查看我的下井记录。
焕然一新的超市化灯房,奶白色的天花板明亮洁净,透着专业气息。身着空姐式工装的女工,践行着“二米微笑、一米问候”的服务准则,她们一丝不苟地巡查、检修矿灯和自救器,被工友们亲切誉为“矿工的眼睛”。刚到门口,便有女工热情迎上,微笑询问:“您好,这是要害场所,闲人免进。请问有什么事?”父亲道:“我想看看儿子的下井记录,行吗?”值班干部闻讯赶来登记,才知是我的父亲。父亲还悄悄打听起我关心员工的态度和表现,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如释重负,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翻阅记录时,父亲的眼神交织着对安全的深切关注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他仔细查看我每月的下井次数、时长、带值班情况,确保符合干部管理要求,又详细询问我升井时脸上的煤尘、汗水等“工作痕迹”和行为。当得知安全文化苑的建设也有我参与时,欣慰的笑容在他脸上荡漾开来,那笑容里饱含着认可与骄傲,如冬日暖阳,瞬间融化了我心头的所有寒霜。
那晚,父子促膝长谈。他语重心长:“煤矿工人,哪一个不是上有老下有小?一人肩挑几代人的重任,安全重如山啊!当干部的,要把安全放在心上,凭责任、凭良心去做。多下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工人们创造个好环境,保护好他们的生命安全……”字字千钧,敲打在我心上。
去年腊月十八的凌晨,88岁的父亲永远阖上了双眼。但他的爱,如同永不坠落的星辰,永恒地照亮我生命的航程。父亲的一生,是一部厚重深邃的典籍,每一页都书写着善良、正直与担当;他的爱,是一座巍峨的山岳,在我每一次矿山征途中赋予我力量与信念;他眼中那深如煤海般的眷恋,是用生命谱就的矿山赞歌,永远在煤海的深处回响。
父亲的爱,是矿山深处那束永不熄灭的光芒。他教会我,安全不只是职责的刻度,更是大爱的无言表达。作为矿山的管理者,我将永远铭记父亲的箴言,用心守护每一位矿工兄弟的平安,让这份沉甸甸、静默无声的大爱,在深邃的煤海里,永远流淌,永续传承。



 
                         
                                                     【重阳节】我的矿工父亲
                         
                        【重阳节】我的矿工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