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整理书架,翻出那本页脚卷边的《漱玉词》,封面的墨字都褪了些色,却仍透着股清润的香。就着窗台的阳光,就着一杯刚沏的茉莉花茶,我一读就是一下午。越读越觉得,李清照这“千古第一才女”,哪儿是在写词啊,分明是把自己的一辈子摊开在纸上——甜时像刚摘的樱桃,脆生生带着蜜;苦时像老坛腌菜,酸咸里裹着化不开的劲,没有半点儿文人的虚架子,读着就跟听邻家大姐唠家常似的,格外亲。
年轻时候的易安,日子过得是真透亮,笔下的词也带着股子活泛气,能掐出水来。读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你闭眼想想那个画面:夕阳把溪水染得像熔金,她和女伴们喝得微醺,脸蛋红扑扑的,忘了回家的路,误打误撞闯进藕花深处,船桨一摇,惊得一滩鸥鹭扑棱棱飞起来,那笑声脆得能穿透芦苇荡。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伙伴们在村东河湾摸鱼,摸得忘了时辰,娘站在岸边喊,我们也舍不得走,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衣角,快活劲儿跟易安笔下的场景,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还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醒来第一句就问侍女“海棠依旧”,得知“绿肥红瘦”,那点儿惜花的小纠结,跟我娘见了院里的月季被雨淋得耷拉了脑袋,蹲在花丛边叹气,还小心翼翼给花瓣擦水珠的模样,太像了。她写跟丈夫的相思,也不绕弯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愁绪不是撕心裂肺的,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藏在梳头时的停顿里,藏在坐船时的远眺里,真切得就像我表姐出嫁后,总对着娘家方向发呆的模样。“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买了新花怕丈夫说自己不如花好看,偷偷斜簪在鬓边,那份小女儿家的娇羞,谁看了不觉得可爱?那时候的她,写赏梅、写饮酒、写斗草,全是生活里的细碎小事,经她的笔一写,就有了说不尽的诗意,读着就像喝了口山泉水,清冽又甘甜,让人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简单又纯粹,满是藏不住的欢喜。
谁能想到,好好的日子说碎就碎了。一场靖康之变,国破了,家没了,相濡以沫的丈夫也走了,易安从锦衣玉食的贵妇人,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她的词风也跟着变了 —— 从前的甜变成了钻心的苦,却苦得有分量,苦得有风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这十四个叠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心里猛地一揪。她四处漂泊,想找个安稳地方,想找点儿丈夫留下的念想,可兵荒马乱的,啥也留不住,啥也找不到。那种孤孤单单、心里空落落的滋味,我姥姥当年逃难的时候总跟我念叨:“心里像被掏走了一块,走哪儿都觉得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易安写的,就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无助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看着院里凋零的菊花,就像看到了自己憔悴的模样,连摘花的心思都没有了。这份孤独,哪儿是一句“愁”能说清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花都落光了,连梳头的劲儿都提不起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满心的悲痛堵在胸口,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就先掉下来了。读着这些句子,我总想起姥姥藏在箱底的旧手帕,那是她当年从老家带出来的,边角都磨破了,却总舍不得丢,她说“看见这帕子,就想起老家的院子,想起你姥爷”。易安的愁,不只是自己的苦,更有对故土的惦念,“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只有喝醉了,才能暂时忘了故土沦陷的痛;“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连做梦都想回到故都,这份执念,隔着千年都能让人动容。
更让我佩服的是,一个弱女子,颠沛流离中还能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硬气的句子!那时候多少男子汉都在战乱中苟且,她却在词里挺直了腰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哪儿是闺阁女子的愁绪,分明是华夏儿女的骨气!后来读她的《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在最苦的日子里,她还盼着能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这份乐观和坚韧,就像咱老家院子里的寒梅,顶着漫天风雪也能傲然绽放,花瓣上挂着冰碴子,却依旧香得凛冽。她后期的词,全是血泪堆出来的,把国破家亡的痛、颠沛流离的苦、思念故土的愁,都融进了笔墨里,没有半点儿矫情,每一句都带着生命的重量,让人读了心疼,却也让人佩服 —— 就算命运再残酷,她也没丢了自己的风骨,没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易安最难得的,是她活得真,写得也真。她不迎合谁,不装腔作势,心里想啥就写啥,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这份真性情,在古时候的女子身上太少见了。她还说词“别是一家”,不能像写诗文那样端着,她自己也真做到了。你看她的词,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辞藻,全是大白话,却比啥都戳心窝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跟侍女唠嗑似的,可雨后海棠的蔫态、惜花的小心思,全写透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说成是船都载不动的沉东西,多实在啊!我娘当年想我爹,就总说“心里的愁跟装了半麻袋红薯似的,沉得挪不动步。”易安写的不就是这滋味嘛!
她的词,前期甜得纯粹,是青春的模样;后期苦得深沉,是岁月的重量,可不变的是那份“真”。写闺中生活,就像发生在眼前;写国破家亡,就像自己也亲历过似的,没有半点儿虚假。其实啊,她虽是婉约词派的翘楚,却藏着一身豪放的筋骨,就像咱老家那些能干的婶子们,平时缝缝补补、温柔贤惠,可遇上事儿了,比谁都刚强。她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好文字,从来不是靠华丽辞藻堆出来的,而是靠真情实感打动人;真正的风骨,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孤傲,而是历经磨难后,还能保持真诚和坚韧,还能在黑暗里守住心底的光。
合上书,阳光还在书页上晃悠,墨香混着窗台月季的香气,让人心里暖暖的。千百年过去了,李清照的日子早就成了历史,可她的词还活着,她的真性情还活着,她的风骨还活着。如今再读她的词,难过时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能找到共情的慰藉;迷茫时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能生出前行的勇气。这个叫李清照的姑娘,用她的笔,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管过多少年,不管在啥境遇里,守住真情,守住风骨,就永远有往前走的力量。



 墨香染岁月,风骨照千秋
                         
                        墨香染岁月,风骨照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