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最后一段,记载了匈奴发生的一些事件,匈奴内部不睦会直接影响对外策略的稳定性,原文如下:
匈奴壶衍鞮单于死,弟左贤王立为虚闾权渠单于,以右大将女为大阏氏,而黜前单于所幸颛渠阏氏。颛渠阏氏父左大且渠怨望。是时汉以匈奴不能为边寇,罢塞外诸城以休百姓。单于闻之,喜,召贵人谋,欲与汉和亲。左大且渠心害其事,曰:“前汉使来,兵随其后。今亦效汉发兵,先使使者入。”乃自请与呼卢訾王各将万骑,南旁塞猎,相逢俱入。行未到,会三骑亡降汉,言匈奴欲为寇。于是天子诏发边骑屯要害处,使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将五千骑,分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捕得虏各数十人而还。时匈奴亡其三骑,不敢入,即引去。是岁,匈奴饥,人民、畜产死者什六七,又发两屯各万骑以备汉。其秋,匈奴前所得西辱居左地者,其君长以下数千人皆驱畜产行,与瓯脱战,所杀伤甚众,遂南降汉。
这段话的白话文意思是,匈奴壶衍鞮单于去世,他的弟弟左贤王即位,成为虚闾权渠单于。新单于把右大将的女儿立为大阏氏(单于的正妻),同时废黜了前任单于宠爱的颛渠阏氏。颛渠阏氏的父亲左大且渠(匈奴官名)因此心怀怨恨。当时汉朝认为匈奴已无力侵犯边境,便撤销了塞外的各座城防,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单于听说这件事后很高兴,召集贵族商议,打算和汉朝和亲。左大且渠存心破坏这件事,说:“以前汉朝使者前来,军队总会跟在后面。现在我们也学汉朝的做法,先派使者去汉朝,再发兵跟进。”于是他主动请求和呼卢訾王各自率领一万骑兵,沿着汉朝边境向南打猎,约定好时机一起入侵汉朝。他们还没到达约定地点,就有三名匈奴骑兵逃到汉朝投降,报告了匈奴想要入侵的计划。于是汉武帝下诏征调边境的骑兵,驻守在要害之地,又派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率领五千骑兵,分成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每队都捕获了数十名匈奴人后返回。当时匈奴已经逃失了三名骑兵,不敢再入侵,就领兵撤退了。这一年,匈奴发生饥荒,百姓和牲畜死亡的有十分之六七,又调派两处各一万骑兵来防备汉朝。到了秋天,匈奴此前俘获的西辱居部落(居住在左地的部族),其首领及以下数千人,都赶着牲畜离开匈奴,途中和匈奴边境的瓯脱(匈奴边境的防卫哨所或缓冲地带)守军交战,双方死伤很多,最终他们向南投降了汉朝。
这段文字说明,匈奴因单于废黜旧妃、重用新妃,引发外戚左大且渠的不满,导致和亲计划被破坏,还间接暴露了入侵意图,体现“内耗则外弱”,内部不睦会直接影响对外策略的稳定性,甚至给对手可乘之机。民生是国力的基础,汉朝因判断匈奴无力犯边,选择“罢塞外诸城休百姓”,本质是通过恢复民生巩固国力;而匈奴遭遇饥荒后“民畜死什六七”,既削弱了作战能力,还迫使部族叛逃,印证“民安则国固,民困则国危”,民生状况直接决定政权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此外,信息情报影响战局走向。匈奴入侵计划因三名骑兵叛逃而泄露,汉朝得以提前布防、主动出击,最终逼退匈奴;反之,匈奴因情报流失不敢行动,说明“知己知彼”的重要性,关键信息的获取或泄露,能直接改变双方的战略主动权。西辱居部落因长期被匈奴控制,最终选择冒死突围投降汉朝,反映“失民心者失归附”,这是历史规律,若政权对附属部族只有压迫而无安抚,终将引发叛离,进一步削弱自身力量。
二〇二五年十月二十七日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二百五十七
                         
                        读《资治通鉴》笔记之二百五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