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院(指高等军事学院)46号楼,早已在2012年部队营房改造的轰鸣声中被拆除了。可那方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却从未在发小们的心中褪去。

  董三宝至今珍藏着一块46楼拆除时的青砖,砖面的纹路里,藏着多少我们年少时追逐打闹的笑声,藏着多少夏夜里围坐在一起听父辈们讲故事,和我们仰望星空数星星的温馨……这块青砖,成了维系彼此情感的信物,每当指尖触碰到它,关于46楼的那份独属于发小的情谊,便会涌上心头……

  时光回溯到2013年,那时的我们五、六十岁,心中仍满是对46楼的眷恋。

  李小玲一声招呼,得知消息的李小明,千里迢迢的从深圳回来了,于小五放下手头的工作,从烟台赶来了。不为别的,只为再见那些许久未见的发小们,聊一聊分别后的家常。

  (2013年46楼发小聚会合影留念)

  此时,46楼后的老榆树依旧枝繁叶茂,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靠在老榆树下,像小时候那样并肩而立,按下快门的瞬间,我们笑得山花烂漫。

  那一刻,时光仿佛倒流,我们还是当年那群在46楼里嬉戏玩耍的孩子,没有岁月的流逝,只有久别重逢的欢喜。

  白驹过隙,12年的时光悄然溜走。

  2025年10月,祖国76周岁华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更有中秋佳节团圆添温馨,在这家国同庆的时刻,我们这群牵挂彼此的发小,再次燃起了相聚的热情。决定10月7日聚会。

  此次聚会,由罗小兵牵头,为了联系上更多发小,他和大家一起四处奔走,翻找旧通讯录,托熟人打听消息,经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了九个单元的18名发小。遗憾的是,八单元张新民一家两发小因身体欠佳未能到场,最终16名发小齐聚国防大学红山瑞庭长沙厅。

  从十五六岁在46楼分别,到如今再聚首,已是近六十年的光阴了。

  门被推开的那一刻,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所有的思念与牵挂瞬间化作紧握彼此的双手和相拥的温暖。“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还记得小时候我们一起爬树掏鸟窝吗?”“你可一点没变,还是当年那个模样!”寒暄声、笑声此起彼伏,我们争相诉说着分别后的经历,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过往的岁月,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变得鲜活起来,仿佛46楼的日子就发生在昨天。

  (46楼部分叔叔阿姨年轻时的合影照)

  我们的父亲当年都是大校军衔,战争年代,他们怀揣着文化与信仰,在中华民族最危亡时刻毅然投笔从戎,不惧枪林弹雨,不怕流血牺牲,成为军队中的骨干力量,身上的累累枪炮伤,就是他们保家卫国的勋章。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更是人民解放军队建设的佼佼者,为我军培养出大批高级指挥官和外交武官,每个父亲的履历,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聚会上,罗小兵成了“故事大王”,他缓缓讲述着46楼住户的历史由来,讲述着每位前辈伯伯的传奇经历。

  我们认真聆听着——

  1932年就投身革命的老抗联团长张洪山伯伯,在冰天雪地里坚持打击日寇;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老战士李政平伯伯,在烽火中书写忠诚;1936年、1937年,为了抗日,徐立行伯伯和王峻峰伯伯毅然决然离开国军第19军和29军,加入了八路军,投身抗日前线奋勇杀敌;还有为国家体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原国家体委常务副主任于步血伯伯,以及腿部负重伤却依旧坚强的王文成伯伯,鲁泉伯伯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协助指挥歼灭美军北极熊团而闻名,罗义淮伯伯因其在越南班政治教学中成绩斐然,从而获得越南政府颁发的胡志明金质奖章,董铁成伯伯1942年担任矾山地区武功队长,参与五次涿鹿反扫荡斗争,粉碎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围剿……

  (发小们相聚在46号楼“旧址”前)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如今,18位老前辈中仅有徐晓云的妈妈——97岁的王雅琴阿姨还健在。席间,我们共同举杯,祝愿王雅琴阿姨寿比南山不老松;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更祝愿身边的发小们身体健康,万事顺遂。还约定以后每年都聚,不让这份情谊被时间冲淡。

  欢声笑语中,我们也难掩心中的悲伤。46楼原来共有42个孩子,如今已有七位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我们再次将酒杯斟满,向着远方轻声说道:“发小们,我们想你们了,愿你们在天国一切都好,没有病痛,只有快乐。”

  席间气氛融融,罗小兵主动接过了制作聚会视频的任务。他格外珍视此刻的相聚,笑着说要将这些满含情谊的珍贵画面细心留存,让大家日后无论何时翻阅,都能瞬间重温这份专属的温暖与美好。一旁的李小玲也随之提议,希望共同编撰一本书籍——既收录46楼父辈们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铭记他们立下的不朽功勋;也邀请在场每个人动笔写下与46楼相关的独家回忆,让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感人瞬间、温暖片段得以妥善珍藏、代代传承。这份特别的“时光礼物”,也将成为大家下次相聚时,最有意义的见面礼。

  席散,我们步入46楼遗址,老榆树没有了,如今已变成绿植与花园,我们再次合影留念,皱纹里的笑容依旧灿烂。

  老高院46号楼虽已不在,但那份跨越近六十年的发小情,如同董三宝手中的青砖,历经岁月洗礼,愈发坚固,又如同我们聚会时的合影,永远定格在最美的时光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