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有那么几年,我们是在福建省福清县镜洋公社一个地名叫琯口的六团部队大院居住生活过。1975年4月,部队奉命调防,大院子女们也随之办理了福清一中高中毕业证或转学手续离开了琯口。

       六团家属大院,是一个道路呈“人”字型叉道。以道路为界,东边的路东是司令部家属区,中间是政治部家属区,西边的路西,是后勤处家属区。后排房子有单身军官宿舍。

       房子,是砖瓦结构,一排房子住两户人家,建筑面积都是一样的。

       六团家属院内的房前屋后种有枇杷树,按时节枇杷树枝上的花蕾先开花,后结着毛绒绒的绿果子,再过一段时间枇杷就成熟变黄可以采摘了。

       夜间遇有刮风下雨。早晨,人们开门就能看到被风刮掉了一地的枇杷都摔裂口子啦,一眼就能看到棕色的大果核。

       六团家属大院居住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部队干部和随军家属。

       六团的大院子女们,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学会了家务活,兄弟姐妹们互相帮助基本达到了生活自理能力。

       大院子女的父辈们都在部队上班而家属们有的在地方或部队服务单位工作,他(她)都是早出晚归还真是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照顾大院子女。

       劈柈子。那时,大院的青少年们最大的也就十六,七岁都在上学期间。

       男孩子要学会劈柴火柈子的。把买来的大柴火柈子,用柴刀劈细一点,规格是同时能交叉塞进炉膛里两根三根大小的柴火柈子,劈开的柴火柈子整齐地堆放在小厨房外边的房檐下,再找来一块破油沾纸盖上放上一个有树节劈不动的柈子压住,防止柴火柈子被雨水淋湿了。

       劈柴时,遇到木柈子里带有松树油脂线条状闻着有股松香味的柈子要再劈几刀劈的像筷子长短粗细状,然后放进一个旧鞋盒子里留作引火柴。


烧火做饭是大院子女们的基本功

       做饭前,先用一个与炉洞大小纸箱壳抵住炉洞再用炉钩子在炉畀子上前后捅几下,柴火灰纷纷落下,可以看到铸铁的炉畀了。然后,再拿小铁锹把炉洞里炉灰撮出来放旧铁桶里,塞进半张旧报纸再抓把茅草引火备用。炉灰留着种菜地当有机肥。

       来到厨房外抱回几根柈子,右手从弯曲左臂中拿着柈子塞进炉膛交叉地压在报纸和茅草上,这样摆放炉膛里有空间通风柈子燃烧好,顺手在鞋盒子里拿一根松树油脂,然后左手斜着拿着火柴盒,右手食指顶出火柴杆,拇指和食指捏出一根红头火柴,在火柴的磷面上划一下,只听“兹”的一声火柴头突然爆燃一团火,稍后火柴杆燃烧起黄色的火苗,放下火柴盒点燃一根松树油脂。

       松树油脂含松油燃点高,遇火即燃,火苗长还带着一丝肉眼可见的黑烟,用火钳子夹住松树油脂把没燃烧的那头塞进茅草里火头在炉膛口,炉膛风往里抽茅草见火“轰”的一声整个炉膛通红,柈子也引着火了。这时就可以炒菜做饭。小妹妹初次划火柴都有点害怕心理,她划着火的瞬间就把火柴杆和火柴盒都扔掉地上,起身就往门外跑,姐姐和哥哥见状转身拉回妹妹安慰一下再做个示范消除妹妹的害怕心理。


洗衣服是女孩子的强项

       有时间女孩子一个端着一盆要洗的衣服来到井边,一个也端着放肥皂,木制搓衣板的大木盆一起来到井边。

       她们打井水洗衣服,先用水浸泡衣服,然后用肥皂重点在衣领,袖口,前大襟抹上肥皂,先用手轻轻搓洗后再放在搓衣板上用力搓洗衣服,“清不清,三遍水”洗完衣服,两人一起一人一头拧干衣服,抖开衣服,用力甩几下再放回盆里端回去,挂在铁丝上凉晒。

       姑娘们如果是在自家院子里洗衣服,倒地的肥皂水,不一会就可以看到地面上钻出被肥皂水刺激的蚯蚓在蠕动。


大院子女寒暑假期的欢乐时光

       健身运动。部队的各连队院子里都配发有标准的健身器材比如:单杠,双杠,拉力器,哑铃,配重不一样的杠铃。这是大院男青少年在假期比较爱来玩的场地之一。

       有时,战士们也会与大院子女们在院子里一起比试比试,但多数还是给我们做单双杠的一,二,三练习示范动作,讲解杠铃卧推时要掌握的安全措施。比如:躺在长条椅杠铃卧推练习时,旁边一定要有两个人随时保护着,一旦推举不上去时一定要及时接稳杠铃,保护推杠铃的人从椅子下来再把杠铃轻放在地上。

      我们亲身感触到了通过器材进行体能练习后,身体和手臂等部位都有了酸麻胀的感觉。还有在做单杠引体向上时,做最后一个动作使尽全力,脸都憋通红了也上不去失败的体验。

      打篮球。随着大院子女的年龄身高的增长,我们大院的黎志彪,黎志鸿兄弟,朱立全先后都是福清一中校篮球队队员。他们和陆建军,裴景逊等人在一起组织一个蓝球队。假期,随时都可以和部队的连队打一场篮球比赛。

       六团的大院子女们的青少年时期,在琯口部队大院那一片绿色园林化的军营里,也是在好的家风氛围中茁壮成长。大院子女子中走出了黎志彪,林仙加两位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功臣。

       现在,这群大院子女如今已年近古稀之年了。但在每一位大院子女的心中多多少少各自都留下了琯口六团大院的美好记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