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的清晨,雾气软乎乎地贴在巷口的青砖上,裹着麦面的醇香,还沾着点早市蔬菜的潮气。两旁古旧的屋檐下,几串红灯笼在晨风中晃悠,红得实在,把晨光都染得暖融融的。刚烤好的菜夹馍冒着腾腾热气,跟不远处肉夹馍的醇厚香气缠在一块儿 —— 这街头巷尾的寻常吃食,凭着鲜灵的蔬香和扎实的麦香,愣是跟肉夹馍齐名,暖了无数人的早起时光。
摆摊的阿姨把头发用发网拢得严严实实,鬓角沾着星点晨露,潮润润的。袖口卷到小臂,露出一双带着老茧的手,浅黄的茧子磨得发亮,指甲却修剪得干干净净。面团在她掌心揉得光溜溜的,按下去能弹回来,按扁时“啪”地一声,稳稳贴在案板上,透着股子熟稔的笃定。她手腕轻轻一转,把面饼边缘收拢,灵巧地打了个旋儿,随后麻利地贴进滚烫的鏊子。“得烤到两面起酥,内里才软乎,能吸住菜的汁水。”她边用长柄铁夹翻馍边跟排队的大叔搭话,“咔嗒”一声夹起馍翻看,麦香顺着鏊子的热气“腾”地往上窜,混着炭火的温度,勾得人直咽口水。
案板上的二十多种蔬菜,是阿姨凌晨五点就起身拾掇的。脆生生的黄瓜丝撒了层白芝麻,沾着点露水;油亮亮的土豆丝裹着自家熬的红油,亮得能映出影子;酸甜口的泡菜浸得透亮,咬下去准是脆生生的;还有焯过水的菠菜带着嫩绿,卤得入味的海带结泛着深褐,切得碎碎的酸豆角红得惹眼,五颜六色码在白瓷盘里,像铺开一片带着露水的小菜园。“小张要少辣多醋,小李爱吃胡萝卜丁,都记着呢!”阿姨舀菜时手稳得很,每种食材都给得匀匀的,再用筷子在馍里轻轻搅两下,让味道裹得紧实。递过去时还不忘用纸巾擦了擦馍边的油渍,叮嘱道:“刚出炉的,先吹吹,别烫着舌头。”
“阿姨,来一个!还是老样子,多放酸豆角!”熟客的声音从巷口飘过来,带着刚睡醒的惺忪。阿姨抬头笑,眼角堆着细纹:“最近看你瘦了,多给你加点黄瓜丝,脆生生的解腻。” 客人接过来咬了一大口,含糊地应:“加班加得没胃口,就馋您这口,吃着踏实!”
打工人的队伍顺着巷口排开,有人揣着公文包,指尖还沾着露水;有人背着双肩包,头发睡得有些凌乱,可一闻到菜夹馍的香气,眼里就亮了。穿西装的小伙子咬了一大口,脆壳裂开的声响脆生生的,蔬菜的清爽混着红油的香气直窜鼻尖,他嚼得腮帮子鼓鼓的,含糊地喊:“阿姨,您这土豆丝绝了!脆得很,越嚼越香!”戴眼镜的姑娘边往地铁站赶边吃,油纸裹得严实,暖得手心发潮,她回头冲阿姨笑:“明天还来!您的泡菜太对胃口了!”阿姨笑着应着,手里的动作没停,铁夹翻馍的声响、舀菜的“沙沙”声,混着食客的笑语,成了巷口最热闹的晨曲。
我捧着刚到手的菜夹馍,指尖被油纸烫得微微发麻,掰开时热气扑在脸上,带着麦面的醇香。第一口咬下去,外酥里软的馍裹着脆嫩的黄瓜丝、酸甜的泡菜,辣得恰到好处,鲜得直开胃。馍的火候刚好,脆壳不硌牙,咬下去“咔嚓”一声,带着麦面的韧劲;内里的馍芯绵软,吸了蔬菜的汁水,鲜得润口。蔬菜的调味不重,突出了本味,黄瓜的脆、土豆的绵、泡菜的酸,层层叠叠裹在馍里,每一口都能尝到食材的新鲜。看着阿姨那双灵活的手,指腹的老茧是岁月磨出来的,指甲缝里干干净净,忽然懂了,这菜夹馍能和肉夹馍齐名,不靠名贵食材,就靠这份用心 —— 凌晨的早起,二十多种蔬菜的细致拾掇,记挂着食客的口味,把平凡的食材做得有滋有味。
太阳慢慢爬高,雾气散了,阳光透过屋檐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巷口的人潮来来往往,阿姨的摊位前始终围着人。菜夹馍的香气飘得更远,和豆腐脑的清香、油条的油香缠在一块儿,成了陕西街头独有的烟火气。没有精致的摆盘,没有华丽的名号,就凭着新鲜的食材、地道的调味和日复一日的坚守,这小小的菜夹馍,温暖了无数人的清晨。
市井的暖,从来都藏在这些细碎里。一个热腾腾的菜夹馍,裹着鲜蔬的清爽,带着麦面的醇香,把平凡日子的踏实与温暖,都揉进了这一口晨光里。愿我们都能珍惜这份烟火气里的美好,用心品味生活的本真,让每一个清晨,都被这样的妥帖与温暖唤醒。



 鲜香的菜夹馍
                         
                        鲜香的菜夹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