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绿凡崖村,我莫名的激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曾来此,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夹谷会盟”,创造了“和”的治理理念。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莱芜文化志愿者一行三十余人来到绿凡崖采风学习,助力乡村振兴。

  

  “夹谷会盟”耀古烁今。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鲁国与齐国和解,齐景公邀鲁定公在夹谷会盟,企图利用会盟的机会要挟鲁国。当鲁定公接到会盟的信函后,有些犹豫犯愁。齐强鲁弱,齐以前多次侵占鲁国的土地,而这次竟主动和好结盟。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把时任大司寇的孔子请来拿主意。

  鲁定公即召大夫申句须为右司马,乐颀为左司马,各率兵车五百乘远跟从行。又命大夫兹无还率兵车三百乘。距夹谷十里扎营。当鲁定公到达夹谷时,见齐景公早已先行设坛。那时诸侯会盟,得有个得力的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当此任。鲁定公将齐景公约他去夹谷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并征询他的意见。鲁定公接纳了孔子的建议,委派左右两司马率兵与他一起去会盟。孔子治理国家兴礼乐、重教化,鲁国的国势日益强盛。齐国惧怕鲁国的强大,齐景公采纳了大臣黎弥的建议派出使者使鲁,表示愿与鲁国修好,鲁国也有意媾和,孔子作为鲁定公的相礼出席了会盟,相约两国国君举行乘车好会,并把会盟地点选择在齐鲁交界处夹谷。齐国在夹谷修建了会盟的土台,在台上准备好了席位,设有三级登台的台阶。两国国君以简略的礼节相见以后,便登台会盟,馈赠仪式之后,齐国的官员快步向前。会盟时,齐景公的手下人根据孔子懂礼少勇的特点,想用武力劫持鲁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一阴谋被孔子及时识破。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头戴羽冠、身披皮衣,手持各式兵器,喧闹着蜂拥而上。孔子见状,快步上前,齐景公内心惭愧,便挥手示意乐队退下。于是,齐国的戏谑艺人和滑稽的侏儒边舞边唱地上台。孔子与上一次一样,举起袖子一挥,严肃告诫齐景公是百姓在迷惑、戏弄诸侯,论罪当斩。齐景公无奈,只得将这些人斩首。在孔子的义正词严面前,齐景公只得令人赶快避开。在将要盟誓之时,齐人又想以献乐助兴为由羞辱鲁定公。齐景公大为恐惧,深受触动,知道自己在道义上不如鲁国。孔子又依周公礼法进行了合理的反击,并严惩了齐国乐公,迫使齐景公在修好盟书上签字。回国以后,齐景公非常恐慌,就把先前侵占鲁国的汶阳、龟阴等土地归还给鲁国,以此向鲁国道歉。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夹谷会盟”。

  这次会盟,孔子以一个外交家的卓越才华,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鲁国取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

  历史从来都不是史实和数据简单冰冷的堆砌,而是即时又鲜活的镌刻,是反复打磨的记忆和憋不住的自主书写,圣人孔子留下无数足迹,撒下成千上万颗光耀中华的种子。绿凡崖,这个地方也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历史文明而穿越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久的向往和精神殿堂。

  

  弘扬圣人文化应该成为吾辈不懈追求。2005年我去曲师大参加五十年校庆,和我高中同学曲师大李修善教授,谈起了“夹谷会盟”之事,李教授说“夹谷会盟”有多种说法,不一而论,这是学术的探讨,只要用证据说话,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回来后,我就思考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命题,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十余年前,我考察过绿凡崖,追求圣人为什么会在绿凡崖这个地方举行这样的壮举。我提出了众多的疑问:比如: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为什么同意选择不能进不能退的地方?此地进有大山,退有汶河,更何况有三百骑战车。我疑惑不解。这难道就是圣人的壮举?这难道是圣人伟大之处?!因此,我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没有答案探求。我翻阅了大量史料,读《左传》,查找《夹谷魏氏族谱》《祝其杨氏族谱》《祝其刘氏族谱》等等。从《夹谷魏氏族谱》中找到了证据。于是,我提出了“夹谷会盟地在莱芜吐子口”的主张。

  在莱芜吐子口(今口镇)人们世代相传,齐鲁夹谷会盟就在我们村北的大夹谷内。本地名门望族魏氏家族、杨氏家族和刘氏家族的族人都各自在家谱中有过记载。《夹谷魏氏族谱》创修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创谱人魏学礼,万历十九年贡生,有名著《与鸿雁问答》,他在续修族谱例言中写道“莱邑为古嬴地,而吐子口落北乡,西去八里隔河即博城(嬴城—今城子县);东南三里则为孔子观礼处;又南有大冢,曰:延陵季子长子墓;北去二里有大夹谷、碑志,齐鲁两君相会,实此。”

  《祝其杨氏族谱也记载:《祝其杨氏族谱》创谱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创谱人杨明德,字克斋,乾隆年间朝城县训导,确定杨氏族谱,以“祝其”冠名,定为“祝其杨氏族谱”。在杨氏家族第四次续修时,主编杨肇亨(十三世祖),在族谱案例中又明确指出“‘魏氏谱定名夹谷’取古绩也,吾族所居,东近祝其,山崇峰俊,毓秀钟灵,所为名胜区也,兹取‘祝其’定名杨氏族谱亦甚切当。且俾后之散居他处者,望祝其而知思我邦族也。”

  《祝其刘氏族谱》记载:《祝其刘氏族谱》续修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续修人刘作砥,“祖言始祖迁至长山县范古庄”,转迁于莱邑祝其山之阳于家泉庄暂居,生三子,名一元、一祥、一屯,立墓于祝其山之右,实林马庄之后,分手于家泉庄,一屯祖居林马庄守墓,一祥移吐子口立业,一元祖居水河庄。

  夹谷会盟地之状况:在吐子口(今口镇)镇北二里,上水河村和泉头村之南的东西大峪,名曰“夹谷”,夹谷宽约100—200米,深15—30米,长8里多,自东往西经泉头村和上水河村南,下水河村村北,延续到官水河村,再向西隔嬴汶河即嬴城(今城子县)。在这里沿用下来的地名有:夹谷、后夹谷(齐鲁孔道)、凤凰台(又名杀侏台,土阶三登大土台)、夹谷泉、夹谷大桥,凤凰台东南有祝其山(现秃尼山)。凤凰台:凤凰台位于大夹谷东首,后夹谷南、前夹谷东北的土台之上,传说台上落过凤凰,是齐鲁会盟主坛,顶部为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平坦土台,其阳面很陡,东面为土阶三登,会盟后,人们将凤凰台又叫“杀侏台”, 听起来就是叫“杀猪台”,凤凰台南面有“朱家老林”,朱氏家族很不满意。岂不知孔子当年在此,转身举袖下令促杀侏儒俳优于台上,实为“杀侏台”的由来。

  夹谷泉、夹谷桥均位于现“莱芜东岳车桥厂”院内,凤凰台以西三百米左右。夹谷泉有三个泉眼,不论天有多旱,却常年有水流淌,三泉清水连成阶梯水库。夹谷泉西泉水坝下即为“夹谷桥”。车桥厂赵厂长爱护古迹,精心保留,旁建一亭和长廊,成为当地园林风光休闲景区。夹谷桥,为莱邑仪封进士卢乐戌捐资于光绪十年修建。卢乐戌(1840—1911年)字康甫,光绪二年中进士,后任广东省东莞南海县知县,政绩卓著,归里曾任“汶源书院”主讲。莱邑进士张梅亭颂卢乐戌诗云:

  弦歌曾遍粤王台,

  召伯甘棠手自栽。

  提挚万家登寿域,

  至今南国颂台莱。

  由于齐鲁夹谷会盟被传为千古美谈,故而,历史学者,民众对夹谷会盟的过程和深义倍加重视,有枣庄说,博山说,更有莱芜说。莱芜说也有和庄说、牛泉说、口镇说。同时也对夹谷会盟地居于何处多为关注,《左传》载:“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显然找到了祝其和夹谷之所在,也就找到了齐鲁会盟故地。但是,祝其夹谷所指何处?历来多有分歧,这也应视为正常的百家争鸣。

  我不求丁是丁,卯是卯的答案,因为现实中都没有固定的答案,刚刚过去的事,都众说纷纭,更何况二千多年前的事。我明知无果,但我为什么还是进行了十余年的探求,因为我在探求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收获,掌握了好多从未知道的知识,找到了我上学时探求科学的快感。我上曲师大时学习的是化学,做化学实验时寻求真理的快乐与之探求社会科学有同样的快乐,不过社会科学没有标准答案。我追求的就是探求过程中的快感。


  三

  “夹谷合盟”的真正意义,不在会盟本身,而在于孔子倡导了一种理国执政的理念,用“和”消除战争,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相辅相成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

  2525年多来,齐鲁夹谷会盟之所以著名,在于签订了会盟盟约。其盟约,在于两国不再争战,在于建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在于众生休养生息。齐鲁夹谷会盟的历史记载,唯以《左传》较为准确和真实。《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鲁国史官,且与孔子同时代人,也当然以鲁国和孔子的立场观念为重。

  为充分认识夹谷会盟的时代背景,也应对齐景公的作为有所了解。齐景公在位58年(公元前548—489年),喜欢修建宫室,生活奢侈,但心中一直存有光复齐桓公霸业,正是怀着这样的抱负,齐景公勤于政务,爱护臣民,任人唯贤,齐国势力逐年壮大。在大国求霸,小国求存的形势之下,《左传·定公七年、九年、十年》记载,齐景公先后与郑、卫、鲁三国组成联盟,共同谋划消灭晋国的方略,几次攻打晋国,最终,齐国在晋国边境攻占了大片土地,扩展了疆土,增强了国力。由此表明,齐鲁夹谷会盟,其目的就是齐鲁结盟以抗晋,并不完全是为了劫持鲁定公为目的。

  清朝宣统《莱芜县志》,由张梅亭、王希曾编辑。在张余九所写的县志序言中指出:“尤可悲,问冠山几如灵鹫能飞,询祝其则如琅琊善徙;夹谷为圣迹所留,究依何山何水”。这说明了莱芜境内几处古名胜地的不确定性。在莱芜夹谷会盟地之说主要有:苗山镇响水湾、莱芜正南高庄夹谷峡、莱芜东南艾山夹谷峪、莱芜西南牛泉夹谷峪,以及又提出的吐子口夹谷之说。莱芜之说,的确有很多证据。2003年柳明瑞先生所著《嬴姓溯源》中介绍到夹谷会盟和夹谷故地。对莱芜的正南、东南和西南三处,印证了县志、历史传说和实地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夹谷会盟故地在今莱芜市牛泉镇的绿矾崖村。牛泉绿矾崖村南北有一条大峪,东西两面为山的夹峪中,在该村委南有新立的石牌坊,上联刻字为“齐鲁夹谷会盟遗址”,左联:万世文章祖,右联:历代帝王师;南面为孔子石像。在各地召开夹谷会盟研讨会、建设旅游区、立碑树传的新潮中,莱芜终于有了权威的说法。无论“夹谷合盟”在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打造圣人文化,提升当地知名度,为发展经济助力,为发扬莱芜文化古迹做贡献,这一点是大家形成的共识。两千多年过去了,借圣人的光芒照耀我们今天振兴乡村之路,是地方政府加以挖掘、研究、打造、实施的。


  

  清风犁破千年事,图志造福万代兴。我们是农耕民族,农耕文明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打造圣人文化,提升当地文化品味,这是大家共同的追求。牛泉人是聪明的,他们注重文化开发,已经打造成旅游景地。十几年前绿凡崖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入村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山的路也是乡间小路,布满了荆棘。如今,绿凡崖村的路宽敞的柏油马路,绿化美化成了靓丽的风景。他们着重开拓本村的人文历史资源——齐鲁“夹谷会盟”遗址,逐步打造集古村落、乡村旅游、特色民宿于一体的文化振兴新思路,村内建设有4个休闲文化主题小广场,雕起了孔子塑像,建起了白衣奶奶庙等。在全村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山区旅游的一大亮点,招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游览,不仅活跃了山村经济,还有效地传播了传统文化,使人们受到了教育和影响。同时,绿凡崖村与庞家庄村等四村提出以深度发展村级“一社四部”模式为切入点,对标“齐鲁样板村”建设,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聚焦壮大村集体经济,群众的“钱袋子”鼓实了,进一步延长村级发展产业链。由于受孔子文化思想的影响,绿凡崖用文化育人。在全村形成了文化强村的理念,形成了良好风气,提升了文化品味。是文化给山里传递着喜讯,是文化给绿凡崖送去智慧,是文化给绿凡崖带去福音,是文化给绿凡崖带来生机,是文化给绿凡崖送去了希望,是文化让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农村需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有了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才有了根本的保障。农民个体无力带动共同富裕。无论是出于财力还是出于意愿,靠农民单干,是很难在根本上实现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有了集体经济,农民才会关心和支持农村公共事务集体经济有钱了,才能改善农村的路、水、网、电、气、医疗、垃圾处理等公共事务,能改善农民的居住和产业环境,如果没有集体经济的财力,处处都要农民出钱、出力,农民就会对农村公共事务不积极,甚至消极逃避。有了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才有更好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我们党在农村是有基层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有没有凝聚力,取决于能不能给农民带来幸福;基层党组织有没有号召力,取决于能不能给群众带来致富的希望。只有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基层党组织就有了工作的抓手,就有了依靠,就有了可以施展的舞台。繁荣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使村集体为农民谋利、为民造福,广大农民就更会坚定跟党走,听党话。

  乡村振兴文化是先导,文化起到助推作用。牛泉的做法值得借鉴。我始终认为暂时的工业文明永远代替不了历史文明。不注重文化的地方,发展没有后劲,提升软实力,应该从打造文化开始。人们对文化的打造,犹如认识一位女子一样,美在那里摆着,是花瓶,还是桂质兰仪,就看你去怎么打造。如一杯入口清淡,回味醇香的茶,需要长时间接触才能回味再三,犹如人的气质和涵养。开拓荒地便是星辰大海。挖掘打造文化也应该亦然,有回味的余地,不然,人们就没有再回头的冲动。

  作家冯骥才对读者说:“你看过雨果、歌德、萨克雷等人的绘画吗?只有认真地阅读他们的书又读他们的画,你才能更整体和深刻地了解他们的心灵。我所说的了解,不是指他们的才能,而是指他们的心灵。”打造文化品牌,需要的内家功夫,让文化唱戏,而非经济唱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更需要人们接续文脉、弘扬风骨,通过弘扬时代新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精神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充沛的精神力量、坚实的文化支撑。乡村振兴之行将步履铿锵。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一种责任在肩的感觉变得格外地敏感起来。其实,当初孔圣人是鲁国人,在回望了一眼身后的家园,毅然决然踏上了去齐国和鲁国交界处的夹谷时,他并不知道会有如此畅快淋漓的慷慨陈词,也正是这次的舌战齐公,使他这位毫无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柔弱书生,让骄横跋扈的对手低头称服,不敢再有所造次。他身上似乎有一种江河一样滔滔的气势,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他知道唯有这样才能有理、有利、有节地取得外交上的绝对胜利。在危急时刻彰显的是卓越的政治、外交才能和胆识,体面地维护了鲁国礼仪之邦,这是中国文人的气节。

  “夹谷会盟”过去二千五百多年了,他的余音犹如暮色降临时窄长的峡谷里的流水声。绿凡崖村让我们与历史有了切入的方式,他们使仅存的一点历史传说和典故,渐渐丰满起来,丰润起来,流动起来,由此,让我们面对历史时,不再那么简单地解读和修饰地篡改。打造圣人文化,在其契机的推动下,大力实施“文化振兴”战略,提升家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两大资源优势。走进绿凡崖村,便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厚重悠久的文化底蕴。也有学者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于养生,所谓“修身”之“身”,乃是人身体的各个器官,之所以把修身放在最前面,类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把身体养好了,才能正心齐家,实现理想抱负,也暗合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或许,只有当你亲身徜徉于“夹谷”无限接近圣人气脉,将文化圣坛与世间烟火紧密勾连时,方能参悟圣人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走出绿凡崖村,我们攀上笔架山,回头瞭望绿凡崖村,柏油路一直在延伸,山下农田丰收在望……


  【作者简介】魏佑湖: 

  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明湖诗社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理事,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北京东方腾飞文化有限公司文学顾问,凤城高中《凤鸣文学》文学顾问,教育部新课标无障碍经典读专家。济南文史馆馆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作品在三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百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被竹庐文艺评为全省“十大散文家”,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报告文学金奖,“羊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曾荣获“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萧全国散文”大赛理论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刊》优秀报告文学奖。有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莺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菏境》、《杖藜行歌》,报告文学集《细碎晨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