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芜吐丝口纪念碑坐落在龙马河赵家村段北首。稳重,气派,记载着一个震古烁今的战役——莱芜战役。蓝天白云舒卷,大地煦风浩荡;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松柏交翠,它们安闲、淡定。
口镇是莱芜战役的主战场,是华东野战军围歼国民党新编36师的地方。周末去观纪念碑,这一观滞留了我离开此地的脚步。是啊,人们由来不绝地去寻找一些心灵憧憬的地方。现代的红色长廊里,古代的万里关山上,人们不知疲倦地进进出出,去浩浩江海中捞觅折戟沉戈;去漠漠黄沙里寻找千古征骨。印一印历史的足迹,去温一回英雄梦,去流一掬英雄泪。这种情愫,历来是人类的禀性之一。尤其是多年不见了战争硝烟的现在,人们缅怀历史的情怀,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来得迫切。那么,既然我已来到了这样的所在,站在吐丝口纪念碑前,为何还要走呢?
这里就是名垂青史的莱芜战役遗址吗?这里就是不败将领陈毅粟裕用兵如神的疆场吗?脚下的沙土地,你果真承载过那场千军万马的浴血鏖兵?流淌的龙马河的河水,你全然目睹了当年战争的始末——那场血喷如瀑、尸垒如山的搏击吗?
一九四七年二月,我华野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率部队对固守在吐丝口的国民党新编三十六师展开强攻。在民兵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全体将士浴血奋战,激战三昼夜。至二月二十三日晚八时,全歼固守之敌,吐丝口得以解放。这个故事,在莱芜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但是,华野战军的前线指挥部设在距口镇五十里外的石湾子一所民宅里,这是我没想到的,我震惊了。震惊的我在碑前流连忘返,眨眼间,近七十七年人生就忽忽过去了。
战争是人类走出的魔魇,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一定还会有。这里不去做谁是谁非的论述,这里我只想说一说战争的沉重。是啊,战争太沉重了!尤其是国内战争,开天辟地以来,倒下去的都是炎黄的子孙,流出来的都是黄皮肤包裹着的热血。家园化为焦土,人寰沦为屠场。到处是白发爹娘望儿不归的唏嘘;到处是闺中怨妇彻夜难眠的哀叹;到处是孤儿寡女的啼饥号寒。就说面前碑上所记载的这场战斗吧,短短三昼夜,国共两党军兵有六万五千余人消失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作为一个心态正常的中国人,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战争,应该是深痛恶疾的。所以连万里长城这样一座彰显民族精神的不世城堡,到了百姓口中也变调为孟姜女哭夫的哀音。人们诅咒战争,祈求和平,是中华文明的一条主轴线。而我如今站在这块战争的记念碑前,却怎会这般的心灵平和呢?这块战争的遗址上,非但全无一点戾气,相反终年笼罩着一片祥和,碑在祥和里从容安适。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松柏交翠,景色宜人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去处。碑啊,你既是战争的产物,本该为人性所拒绝所憎恶,何以会这样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四面八方生民们朝朝暮暮的精神祭祀呢?于是我掉进了漫长思索里……
战争,是对立集权的最后对决。对决的双方也知道战争的代价,会血流千里,会尸伏如山。甚至知道彼此间必有一方将用身家性命做代价。然而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要发动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征服和拥有。征服拥有什么呢?当然是地域。地域争去做什么用呢?当然最终还是为了搜刮掠夺地域的膏脂,以肥一集团一阶级之私囊。所以说战争的根本缘由就是为了财富。古圣先贤们顿足喟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可惜这千古的喟叹,终是唤不醒过往之人。所以战争的烟火从旷古一直烧至如今。那么有没有一种战争,违背了这个规律,把战争这团人类野蛮的荒火升华成人类理性的智光——用战争消灭战争!还寰宇一个大太平,还人间一个大和谐,还地域一个大富有呢?有了,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一九四六年,沉睡了百年的民族意识疾呼,全中国四万万民众的人心齐唤,国魂民愿,一齐指向了这场战争。来一场疾风暴雨吧!彻底荡涤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的一切污泥浊水!将中华版图改造成一片盛大祥和的人间乐土。国魂民愿里派生了共产党,历史将这付担子撂给了他们。所以,莱芜战役是历史的必然,胜负之算只操在人心的向背。三年战争后,一个崭新的中国诞生了!
纪念碑于2002年10月1日建成。设计主题是"战斗、胜利、和平、家园"。将碑建在龙马河旁,我想可能是让这块碑象龙马河的河水一样永昭于世吧?可是河水常流是靠大自然的和谐,靠自然环境的优化,而碑的不朽是靠基石的,这个基石是人心做成,老百姓的心愿,才是一切历史丰碑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轻轻的一句话令我神智一闪,犹如醍醐灌顶 。一条清晰的思路引导我顿然解开这个盘旋于胸际多年的大问题。我的脑海中骤然响起了一个历史的宏音——“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曾以历史巨人的宏亮嗓音,向世人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 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人民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这个政党坦开胸襟露出了自己的一片赤诚。人民听懂了,万众归心。于是共产党所向无敌,终于取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从一诞生后,就把人民的利益放到桌面上日夜盘算,把老百姓的油盐柴米细化到每项国策里。其所规划的远景就是全民族的大繁荣大昌盛。人民看在眼里,甜在心里。虽然百年战乱几乎烤干了祖国身上的膏脂,初期的物质生活极端贫匮,而人民却能理解,心甘情愿地聚结在共产党的大旗下,万众一心,充满希望地建设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家园。人民的热情何许那么高呢?因为那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每一寸空间里,都时时回荡着为人民服务的宏远歌声。共产党如一头勤奋耐苦的老牛,在广阔的中国版图上,引颈屈蹄,奋力耕耘,他要为人民耕耘出一个果实累累的盛世来哩!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命题,它会使不想平庸的每个人常常去感悟,比钟磬更清越,比梵音更深远。一旦解悟,立地升华,摈弃低俗,卓然高尚。几十年过去了,共产党未忘初衷,终于带领人民将贫穷落后一下子甩到身后,将小康社会一下子拉到了眼前。不容易啊,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呢。普天之下又有哪一个政党能在这历史的一瞬间,做成这手大笔文章呢?又听号角响了。“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句话语调不高,语气也显轻惋,然而却是道激越的时代强音,重重地撼动了人民的心灵。从这句轻轻的话语里,人民看到了共产党的气度和能量;宗旨未改,要求更高。一个高尚和谐的盛世就要来临了。这样的一种社会,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限魅力,“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召下,人民最恶绝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将会羞愧得抬不起头来;党中央对整治腐败采取“抓铁有痕,踏石有印,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政策,人民最痛恨的腐败现象将会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执政党将会以最低的行政成本掌管国家,为人民创造的财富,最大程度地回馈于民,为人民谋福祉。。
于是我终于明白这尊碑的自信了。它坐落在长流水旁,庄重而自负。因为碑知道七十七年前莱芜战役的初衷:用战争消灭战争,还寰球一个大太平,还人间一个大和谐,还地域一个大富的理想就要实现了。如今,在这块被当年战火洗礼过的土地上,农民的孩子将牛奶早已当成寻常不过的饮料随意饮啜,全国最大的医药交易城也即将建成。一座新兴工业城镇口镇已初建成型。更何况“为人民服务”的号角又响了!碑知道,只要这声号角一响,一个猛烈的社会冲锋就会开始,炎黄民族又一次真正的大跃进已经到来。
终于,我弄清了我的身份,我这是一种情绪吧?人类的情绪?!抑或说是人类的情绪郁结而成了我?!
【作者简介】魏佑湖:
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明湖诗社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学艺术评论家协会理事,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北京东方腾飞文化有限公司文学顾问,凤城高中《凤鸣文学》文学顾问,教育部新课标无障碍经典读专家。济南文史馆馆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作品在三十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百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被竹庐文艺评为全省“十大散文家”,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报告文学金奖,“羊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曾荣获“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萧全国散文”大赛理论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刊》优秀报告文学奖。有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莺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菏境》、《杖藜行歌》,报告文学集《细碎晨光》。



 
                         
                                                     站在吐丝口纪念碑前
                         
                        站在吐丝口纪念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