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就是人出生、成长或长期居住的地方。那儿没有孔明卧龙,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也没有财神公明,点石成金发家致富;更没有如来观音,消灾避难化解怨仇,有的只是祖先的神灵和养育自己的水土。

  可在外的男人们在政治失意时,心中郁闷时,第一个想去的地方不是寺庙也不是道观,而是老家。这也许就是人的故土情结。

  是的回到老家,能远离朝堂的政治风波,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勾起儿时的记忆,感受亲情的抚慰;可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能补充自己的元气,使生命体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按照中国元气论的思想,在宽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布满着无穷无尽的、具有生化力量的元气,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也就是说元气是万物的本源,阴阳二气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一点暗合了现代物理学的观点:宇宙确实充满了多种形式的能量,这些能量是宇宙诞生、演化,以及万物存在的基础。

  由此中医得出了气是人体一切生理功能的动力,认为气具有温煦人体、推动血液运行、抵抗外邪入侵、化生血液的能力。若出现气虚的情况,就会表现为脏腑功能的减弱,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食欲不佳、四肢无力、情绪烦躁、精神萎靡等。

  按照民俗学的观点,人元气的强弱取决于人的“三魂”,即天魂、地魂、人魂,道教称其为“灵光、爽灵、幽精”。天魂灵光是指天地阴阳二气的凝结,也就是“日月之精华”,是形成生命体的大环境,是人的先天禀赋,属于“命”的范畴;人魂幽精是指父母的体质,相当于现代生物所说的遗传基因,也是先天禀赋,也属于“命”的范畴;地魂爽灵是指生命体生长过程中的气候、地理等所形成的“气场”,也就是“天地之灵气”,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所谓的“电磁场”“引力场”,是形成生命体的小环境,是人的后天禀赋,属于人“运”的范畴。先天的无法更改,后天的可以补救,如人的勤奋努力、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加强运动、膳食营养;甚至药物调理等,都可以增强和维护人元气。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后天的东西都是“异养”的,非“原生态”的,补气的效率并不是最高的,而在生命体产生、成长的地方,才能获得“原生态”的“自养”效果,也就是说补气的效果是最佳的。

  同时,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老家熟悉的山水、同一气息的房屋、温暖的亲情、简单无虑的生活,都会凝结为潜意识中的观念或记忆,形成一种特有的心理结构,呈现出理性无法左右的强烈的情感色彩,自觉不自觉的影响着人的思维和情绪,为元气的生发奠定物质基础。

  古人云:“凡七情六欲者,皆是盗人之元气之贼也。”也就说欲望都是盗取我们元气的贼。可人类所追求的文明,已不是远古时期的生存欲望(食欲、繁衍欲、睡眠欲等),而已延展为人的心理欲望(探索欲、成就感、归属感、尊重欲等)和社会欲望(权力欲、财富欲、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而且随着文明程度的进展,人的欲望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可以说文明就是在不断地调动着人的各种欲望,在反复循环中不断提升,直至生命体的消亡,这也是万物进化的必然归途,即使出现基因的突变,产生新的物种,可循环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这样元气的损耗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与失败、亲情与离别、欢乐与痛苦,总是相伴而生交错出现,就像哲学家叔本华说的“生活即苦难”。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主张“修身”“正心”,道家主张“无为”“虚心”,佛家主张“放下”“净心”。以缓解文明对人元气的损耗,尽力维护人的元气。

  常回老家看看,那儿是你生命的“奇点”,是元气的生发地,是精神的家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