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陪同妻子去济南中心医院,请专家做了个透析插管术。回来在县院小住几天。在这几天里,发现了一件感人的故事。同时,也认识了一位抗战老兵——马秀亭老人。
——题记
一、病榻上的老人
在肾内科10号病房9号床位,正躺着一位瘦弱的耄耋老人。
有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女子,生得不胖不瘦,个头不高不矮,面容很和善,动作挺麻利。正围在老人身边转来转去。时而为她梳理头发,时而为她调整一下床位高度,时而又和老人扯上几句,尽管女子如此殷勤体贴,但老人总是萎靡不振的状态,精力很是不足。
开始,我以为是她女儿,心想:好孝顺的女子。
更有趣的是,这女子竟然跟老人玩起了政治游戏。只见女子将拳头高高举起,用低沉有力的声音(因为在病房,不宜大声喧哗),面对老人喊一声“毛主席万岁!”老人随之也举起拳头,喊一声“毛主席万岁!”而且神情很是庄重自然。女子再喊一声“共产党万岁!”老人又模仿着这位女子的动作,高喊一声“共产党万岁!”表现得特别严肃认真。随后,老人的情绪开始发生变化,精神也大有好转。
后来,发现老人在进餐时,时常出现不配合的厌食状况。这时,女子又开始搞政治攻势。
“听党话,跟党走,就必须要吃饭!毛主席的话你听不听?”
老人只好无奈地点头,像个小学生似的,乖乖地开口进食。
我觉得怪有意思,也有些不可思议,心想:都什么年代了,这位老人仍沉浸在当年毛泽东年代,竟然还这么崇拜伟人,拥护我们的党!真是听党话跟党走,连吃饭都这般如此。
我向来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便试探着问这位女子,“你是她女儿吧?”她看了看我摇了摇头说:“不是,我是一名护工。”
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呢?老人究竟何许人也?”女子认真地告诉我:“她是一位抗战老兵,今年98岁了,体弱多病,犯有肾衰,心衰等多种病。现在住院二十多天了,病情时好时坏,情绪时高时低,精神很差劲。因为她是位老革命,对党对毛主席绝对忠诚,一提到毛主席共产党,她就来了精神头。于是,每天我都用这种方式,调动她的情绪和积极性,来打开她的心结和胃口,让她多吃点东西,保持体力。”
哦!原来是这样!我不禁对这位老人刮目相看了。同时也对这名护工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随后,我便对这位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她的传奇人生。
要了解老人,必须先从护工着手。经过询问晓得,她叫李爱芬,是一名专职护工,已经从业好几年了。我这才明白,怪不得她赐侯老人这么到位,原来是专业护理工。
后来经过护工的叙述,大体了解到这位老人姓马,名秀亭,生于莱芜某地,因当年日寇侵占山东济南莱芜等地,当时老人也曾是一名热血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调到区上工作。后来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某部队当了一名战地护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抢救过无数伤病员。
她曾经参加过全国多次战役,立过多次战功。最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重新归队……
作为一名护理工,能够了解到主人这么多信息,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说明她跟主人家关系相处得极好。
为进一步证实护工的说辞,我又询问过老人的孙子。孙子是个性格开朗,性情善良的乐观青年,年方39岁,人生得五大三粗,十分健谈。他对奶奶的传奇人生,了解得虽不很全面,但也证实了护工的言辞是对的,然后也补充了几条奶奶当年参军入伍时的有关细节。
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最关键是老人的儿女,知母莫过于子女,他们是最了解母亲根底的人,也是唯一的见证者。
老人共有5个女儿一个儿子,我准备从这方面入手,搞清母亲故事的详细情况。
前两天她大女儿来过两回,我们也曾交谈过,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机会和她详细沟通。只晓得她大女儿在济南工作,现已退休,听说女婿也已病故,所以她也琐事不断,来去匆匆。
老人虽说生有五个女儿,现还有四位,小四前几年因病去世了。四个女儿轮流过来帮忙。
这天她儿子来了,我觉得正是打开窗口的大好机会。
儿子今年62岁,名叫王立伟,一米八开外的个头,健壮的体格,宽肩长腿,行走略带风声。看上去活脱脱一位体育运动员。后来才了解到,他在校时,的确是一位田径运动员,而且夫妻二人都曾是学校的体育干将。怪不得他爱人也有一副健美的体态。
他每天都来看望母亲,时常带些好吃的食品过来,分享给母亲和护工。他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
这次他又来到母亲的病榻前,为进一步了解他母亲的历史资料,我便把写他母亲的一段文字,拿手机给他看,想来个抛砖引玉。他接过手机认真地浏览起来,因为我写得文字不长,总共不超过五六百字,他看完之后,向我伸出两根大拇指表示赞同。我说可否将你母亲的简历发给我,他爽快地点头表示同意。
只见他在手机里翻了几下,便找到一段手写文字,我发现这就是他母亲的一段人生经历,可能是他本人总结得。我非常高兴,因为我已决定要为他母亲写点东西,这些材料可是无价之宝哇!
紧接着,他和我加了微信,他的微信名称是“王者风范”,他把这段文字发给了我。这些文字将为我这篇文章增添了不少血和肉。
二、战火纷飞的岁月
马秀亭——女,出生于1928年10月,莱芜县口镇乡山口村人。
1945年3月在莱芜县雪野区区公所做过妇女工作。
1945年6月,为培养党的青年干部,上级派她去莱芜县学习班培训。
1946年6月,从县学习回来参军入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第三野战所(后改作26军)。先后参加过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鲁村抗击战,沙土集战役,土山集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役。
曾先后立过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三次。
一等功是在1947年外线出击,在单线留地治疗期间,当时因重伤员特别多,她作为护士班班长,带领她的团队为了抢救伤员,她几天几夜不合眼,顾不上休息,只能利用点滴时间,方能吃点东西,因工作表现特别突出,她被评为一等功。
1950年10月,应中央军委令,随部队26军,第一批进入朝鲜抗美援朝,参加了震惊中外的长津湖战役。1951年4月,因美军使用细菌战,她感染伤寒,生命垂危,回国救治。1951年8月,痊愈归队。
从上述文字不难看出,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女性,更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抗敌英雄。
曾经跟随她的队伍,转战于山东及全国各地,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硬是从死人堆里救出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后来她跟随26军走出国门,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朝鲜战场。
关于26军,那可不是一支普普通通的队伍,他是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26军),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得最早一支正规的红军队伍,其军史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他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辖第76,第77,笫78师。老底子是经历过抗日战争历练的鲁中军区主力部队。
跟随这样一支战功显赫的革命队伍出征,自然是信心百倍,底气十足的了。
当来到朝鲜之后,马上面临大战在即的长津湖战役。
三、与死神擦肩而过斗志更坚
在长津湖这场惨烈的阻击战中,她和她的战友们冒着严寒,经过长途跋涉从几百里山路赶来,已经人困马乏,饥寒交迫,未能及时赶赴战场投入战斗,延误了最佳战机。更何况部队兵员不足,装备不全时间仓促,可想而知,战斗能够顺利吗?
在26军军长张仁初、政委李耀文的指挥下,志愿军战士仍以顽强的斗志,英勇不屈的精神,和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的博斗。他们的任务是阻击美陆战1师南逃,将其彻底歼灭之。但美陆战1师并非泛泛之辈,而是美帝一支王牌师,加上他们狗急跳墙,垂死挣扎。
经过激烈交战,双方均伤亡惨重,最终还是让一部分敌人溃逃。经过一路追击无果,志愿军战士只好扫兴而归。
虽然26军在这次长津湖阻击战中,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最佳战果,在军团总结大会上受到了批评和处分。但在以后的多次战役中,他们总结了以前的作战教训,重整军纪,屡建奇功,为部队重新夺回了荣誉树立了威信。
马秀亭就是在这样一支部队里生活成长起来的。作为部队一名年轻漂亮的卫生班女班长,加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自然会受到领导的关注和战友们的青睐,这样更激发了她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伤员的责任心。
在一次激烈地战斗中,美军丧心病狂地使用了化学武器,向我军阵地投放了毒气弹,因我军当时没有思想准备,当场就牺牲了不少志愿军战士。作为连队卫生员的她也在所难免,当时已昏死过去,被认定死亡后装进了棺材,准备运走。
这时她的一位战友匆忙赶来,坚持要看她最后一眼,结果被批准。当打开棺材细看,发现她还有微弱的脉博跳动。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战友们都不忍心让她离去,大家心里明白,一旦拉走,生还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因为运走前棺材必须钉盖,这不就是去埋葬的吗!
这一回她算是拣了个大便宜,死里逃生哪!被送进了大后方医院,经过精心治疗和康复,她总算又回到了战友们身边,回到了她深爱的战斗岗位。
要说马秀亭老人真可谓福大命大造化大,并非夸大其辞。几十年来,她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经受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也曾有过生与死的诀别,但都一次次化险为夷。
就在她的晚年疫情期间,新冠病毒也没有轻意放过她,曾经感染过白肺的她命悬一线,许多同龄人都在病痛中倒下,她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
因为她始终如一听党话跟党走,革命信念坚定不移。就连她的婚姻大事,都是经党和国家安排,她的丈夫和她一样,是一位不相识的临沂抗战老兵王钧。因为革命事业未能成家,政府便为她们牵线搭挢,组建了革命家庭。
解放后,她和老公转业到昌潍地区(现潍坊市市府)工作。后调来临朐开发五井煤矿工作,老公曾担任过矿长书记等职。她们虽不是临朐人,但因为革命的须要,却在临朐这块红色土地上扎下了根,为临朐的发展和建设事业默默奋斗终生。
她老公几年前因病去世,只有她还在坚强地活着!
其实,活着就好,活着就能看到每天的太阳起落。
这就是一位抗战老兵的峥嵘岁月,一位百折不挠的革命战士!
写于2025年农历8月28日临朐世外桃源赵家山宅。
【作者简介】
张兆新,系山东省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高中毕业,曾干过民办教师,承包过荒山荒沟。现为临朐县作协理事,潍坊市作协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经在省市县三级刋物发表过作品,其中《远去的小推车》,荣获“莱伯君王杯”最佳作品奖。著有合集《胶东散文十二家》张兆新卷第六辑;著有散文集《岁月留痕》,荣获2022年《沂山文艺奖》优秀作品奖;荣获山东省写作学会个人专著二等奖。
2011年4月,临朐电视台综艺频道给做过《艺苑风景》专访。2023年临朐广电局《身边》栏目,给做过专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