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月光似一阕温婉的古曲,淌入人间,比寻常时更添几分柔曼。我轻启半扇轩窗,那清辉便如灵动的蝶,悠悠落于案头摊开的词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墨痕在月华中仿若苏醒,笔锋间,密州的秋意洇染,千年的酒香亦丝丝缕缕地渗出来。

  遥想彼时中秋,苏轼独坐在密州官舍。案上酒盏,似一位沉默的旧友,温过的余温尚在,指尖触及时,仿若能感受到岁月的脉搏。窗外月,圆如金盘,洒下银白的纱幕。他举头凝望,发梢沾着夜露,恰似心底隐匿的情愫,眼底的柔软,藏着对弟弟子由六年未见的思念。这轮月,照过他,亦应照过远方的苏辙吧?于是,他举杯,并非敬月,而是向着青天发问:这明月,自何年起始悬于天际?天上宫阙,今夕又是何年?醉意中的叩问,实则是对自身境遇的叩问:外放的岁月还要蹉跎多久?与弟弟重逢,又需历经多少个中秋?

  那时的苏轼,想必心已生出“乘风归去”的羽翼。因反对变法,他被挤出京城,密州的夜,静得能听见梦碎的声音。望着那轮月,他或许真愿化风,飘向琼楼玉宇——那里没有朝堂的风云诡谲,没有离别的肝肠寸断。可瞬间,他又清醒:高处的清冷,怎敌人间烟火的温热?瞧那月下影子,随自己婆娑起舞,虽摇摇晃晃,却满是人间的生气,比天宫的寂寥热闹太多。他轻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人间纵有不如意,这“弄清影”的自在,才是心灵归处。

  月光如一位悠然的行者,从朱阁上踱步而下,又轻叩雕花窗棂。苏轼想必难眠,起身至窗边,看月光漫过邻家屋檐,思绪蔓延:世间多少人,如自己一般,对着月亮辗转反侧?有人为思念远人愁肠百结,有人为生计奔波忧心忡忡,有人为时光流逝喟然长叹。他顿悟,叹“何事长向别时圆”,实则是怨自己:为何偏在分离时,月却这般圆?但再思,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亦有悲欢离合,从古至今皆如此,又怎能强求事事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他对月倾吐的心声,亦是对天下人的美好期许。他将对弟弟的思念,揉进月光,即便相隔千里,只要共赏此月,便似能相见;即便不能相聚,只要彼此安好,牵挂便有了归处。后来我懂,苏轼写的不只是词,而是把孤独与旷达酿成暖人的酒,让千年后的我们,在中秋夜思念远方时,能借月光道出“千里共婵娟”。

  此刻,月光在案上静静流淌,如一条记忆的河。我仿苏轼之态,倒半盏酒。酒温如他当年,月圆同他彼时。风携桂香入室,词卷上的字似被唤醒,仿若苏轼低语:莫为离别伤,看这月,能传心意于千里。

  原来,中秋月从不孤单,它藏着苏轼的半盏清欢,也藏着我们的思念。只要月在,那些未说出口的牵挂,跨越山水的惦念,便有了栖息之所——正如苏轼所言,人虽难常聚,“婵娟”月光却能连起我们的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