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中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空军的过程中,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有248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有大队长,也有一般机械师,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为28岁。
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杭州、重庆、成都、兰州、昆明、广州、桂林、汉口、柳州等10处重要空军基地建立了中国空军烈士公墓,在援华抗日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美国、韩国的飞行员烈士也埋在了这些公墓中,让空中英魂安息,让后人永远缅怀。
随着时代变迁、历史更替,一些墓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已经废弃,后来进行了整修,扩大了规模,有了事迹介绍,成了当地的景点,也成了人们纪念烈士的圣地。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重庆
习主席于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发表演讲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他提到了抗战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作战,牺牲在中国,一对普通中国母子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
这对母子是重庆万州人,87岁的母亲谭忠惠和60岁的儿子魏映祥。
(为苏联英雄守墓的谭忠惠、魏映祥母子 图源:广州日报)
魏映祥和母亲一生都没有离开长江北岸的烈士陵园,他们是英雄库里申科的守陵人。西山公园对面,小巷子往上一坡梯坎旁边的旧楼就是谭忠惠的家。
1939年8月14日,12岁的谭忠惠亲眼看到库里申科受重创的飞机在万州上空失去平衡,无法控制。最终,库里申科被淹没在滚滚江水中。
29岁那年,库里申科烈士陵园从太白岩山脚下的竹林迁到西山公园。当时,谭忠惠已在西山公园管理处工作了两年,从此,她便成为英雄的守陵人。
谭忠惠每天早上6点半就出门步行到陵园,先绕着这块1000多平方米的土地走一圈儿,然后扫地、修剪树枝、挑粪浇灌。这都是谭忠惠一个人的事情。周而复始,年复一年,整整21年,谭忠惠没有请假一天,也没缺席过一天。
(魏映祥在库里申科烈士雕像前修剪陵园内的苗木。图源:《环球》)
1977年,谭忠惠把这个职责传递给二儿子魏映祥。那一年魏映祥23岁,从梁平下乡回到万州,他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做起守陵人,37年,与母亲一样,守护成为一种习惯。陵园面积越来越大,修建越来越好,唯一不变的是在魏映祥心中,这里依然是他心中最庄严的地方。
(万州人民为库里申科铜像献上花圈。图源:重庆晚报)
夕阳的余辉穿过香樟树林,洒落在陵园里库里申科墓地白色的墓碑上。墓前的花朵在夕阳下开得格外绚烂。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莫娜·库里申科考进了莫斯科机床制造学院。她的同学中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一天,一位中国留学生叫住了莫娜:“莫娜,我们早就想问你一件事。”“什么事?” “在中国,人们一直深切地缅怀一位苏联援华志愿队的飞行员。他的英雄事迹十分感人。他的姓和你一样——库里申科。因此,我们想问问你,你是否是他的亲属?”直到这时,莫娜才知道她死去的父亲的下落。
当库里申科的事迹传遍全中国时,在他的祖国却毫无反响。因为在当时的苏联,援华志愿人员的去向是保密的,家人只知道他们奉命执行秘密任务,至于具体去向则一无所知。
库里申科在给妻子的家书中也只是这样写道:“我调到东方的一个地区工作。这里人对我很好。我就像生活在家乡一样。”
几个月后,库里申科的妻子接到一份军人阵亡通知书,上面写道:“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同志在执行政府任务时牺牲。”至于牺牲的具体经过和葬身地点,她和家人全然不知,于是才有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1958年10月8日,库里申科夫人塔玛拉和女儿英娜第一次到万县库里申科烈士陵园扫墓。图源:《雄鹰礼赞》)
1958年国庆前夕,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向库里申科的遗孀和女儿发出正式邀请,请她们到中国做客,并祭扫亲人墓地。
(库里申科一家三口 图源:《永远铭记 鹰击长空》视频截图)
在北京盛大的国庆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握住库里申科妻子和她女儿的手,深情地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
(1958年10月8日,库里申科的夫人塔玛拉和女儿英娜第一次来到中国,祭奠库里申科。 图源:《永远铭记 鹰击长空》视频截图)
就在这一年,万县人民在西山公园为库里申科专门修建了一处陵园,并隆重地把他的骸骨迁葬到这里。
高大的墓碑上,用中、俄两种文字铭刻着几行闪闪发光的金字: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人民而英勇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之墓(1903—1939年)。
1989年,英娜又带着女儿别列谢多娃参加了万州区对外友协举行的库里申科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当年21岁的大学生,如今已52岁了,是苏联度量衡学院的主导工程师、两个孩子的母亲。(图源:《雄鹰礼赞》)
烈士的遗孀和女儿来到陵园,同万县市党政军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共600多人一同祭奠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大家在烈士的墓碑前鞠躬致哀,一支由女战士组成的合唱团唱着苏联歌曲《光荣牺牲》,悲壮的曲调把人们的思绪带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
(空军坟图源:百度百科)
重庆南山的空军坟是国民政府为安葬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空军烈士,特地在重庆南山长房子放牛坪购买200余亩土地而设置的陵园,共安葬抗战中国空军烈士240余人。2005年,社会舆论要求重修空军坟。历时4年,项目竣工。
有网民瞻仰重庆鹅岭烈士墓后写了一首令人感动的诗:
抗日空军烈士墓
重庆,并不遥远的南山
历史的纪念刻进树丛年轮
抗日空军烈士的英魂
游荡在星光灿烂的草丛
呐喊在肃穆宁静的深山
……
我轻轻抚摸默默鞠躬
英烈含笑告诫后人
忘记历史必将重复历史
我静听我反省我清醒
我带来敬意 献上怀念
浸满胜利泪水的双眼
雨纷纷,望沉云
武汉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内,是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中国人民而英勇献身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国际主义战士的坟墓。
(北战的墓 图源:百度百科)
武汉市解放公园的东北隅,修建了一座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烈士们安卧在朝梅、夕桂二岭中间。红色的梅花开放,象征着中苏空军烈士们流淌的鲜血;秋天桂花芬芳,像是中苏两国空军战士战斗友谊的芳香。
在烈士墓前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纪念碑,有8米高,正面刻着“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背面刻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永垂不朽”。
1938年武汉空战,苏联空军志愿者100多人牺牲,被掩埋在万国公墓。
(1951年万国公墓内的纪念碑与墓碑图源:湖北之声)
(1951年,在汉口万国公墓举行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奠。图源:湖北之声)
1953年解放公园开始修建,1956年建成。当年,其中15位烈士遗骸从万国公墓迁到解放公园。分辨工作进展很困难,历尽艰辛,分出了15具苏军将士遗体,他们是:科兹洛夫、别索茨基、巴拉莫诺夫、基吉里什登、师什洛夫、马特维耶夫、斯图卡洛夫、库列申、马尔琴科夫、多尔戈夫、斯柯尔尼亚科夫、古里耶、楚里亚科夫、泰列霍夫、古罗夫等。
(15名苏军烈士名单图源:湖北之声)
(1956年解放公园刚刚建成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图源:湖北之声)
与纪念碑遥遥相对的是烈士墓的墓台。淡青色的花岗石墓台长约32米、高3米。岁月的风尘早已在它身上刻下斑驳的印记,让武汉人无法不回想起那段沧桑沉重的往事。
1986年国际和平年,11对新婚夫妇在10月1日结婚的当天来到烈士墓敬献鲜花,并带着敬仰与追思,在墓地栽种了象征和平幸福的松树。
俄中友好协会第一副会长伊万诺夫和他的老战友们曾瞻仰过中国境内的苏联飞行员墓地。当看到自己战友的墓地在经历了中国文革浩劫后仍然保存完好,老战士们一个个热泪盈眶。这份弥足珍贵的友情,即使在几十年后依然没有褪色。
2008年,美国飞虎队的队员来到这里,他们向同样为参与中国抗日的飞行同行们献上花圈。“他们比我们更早来到中国,先后参加了南京、武汉、南昌、重庆、成都、兰州等地的空战,并远征台湾,致使日军的松山机场瘫痪一个月,真是了不起。”威廉·杰克逊称:“他们是来华参战的空军先驱。虽然他们的事迹并不为广大人民所熟知,但是他们同样应该被历史铭记,就像我们的飞虎队一样。”
南京
(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图源:百度百科)
南京钟山脚下也有一座航空烈士墓园,里面也有不少苏联空军烈士的墓碑。当年,南京上空就有5位苏联飞行员壮烈牺牲,连同同年11月遇难的1名,共有6位苏联空军在南京牺牲。遗憾的是,他们牺牲后没多久,日军就攻破南京,烈士的遗骸因而丢失。
1984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发文修复航空烈士公墓。消息传出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苏联驻上海领事表示将来祭扫。
据当时陵园管理局的刘维才回忆,1947年举行抗战胜利后第二次公葬时,公墓共有4位苏联烈士,但墓碑早已无存,找不到这些苏联烈士的名字。为了弥补“无法纪念”的遗憾,孙中山纪念馆原文史室主任范方镇从抗日时期的中国空军档案中找到了一些苏军烈士的名字,他便抄了4位刻上。这4位苏联烈士是:尔拉夫孟诺,苏联志愿队大队长,1938年10月9日,敌机夜袭衡阳,起飞追击时被日机击中起火,机毁人亡;史托维,苏联志愿队飞行员,1938年6月26日南昌空战中阵亡;卢八丁,苏联志愿队飞行员,1938年9月6日南昌西北靖安县空战被敌击中,迫降阵亡;金爵洛哥,苏联志愿队飞行员,1940年1月10日出发前往南宁,回航迷失方向,迫降失事身亡。
其实,这4位烈士和南京空战没有任何关系。按这些记载刻了碑文后不久,苏联驻上海领事来航空烈士公墓扫墓。此后,有不少南京市民及苏军烈士的后代前往悼念过他们。
(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图源:央广网)
几年后,范方镇查到了航空烈士公墓中苏联烈士的名字。他发现,在南京空战中牺牲的苏军烈士共有6位。他们是:阿列克赛也夫中尉、安德列耶夫中尉、布尔丹诺夫上尉、彼得罗夫中尉、波波士和涅日丹诺夫中尉。
贵州
(金角罗夫烈士墓图源:《永远铭记 鹰击长空》视频截图)
金角罗夫烈士墓,位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和平镇乌江西岸石坡仰天窝,占地148平方米,坐南朝北。墓地左、右、前三方有石砌围墙,墓前竖石碑。墓碑正面书刻:“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12个大字,背后刻记金角罗夫遇难简介。
1939年12月24日,少尉飞行员金角罗夫一行9人驾驶三架飞机,从重庆起飞到南宁、独山上空与日军作战。在执行任务后返航途中,燃油剩下不多,他们根据飞机当时所在位置,沿乌江飞行,以寻找最近的秀山机场降落。飞至沿河上空,燃油耗尽,被迫在县城南面乌江东岸坝坨河漫滩降落。
(当时迫降的乌江河漫滩图源:铜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因河漫滩面积不大,前两架飞机降落后剩下的空地很小。为避免与已降落的两架飞机相碰,金角罗夫驾驶的飞机果断地作横向乌江着陆,飞行员也急速跳伞。当金角罗夫跳伞刚落地时,正降落的飞机从他身上滑过,因而不幸遇难。
第二天中午,民国县政府在县城乌江西岸万寿宫右侧球场(今县政府大楼后)为金角罗夫举行隆重葬礼。各机关团体、学校师生、地方绅士、街道居民万余人胸戴白花,鸣放鞭炮,拥棺游街,为金角罗夫送葬,将其遗体安葬在迎将桥(今乌江大桥西桥头)侧并竖立石碑。
1953年6月,县人民政府为金角罗夫墓重竖新碑。1976年因乌江大桥维修,将其迁葬于石坡公墓。1982年2月,省人民政府将金角罗夫烈士墓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8月,铜仁地区行署拨专款对墓地进行维修。
桂林
(抗日空军无名英烈义冢 图源:网络)
据中新网2013年4月25日报道,广西桂林市民近来募资重修了桂林抗日空军无名英烈义冢,以资后人瞻仰、缅怀中国空军抗日英烈。在桂林尧山西麓市殡仪馆墓葬区一隅,修葺一新的抗日空军无名英烈义冢静卧于此。
(重修中国空军抗日英烈义冢记 图源:网络)
清明期间,有市民论坛发帖,为重修桂林抗日空军无名英烈义冢发起募捐倡议,短短四五天内募集资金1.3万元人民币。经过两个多星期的施工,新墓冢完工。
怀念与传承
1985年,76岁高龄的布拉戈维申斯基中将率领一批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苏联老志愿队战士,来中国参加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的纪念活动。
他们一行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款待。当他们到达武汉祭扫苏联志愿队烈士墓时,这些志愿队老战士个个都流下了泪水,纷纷表示这血与火的友谊永存于中苏两国人民之间。
2005年5月,应邀赴俄罗斯参加俄罗斯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庆典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专门在中国驻俄大使馆召开座谈会,向帮助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前苏联老战士以及他们的遗属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诚恳地邀请他们参加9月在中国举行的纪念活动。父亲牺牲在中国的奥帕索夫还得到了胡锦涛主席赠送的名片。
同年8月31日,90多位前苏联援华老战士、遗属一同来到北京,受到热烈欢迎。
9月2日,前苏联援华老战士、遗属和来自22个国家的200名二战老兵,在北京朝阳公园为北京和平墙揭幕,并共同签署了《北京和平宣言》。
(阳光照耀下的北京和平墙纪念碑 图源:央视新闻频道)
(和平墙上的和平宣言碑 图源:央视新闻频道)
(代表们在和平墙前留影纪念 图源:央视新闻频道)
9月3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世界各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的宝贵贡献!
来华的前苏联援华空军飞行员遗属受到了热情接待,所到之处,得到了群众由衷地尊敬和感谢。对于自己的亲人曾用生命来保卫的城市,烈士遗属们没有任何的要求,他们说的最多的只有感谢,感谢中国人民的热情,感谢半个世纪来对亲人墓地的爱护。
普希金娜是来看望叔叔伊·尼·古罗夫的。她保存着叔叔一叠黑白照片。照片有些泛黄,照片上一位年轻英俊的军官微笑着,牺牲的时候才24岁。走到哪里,普希金娜都不忘带上相机,她说要把中国拍成照片带回去。“我要对孩子们讲述这里看到的一切,让孩子们世世代代牢记两个国家和人民间的这份友谊。”
斯科尔尼亚科夫是第二次来中国,在他刚出生6个月时,还来不及看他一眼的父亲列·伊·斯科尔尼亚科夫就在武汉战场上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斯科尔尼亚科夫说,“武汉人民把纪念碑修缮保护的这么好,我真的太感动了。”
H·普希金娜的父亲普希金是援华飞行员中的幸运者,在帮助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胜利后回到自己的祖国和亲人身边。2002年,87岁的老人在家乡安详离世。
“我的父亲是个谦虚的人,他很少跟我们讲自己当年的战绩,只有一次例外。一天晚上,全家正在举行家庭聚会,煤油灯里的油不巧燃尽了,就在大家等待母亲寻找煤油时,那天兴致很高的父亲不经意间讲起了自己的故事:1938年,父亲和战友们在武汉上空与日军作战,由于当时的地图只有中文的,辨别起来很困难,为了找准轰炸目标,他们约定,看到江水就寻找敌舰,最后成功地炸沉了日本的舰队。”
回到苏联后,普希金娜的父亲与幸存的战友们建立了“老战士委员会”,她的父亲还担任了委员会“中国组”的组长。他常念叨,中国的老百姓对他们非常好,他们和中国空军战友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大规模入侵。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援华航空队奉命开始回撤。到1941年年底,人员基本撤尽,飞机和装备留在了中国。
5年间,苏联对中国提供了1.7亿美元的援助,支援了1000余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在中国参战的约5000名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中,差不多2/3是空军,共有248名苏联军人牺牲在中国。
抗战期间,志愿队员直接参加了保卫南京、武汉、南昌、成都、重庆、兰州等地的25次战役,出动飞机千余架次。根据1937年11月—1941年6月苏联援华志愿队战果统计:志愿队击落、炸毁日机986架,击伤、炸伤日机220架,击伤、炸沉日军各类船舰120余艘。其中14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有6人在空战中击落过5架以上的日本飞机。
当历史成为往事,或许激昂会变得平淡。时间无情,我们多想那些战火中幸存下来的老人能够健在,来续写我们所不知道的英雄故事。那些来之不易的经历告诉后来的人们——友谊是怎样凝成的,和平是怎样得到的。尤其是今天,当和平受到威胁,当正义受到践踏,当公理受到挑战的时候,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大家,用团结、用友谊、用力量,战胜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