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海南

    2013年9月14日

    达来呼布镇的早晨.jpg也许是太累了,昨天晚上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不觉的睡着了。到今天早上为止出来整20天了,行程近11800公里,听打呼噜睡不着觉的毛病,早已成为历史,人的很多毛病都是惯出来的,想改掉这些顽症的办法之一就是恶治,看来可以把它作为经验介绍给其它受失眠困扰的朋友们。

   早上7点又来到昨晚的那家饭馆吃早点,我们自然是第一拨顾客,老板招呼着伙计做早点,自己边喝茶边和我们聊天。饭馆前的这条路叫土尔扈特南路,往北就是315省道,再走77公里,就是策克口岸,策克口岸是内蒙古、陕、甘、宁、青公路共用的陆路口岸,与蒙古国南戈壁省西伯库伦口岸相对应,进口的主要有煤,有色金属,出口的主要有粮油、日用百货、建材、农机等等。策克口岸是内蒙的三大口岸之一,对额济纳旗的经济发展有的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尤其是物流,旅游及相关服务业,为这个偏远小县的发展提供了天赐良机。


策克口岸.jpg


    吃饭时,我们向老板打听巴丹吉林沙漠北面的312省道到巴彦淖尔的路况,老板告诉我们都是柏油路面,路况还可以,这个季节也没有沙尘暴,只是特意叮嘱让我们多吃点,从达来呼布镇向东走,短距离没有什么村镇,沿着312省道要走300公里,到一个叫乌力吉的一个村子才有吃饭的地方。

    出完饭,我们向南上赛汉陶来路,再向东过东环,迎着初升的太阳驶过黑水河大桥,黑水河水呈墨绿色,几乎灌满整个河槽缓缓南去,颇有些大河气势,河的东岸便是逆光中黑压压的一片胡杨树林,这片林子之广,树龄之高,树冠之大,实在出乎我们的想象,车子沿着公路穿行在胡杨树林中,这和昨天看到的怪树林形成极大地反差,没想到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北角居然还有这样的绿洲,也难怪额济纳旗是历史上各朝各代兵家必争之地,发生过那么多殊死的博弈与较量。


黑水河畔的胡杨树.JPG


    在我所查找的历史资料中,各朝各代各民族对胡杨有着不同的称谓,胡桐、英雄树、异叶胡杨、异叶扬、水桐、三叶树等等都是胡杨的别名。胡杨常年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也是一个很神奇的树种,春夏为绿色,秋天为黄色,冬天又变成红色。其树叶也很神奇,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树叶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树叶却圆润如杨,一些叶子的边缘还有许多缺口,又有点像枫叶,所以也被称为“变叶杨”。它的神奇还在于能生长在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中,胡杨树细胞的透水性比较强,它从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到叶片都能吸收盐分,并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排泄盐分,在树干的结疤和裂口处形成白色或黄色的块状结晶,其碱的纯度高达`-70,因为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当地居民常用它发面蒸馒头。除了食用,还可以为罗布麻脱胶,做皮革脱脂的原料,一棵成年的胡杨树一年能产上百斤的盐碱,真是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不愧是土壤改良的“功臣”。胡杨树还全身是宝,它的木质坚硬,耐水抗腐,历千年而不朽,是上好的建筑和家具用材,楼兰、尼雅、小河墓地的沙漠建筑中胡杨木历经数千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行驶在胡杨林中.JPG


    车继续沿着弯曲的312省道在胡杨林中穿行,初升的太阳透过高大的胡杨树冠不时的投来刺眼的炫光,路旁还生长着茂密的正在开花的红柳,为公路两侧抹上一道艳丽的玫瑰色,数条水量充沛的河流从北向南穿过这片绿洲,在一段拐弯处我们顺着一条土路岔道将车停在茂密胡杨林的深处。尽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伊犁河谷,准格尔盆地都见到过胡杨林,尽管以前也看到过朋友们拍摄的额济纳胡杨林的照片,但今天真正置身于额济纳的胡杨林中,仍感到身临其境的惊喜,这里的树一般要两个人合抱,茂密的树冠遮天蔽日,巨藤似的纵桁枝条穿越在阴暗潮湿的林间,那些老态斑斓的躯干仍昂首向上沐浴着每天的太阳,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水气,林中深处传来鸟儿的啼鸣。2006年6月我住在三亚,曾一个人穿越热带雨林登顶五指山,热带雨林的山脊上无非也就是这种感觉,没想到这个季节,沙漠绿州的胡杨林里也会有热带雨林的这种气息,实属难得。唯一遗憾的就是我们来早了一个月,看不到那种天高云淡满树金黄的景象。


茂密的胡杨林.JPG


    据我了解,额济纳大片的胡杨林有三处,居延海是最大的一处,据说如苍龙腾越,虬蟠狂舞,千姿百态,可惜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居延海的干涸,70多万亩的胡杨林,现仅残存30多万亩。第二处就是在达来呼布镇西边约100公里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有胡杨林及沙漠生态植被约40万亩。我们所处的这块胡杨林约3万亩,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胡杨树已被国家列为2级保护植物。每到深秋季节,胡杨树叶变成一片耀眼的金黄,秋高气爽,树影婆娑,金韵斑斓,美色绝伦,赏心悦目,漫步在浓妆重彩的胡杨树林,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赤色的大地,金黄色的胡杨,对那些每天被困在城市人来说,那一定像走进了神话般的仙境。


胡杨树林中的野骆驼.JPG


    正当我们脚踩着松软潮湿的沙地,漫步在阴暗的树林中时,突然发现林中一处空地上三四峰野骆驼(也可能是散养骆驼),在距我们几十米远的地方吃草,这真是在离开额济纳旗之前,老天给我们带来的最珍贵的礼物,大家按捺住兴奋的心情,屏住呼吸,由远至近,为意外出场的沙漠明星紧张的拍照,骆驼大概见我们没有恶意,仍在悠闲地吃草,大家也逐渐大着胆子和野骆驼们近距离的“合影”,这时的野骆驼大概不愿意被人拍下自己的吃相。快步离去。我在出发前从资料中了解到,在这片仅3万亩的胡杨林里,除了野骆驼还有马鹿、白鹤等国家保护动物,但平时极难看到,尤其是近距离的接触,今天我们有幸能一睹真容,我想除了运气,还应该有2个因素,一个是我们每天都按东部作息时间早起,早上这段时间胡林子里一般无人打扰,尤其是还没到旅游旺季。另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环境保护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形成常态,野生动物对人类有了基本的一定距离的信任。


和野骆驼合个影.JPG


    我们所在的阿拉善有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戈壁占了绝大部分,由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3个旗组成,无论从哪个旗前往另一个旗,中间几乎都隔着500公里以上的茫茫沙漠隔壁。阿拉善的双峰驼可负重175公斤,禁水禁草能活60多天,它吞咽的是白刺、马齿笕、臭蒿等最粗鄙的植物,而且这种聪明的动物从不把一棵植物吃光,会给植物留下再生的机会;骆驼对主人也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驼道上遇到沙尘暴,骆驼会用蹄子和嘴拱出一个大坑让主人躲避,它会侧卧在坑边挡住漫天的黄沙;当主人粮食断绝、饥渴难耐之际,骆驼可以任主人在它的身上割开一个小口,吸血延续生命,而骆驼会忍痛配合主人,所以这里的骆驼因环境的严酷而存在,与牧民们相依为命。这里的骆驼最多曾达到30万峰,1982年还有25万峰,1983年包产到户,牲畜和草场分到个人手中,而外来的承包人既不会饲养骆驼,对骆驼也没感情,加上部分地区为涵养生态而禁牧以及交通的机械化,骆驼遭到大规模的杀戮,2001年全盟只剩下6万多峰,其实骆驼本是阿拉善生态的一部分,现代文明正在弃驼远去,代替它的是那些机械动力的交通工具,我真不知道这种改变是喜还是悲……


额济纳旗东侧路边的胡杨树林.jpg


    8点多了,太阳升起,大家上车后仍余兴未消,继续向东,红柳,沙棘等灌木渐渐代替了胡杨,视野也逐渐宽阔起来,看着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不禁心里一惊,看看仪表盘,果然证实了我的担心,燃油表显示油箱只剩下1/4的汽油了,想想饭馆老板提醒的要走300公里才能有一处吃饭的村子,我和老马谁也没犹豫立即调头,看看里程表已经跑了20多公里了,想想巴丹吉林沙漠北部的无人区,谁也不敢冒这个险。看来老天是公平的,给你一个难得的同野骆驼接触的机会,也会同时给你一个因疏忽大意原路返回的教训,想起来也对,如果你早上加了油,就不一定在那里停车,哪怕还是在那里停车,也错过了那个时间点,野骆驼就不一定在那里了。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吧。

    重新返回达来呼布镇,在环城南路西段的路北找到了加油站,把60公升的油箱加的满满的,按原路返回时,镇子东边出城的那条路,估计是出于对胡杨林的保护,在白天车多时禁止通行,我们绕道北边几经周折从黑水河的另一座桥出城,看看表已经9点多了。

    穿过胡杨林保护区后,路况明显变差,超载的大货车把春季翻浆的路面压得坑坑洼洼的,车速只能维持在30公里左右,如果都是这样的路,今天恐怕最多也就能走300公里,只能在那个能吃上饭小村子乌力吉过夜了。


达来呼布镇东边的312省道.jpg


    好在运气不错,半个小时后路况越来越好。在离达来呼布镇约50公里的时候,路边有一个检查站,这也是进入内蒙以来的第一个检查站,我们此时的心里还比较踏实,出城以来路况一直不是很好,车速想快也快不起来,检查站的警官看完证件后,又给开了一张路单,告诉我们下一个检查站距这里150公里,我们拿起路单刚要走,那个警察看了看我们的车又把我叫住,告诉说:“这段路限速60公里,这150公里,你们不要低于一个半小时到就行了”。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重复问了一次,得到的是同样的答复,我这才放心的上车。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路况良好车辆不多的路段,以最经济、最快捷的速度行驶,我觉得这才是修高等级公路的目的。有意思的是这张《车辆区间行驶限时提示卡》上,对违反规定不出示路单卡的车辆,将让其返回原地领取路单卡;对于超速提前到达的车辆,按超1分钟罚车与人在原地休息10分钟,以此类推,所谓罚只是让你在检查站休息滞留,路单卡的处罚没有一款是罚款,只是罚你的时间,这可能是和蒙古族朴实善良的民风有关。同样是警察,这和且末检查站为自己、为小团体利益,设圈套敛财的做法,形成鲜明地对照。

    过了检查站,路真的极好走了,戈壁滩上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更没有一丝沙尘,只是很少见到过往的车辆。我们行驶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北部的312省道上,这里没有什么居民点,更没有什么城镇,公路的南侧是一条从巴彦淖尔到额济纳旗的铁路,北可通策克口岸,南可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估计也是一条边境地区的战备铁路,到目前为止还没见一列火车通过,公路的北侧与公路相平行的就是我国同蒙古国的边境线,边境距离公路在10公里到30公里左右,绝大部分地段无人值守,除了一些长间距的界碑外,边界上基本没有标志,在这里开越野车如迷失方向,弄不好就出国了。


312省道上.jpg


    我的一位老领导也是我的老朋友,上世纪80年代末开车到这一带旅游,那时即没卫星导航又没手机,走着走着感觉环境不对,估计已经越过了边境,将车开到了蒙古国境内,于是赶紧用最短的时间找到一条有车辙的土路向南开,终于见到了界碑和一个武警的边防哨所,自然就像见到了亲人找到了组织一样,哨所武警战士当然也要对这些“回国”人员验明正身,只可惜他们是既没护照签证,又没带一定级别的单位介绍信,而驾驶证、身份证在出入境时没任何作用,结果就是连人带车全部被暂扣在哨所的院子里。

    那时与前苏联和蒙古国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这个极其偏僻的哨所平时也是冷冷清清的,我这位朋友和他的同行一再解释当属“误出”国境,可边防检查站要求出示“误出”的证明,他们想借哨所的电话同北京有关部门联系,以证明身份,但哨所以部队战备值班电话不能外借,严正拒绝。好在哨所官兵对他们还不错,每天供吃供喝,还陪着聊天。开始每天晚上都睡在车上,后来战士们看到车上过夜即冷又不舒服,索性将他们安排在营房里,几天过去了,虽衣食无忧,有人陪着聊家常,但回家却遥遥无期。慢慢他们同战士们那里得知,几十公里外有一个居民点,居民点有个小邮局,几天的相处都混个脸熟,终于在两个战士到居民点出公差的时候,破例同意他们去一个人,通过居民点的邮局同北京联系。


巴丹吉林沙漠.jpg


    开着一辆212好容易到了邮局,又遇到新的问题,那时没有直拨长途,需要先拨号然后耐心等待接通,两个战士办完事需要按时赶回哨所,不能多等,情急之下只得在小邮局给北京武警总队的一个熟人发了一封电报,简要说明情况和所在哨所名称及位置,就匆匆的赶回来了。据说哥几个抱着忐忑的心情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中午,正当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哨所里的电话响了,电话的那头是内蒙武警支队,告诉哨所的战士,武警总队有关部门通知那几个人可放行。几天的“兵营”生活终于结束了,在告别“宴会”之后,终于踏上回家的征程。

    

巴丹吉林沙漠北边的312省道.jpg


    上午312省道上还真没看见一个能吃饭的地方,倒是遇到过一两个简陋的加油站,偶尔见到路边几栋小房子,也都是门户紧闭不见有什么人出入。中午,我们按计划赶到一个叫乌力吉的小镇,看看在达来呼布镇加油站设置的里程,整整300公里。小镇地处312省道和218省道的交叉路口,主要服务于过往的车辆,几家小饭店,汽车修理和一个加油站,我们进了一个稍微有点人气的小饭店,要了四碗菜盖面,等待上饭的时候,我们发现车上的导航出了点问题,本来我们准备沿312省道经乌力吉小镇、杭锦后旗、到巴彦淖尔,全程664公里。可我们的导航怎么设定都要我们从乌力吉向南,走218省道绕道走阿拉善左旗、乌海再到巴彦淖尔,走一个绕路的U字形,总行程905公里,要多走240公里。我曾经在四川、湖南都遇到这样的情况,没按照导航要求绕路行走,结果都会出现断桥或废弃路段的情况,又要原路退回。这条312省道沙漠公路我们都没走过,不敢轻易冒险,还是按导航给出的线路走吧,而且到了乌海我们就不走巴彦淖尔,可直接向东,经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抵京。

    小饭店的旁边还有个卖玛瑙原石的小商店,我这才想起来,在我们刚经过312省道苏宏图的北面,约20公里的火山口附近,就是著名的阿拉善玛瑙的产地。我在很多展会都看到过这种神奇的玛瑙原石,它的硬度在6.5到7度之间,晶莹剔透,色彩艳丽,几乎涵盖宝石的各种颜色,它的个体都不是很大,但由于沙漠隔壁特殊的自然环境,玛瑙的表面不是被千万年的风沙打磨的斑驳坑洼,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就是经数万年的风吹日晒,雪雨洗礼,在表面形成各种颜色的厚厚的硬壳,就像和田玉籽儿料的皮子,是它独特加分的特征。在雕刻摆件、手把件、挂饰时,温润细腻的剖面和雕刻部分,与粗犷的砂砾风蚀的原石以及不同颜色的皮子形成强烈的反差,具有独特的魅力。因阿拉善玛瑙的颜色、纹理非常多,玛瑙藏友和业界人士还给这些玛瑙赋予很多美丽的名子:如紫红色的称为“酱斑玛瑙”;纹路如丝且又红白相间称为“缠丝玛瑙”;花纹像柏枝状的称为“柏枝玛瑙”;花纹像竹叶状的称为“竹叶玛瑙”;内含细针状的其他物质或有条状裂隙的称为“带发玛瑙”;其中杂物如波状像鸵鸟羽毛称为“羽毛玛瑙”;一些含有五种或五种以上颜色的称为“锦犀玛瑙”等等。


巴丹吉林沙丘.jpg


    卖玛瑙的小铺子里,玛瑙堆得满地都是,房间却空无一人,几声呼唤后也未见有人搭理。玛瑙都是自然形成,千变万化,一石一样,大多数大一些的都有皮子赋予表面,所以选玛瑙不但要有知识和经验,还要有工具和时间(工具就是放大镜和强光手电),我们回到小饭馆,水足饭饱后继续上路。

    出了乌力吉镇后我们向南上了218省道,路况也越来越好,约80公里后我们的左侧出现一座望不到头的大山,这就是贺兰山,贺兰山位于阿拉善盟的西南,宁夏的西北,是银川这鱼米之乡阻挡西北严寒的的天然屏障,也是年降水等高线的分界线,我曾多次去过贺兰山,那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山的南坡朝阳面往往很少有植被,而北坡的背阴面却是植被茂密,甚至有着成片的原始森林,其奥秘一直到前些时候在天山才得以破解,原因是阳面日照强烈,水分蒸发量大,比较干燥,植被不易存活,而阴面正好相反,容易保存水分,尤其是冬季能保存一定数量的冰雪,待春季草木正需要水分时慢慢融化,以保证树木生长的需要。

    到了阿拉善左旗,向左转开始上山,二十几公里后上了乌(乌海)石(石嘴山)高速。这条收费高速有多个平交路口,不时地还有汽车、摩托车逆行,看来交通管理部门也知道这些“特色”,故全程最高时速限至在60公里以内。几十公里后是一处正在施工的路段,路面极宽,尽管有些还没铺设沥青,路面比刚走过的高速公路还要平整,不久我们终于看到了京藏高速公路,看到G6的路标心里还真有点激动,因为这条路的尽头,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德胜门了,上了这条路就等于快到家了。


图片1.png


  上了京藏高速时天已经快黑了,看看表才7点40分,看来对东部的时间我们还需要慢慢的适应,决定找个地方住下了,7公里后看到公路左侧远处一个模模糊糊的城镇,一个标准的草绿色高速公路路标矗立在路边:“海南出口1公里”,真还把我们吓了一跳,难道这里还有一个海南岛不成,下高速左转,几百米后是一个崭新的大街,路边安全提示的落款也是写着《海南派出所》,我们在一家“海南商务宾馆”的楼前停下车来,准备在这里住宿,在服务台一打听才知道,这是乌海市海南区,简称海南,这里距乌海老城还有一段相当的距离,是建在老城区南面京藏高速边上的一座新城。

  由于工作关系,有段时间我经常从银川坐火车回京,所以我多次经过乌海,从银川发往北京的特快,第一站是石嘴山,第二站就是乌海。乌海煤储量达到20多亿吨,估计乌海也是因此而得名,以前每次从银川座火车路过乌海都是黄昏时分,尤其是在冬季,整个城市上空都是雾霾,污染非常严重。前年我开车路过这里,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空气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华北及北京的空气倒是每况日下,污染越来越严重,奥运会期间,对北京及北京周边的污染大户采取了关、停、转等多项措施,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奥运会过后空气污染严重反弹,以今年为例,PM2.5个别时段最高达到每立方米400毫克可以上,是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标准的十几倍。空气污染也只是我们环境恶化的一部分,其余像水源、土壤的污染,草场、林地的退化,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等的各种污染都日益严重,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已刻不容缓。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