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从古阳平关到巴克图哨卡

        1624499816429026.png陈吉明:陕西省勉县人,中共党员。1981年10月入伍在乌鲁木齐军区塔城边防85加农炮兵营二连战士,后调分区教导队。1984年11月退伍,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9师163团。在塔城边防放牧守边。后调兵团第9师检察院、政法委工作。

        古阳平关位于陕西省汉中盆地西北边缘的末端,南有大巴山,北靠秦岭;西出陕西与四川接壤;东边是一马平川的汉中大平原。从远古到近代,古阳平关经历大大小小战争不计其数,留给后人除了天荡山、定军山、走马岭等多处战场遗址外,还有埋葬在这里的诸葛亮及古今无数为国效力的无名英雄,历史的厚重,给这方土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我就生长在古阳平关旁的一个小村庄,“三国”时期的前线哨卡是我的故乡。

        1981年底,我从故乡入伍来到新疆塔城边防为国戍边,退伍后我扎根在新疆塔城巴克图哨卡旁的一个边境农场30多年。期间在巴克图南湖苇塘割苇子时,时常捡到被洪水冲出来锈迹斑斑的军用马鞍、马蹬、弹夹、枪管等军用物品。每当我看到这些“宝贝”时,总想起老家阳平关,想起定军山,想起古战场上遗留的马刺、箭头、弹壳等,仿佛《三国志》中两军厮杀、战马嘶鸣的场面又浮现在眼前……巴克图与古阳平关,又被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鲍尔汉写的《新疆五十年》和《塔城地区志》后,对巴克图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心中的谜团慢慢散去了。“巴克图”,蒙古语,“花园城”。1755年,清政府设立哨卡。1920年2月,沙皇旧部巴奇赤在苏维埃红军的追击下,率兵1100余人,马900匹,随同夹裹的“难民”,流窜至巴克图我方境内的南湖苇塘中。当时,新疆省主席杨增新令塔城道尹汪步端、守城团长张健依照国际法收缴入境人员武装;缴了武器的士兵,被安置在额敏县的游牧区。他们的军马每千匹为一群,烙火印后,交由蒙哈牧人放牧。同时,将陆续来的“难民”9000余人,安置在自然环境优美的现阿西尔乡克孜贝提村。有些不愿缴武器的官兵,便将武器弹药埋藏于南湖的苇丛下。后来,又有两股白俄官兵近4000人,流窜到巴克图南湖,并有一部分潜伏在塔城俄国人贸易圈内,伺机东山再起。1921年5月,苏联红军一个骑兵团从巴克图入境,其中一小部分驰入塔城,包围了贸易圈,抓获白俄官兵900余人;大部分红军直赴额敏,最终巴奇赤兵败,从阿尔泰逃往外蒙。

        那些不愿回国的俄罗斯“难民”与官兵,就定居在了塔城的克孜贝提村和塔城市。他们和当地居民通婚,把塔城视为自己的故乡。现塔城红楼博物馆、城北高地上那片早已衰败的俄罗斯族人的公墓,以及塔城人口口相传的“老三宝”:“牛粪、芨芨草、二转子姑娘满街跑”,就是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见证。

        1962年“伊塔事件”后,为加强边境管控,成立了兵团第九师。现第九师下辖团场11个。兵团的骨干是军人、支边青年。这些人带给塔城的不仅仅是社会稳定和先进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厚重的文化和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

        我有幸退役后又成为兵团第九师的一员,成为塔城边防的建设者和守边人,亲历了新疆民族大团结和大发展的进步过程,对边境哨卡和塔城这片美丽的土地有了新的认知,我爱故乡的阳平关,更爱第二故乡巴克图,现今的她不仅仅发挥一个边防哨卡的功能,已变成国家一类通商口岸。阳平关和巴克图再次提醒我们: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战争的目的是和平,和平才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