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参战记者二度重访铁列克提

        梁博祥:时为《解放军报社》记者,8·13战斗随指挥组行动,他于2002年和2015年2次重返铁列克提,他割舍不下长眠在巴尔鲁克山的兄弟,留恋那一片被战友们热血浸染过的土地。简介详见参战人员介绍。

        (一)33年的一个愿望(2002年1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四版)

        在普通的地图上,找不到铁列克提边防站。因为它太小了,只是新疆伊(宁)塔(城)一线众多的边防站中的一个。然而,在中国边防军人的心中,在西北边疆人民群众的心中,它却有着特殊的位置。因为它是祖国西北边防坚强的前哨堡垒之一,因为中苏西部边界最严重的冲突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那是1969年8月13日。那天一早,我边防巡逻小分队开始例行的巡逻,遭到了苏方的开枪阻挠。我巡逻小分队被迫自卫还击,退守到两个相连的无名小高地。由于当时中苏对峙的形势,中央新闻单位都派有记者在边界采访。在这次冲突中,除部队有伤亡外,还有三名摄影记者遇难。解放军报派去执行采访任务的是我和邓敦连。我们曾两次采访铁列克提边防站,并亲历了这次边界冲突事件,留下了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幕。

        33年过去了,世事多少变迁。当时青春正旺的我,如今已是花甲之年,并早已转到地方工作。许多事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淡忘,唯独这段经历还历历如在眼前。“一定要再去看一看”,成为我多年越来越强烈的愿望。今年9月,乘出差西行的机会,在解放军报和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处的关照下,使我终于了却此愿。

和平安宁的中哈边界

        如今,伊塔边界的对面是我国的友好近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哈两国都遵循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专心致力于经济建设。在边境上行走,绝对感觉不到往日的紧张气氛。

        在塔城军分区,听到一个特别令人慰藉的消息:今年经中哈两国勘界确定,当年曾发生激烈冲突的铁列克提那两座无名高地已明确划归中国,不再有争议了。我立即想到这可以告慰曾经为之付出生命的边防官兵和三位记者的在天之灵了。

        在塔城军分区政治部的安排下,经托里县城前往铁列克提边防站。在托里人民公园内的一角,有那次边界冲突中牺牲的官兵的陵墓和烈士纪念碑。某边防团哈副团长陪同我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33年前安葬他们时,我也在场并敬献花圈,还在三位记者的新坟前一一留影。那时,这里只是一片荒野。而今,肃立在战友们的陵墓前,我又仿佛看到了那悲壮惨烈的战场情景,更想到他们原本应该活到今天,和我一样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美好生活的。试想想,当年,如果我们的综合国力也像今天,谁还敢在边界上欺负我们呢!落后就要挨打,提高综合国力是边界和平安宁的基本保障。“发展是硬道理”,永远的真理啊!

        新一代的边防军人

        我的这次伊塔边防行,在塔城、博乐、伊宁三个军分区的防区内活动,同上至分区政委、司令员,下至边防官兵的边防军人广泛接触。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文化修养、综合素质已大为提高,是与时俱进的新一代边防军人。

        首先,入伍新兵的基本条件保证了部队的文化水平,各级干部都要经过军校专门培养才能任职,使干部素质全面提升。他们的巡逻车装备有侦察、指挥、通信等现代电子设施。甚至在他们的业余学习中,也不再是普通的文化课了。每个连队的小图书室,藏书有数千种供官兵借阅;所有连队都购买了几台电脑,供官兵学习使用;有的连队还有全套的打击乐器、管弦乐器等,丰富的业余生活陶冶着官兵们的情操。更为可喜的是他们有头脑、有自信、善于钻研,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有非一般的深度。当年那场战斗,流传各种说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铁列克提边防连连长李胜利,一位20多岁的中尉军官,就是个这方面的有心人。他对铁列克提边界事件的研究,颇有专家学者型味道。他收集了许多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从对方首脑机关的战略动机到我方的基层指挥的各种细节,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分析判断,竟比我这个当年亲身经历的记者了解得还要透彻得多。我们的边防,正是靠着这样一支有文化、有头脑的新一代边防军人在不断巩固。

        我军的优良传统没有变

        “建设宾馆式的边防军营”,这是我在阿拉山口边防连听到的说法,据说是领导机关对边防营区建设的要求。很新鲜,过去哪里敢想?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已达到的并不多。但从中可见上级领导机关重视和关心基层官兵的思想,全面加强边防现代化建设的决心。

        我此行共参观走访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铁列克提、禾角克等5个边防连。其中前两个对外开放,条件较好,离宾馆式军营的要求不远。后三者中,铁列克提是自然环境较差的之一,但已远非33年前的营房所能相比的了。营房经过两次翻盖,原来的土坯、石头房已无踪影,代之而起的是红砖水泥钢筋建筑,室内铺设着城里人用的光洁地砖,明亮而舒爽。洗衣机、大彩电,冬天供暖的暖气片、锅炉房等也都应有尽有,这些硬件与都市相差无几。连队的伙食也很好,每人每天11元8角的伙食费,做到了每餐6道菜,其中4道必须是荤菜。连队的炊事员都经过专门培训,必须达到三级专业厨师水平,满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也是30多年前不敢想的。就这些直观的物质条件,显示出我军边防建设的成就。而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些物质上的改善,并没有花国家更多的钱,边防军官兵们仍然保持着人民军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铁烈克提边防连今年装修营房花去20多万元,全是用的牧副业生产节余下来的伙食费。阿拉山口边防连是我军有名先进哨卡,自然环境非常恶劣,8级以上大风长年不断,是“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而今,走进该营区,气派不凡,院内青草盎然、绿树丛丛。这也都是官兵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比如,院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石头盆景,就是官兵就地取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高尚情趣建设起来的。        

        (二)老军人重走边防(2016年1月28日《塔城日报》第11版)

        2015年8月9日,新疆的酷暑刚刚开始消退,散居祖国天南海北的四位老者就相约来到克拉玛依市去往塔城市的路牌下聚齐。他们要到塔城边防线走一走,主要目的地是铁列克提地区,因为1969年8月13日,他们都参加过那场为保卫祖国领土而发生的惨烈的、至今鲜为国人所知的“8·13战斗”。那里有曾经朝夕相处,如今长眠于斯的战友兄弟,那里有令他们今生无法忘却的记忆,那里有共和国不应忘记也不会忘记的历史。

        自发的行动  自费的旅游

        四位老者都曾经是军人。丁殿勋,1969年3月入伍,是铁列克提边防站(边防站后来改称边防连)的卫生员兼通信兵。梁德海,是个老边防,1963年入伍就在铁列克提边防站服役。袁国孝与丁殿勋同乡同学同年入伍,同时分配到铁列克提边防站服役,战斗中负伤昏迷被俘后在前苏联生活了41天,后复员回乡务农。这段经历既有传奇性,也曾给他的人生增添了不少烦恼。漫长的岁月终于证明了他对祖国的忠诚,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梁博祥,时任解放军报记者,战斗中在指挥员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充当传令兵,亲眼目睹左前方的丁殿勋和右前方的肖法刚连长先后负伤的情景。

        这只是一次自发的行动,一次自费的旅行,他们本不想麻烦任何人,但是去边防线还需塔城军分区的准许,没想到惊动了军分区领导,李文司令员、宇文喆政委亲自接待,还派政治部郭天成副主任全程陪同。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军分区党委和托里县委还分别安排大型报告会,借此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2015年8月13日下午和8月14日下午,托里县和塔城军分区的报告会先后如期举行,托里县科级以上干部近300人听取报告。 塔城军分区则用视频的方式在全区设了30多个分会场,让全区官兵都听了报告。老军人们所传达出的当年铁列克提边防连官兵在强敌面前英勇无畏,为保卫祖国领土宁肯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英雄气节和革命精神感染了每一个人,会场上的气氛和掌声表达着对老军人们由衷的敬意。台上四个老者望着台下张张严肃认真,年轻朝气的面孔,流露出激动、欣慰和希望的眼神。

        在巡逻线上行进  在旧战场上寻觅

        2015年8月11日上午,四位老军人从驻托里的边防六团前往铁列克提,中午抵达禾角克边防连,这里位于铁列克提边防连南边30多公里处。“8·13事件”后两个站曾归属于一个连,当年梁德海任指导员,肖法刚任连长。荣誉室里还陈列着他们进行军事训练的照片,梁德海久久驻足凝望,也许在回望保卫边防的青春岁月,也许触发了对已故老战友深深的追思。丁殿勋是连部的人,经常来往于两站,熟悉这里的一切,今天,他兴奋地拿着相机拍个不停。袁国孝伤愈归队就在这里驻守直到复员,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留恋,高兴得像个顽皮的孩童在营区周围专门找茂密的树丛草丛留影。

        在禾角克边防连吃过午饭,稍事休息就奔向铁列克提,沿着边界的巡逻路线前行。如今的巡逻路线已由当年的羊肠小道改建成平坦的柏油路,边防官兵乘坐装载着专门设备的巡逻车执行任务。老军人们感叹,变化真大啊!

        一个小时后,终于抵达几十年来朝思暮想的铁列克提边防连。营房已是1962 年建站以来的第五代了,红瓦白墙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让一方苍凉寂寞的山野平添了生机。顾不上休息,放下行李就驱车前往当年打仗的争议地段。可是,由于走的是无路的山野,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了当年的旧战场。这块不足两平方公里的争议地段,已于2002年划归中国,边界前推了好几公里,打仗的中心阵地676高地被命名为忠勇山,并修建了永久性纪念碑。望着蓝天下高耸的大理石纪念碑,四位老军人热泪滚动,心潮难平,走遍战场的每个角落寻觅当年的战斗痕迹。

        袁国孝在中心阵地找到了当年的战斗位置,他向大家演示了向前苏军装甲车发射枪榴弹,立即成为前苏军射击目标而中弹倒下的经过。丁殿勋则凭着对一块大石头的印象找到了在转移途中负伤的地点。他们居然还在阵地上捡到了几颗已经锈成深褐色的子弹壳,因为这一带几乎没有人畜活动,地表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风化碎石片,所以几十年来也没有被泥土掩埋,曾经激战的证据得以留存。笔者在距忠勇山东北方向800米的708高地指认了指挥组的所在位置,填补了纪念碑下的战场形势沙盘中所缺的一项内容。

        祭奠战友兄弟  情系祖国边防

        在1969年8月13日中苏边界冲突中,我方阵亡28人(其中包括3 名新闻记者),有25人安葬于托里县烈士陵园,另外3人应其家属的要求安葬在塔城郊区。每年的8月13日,塔城军分区都要在铁列克提和托里县烈士陵园分别举行纪念活动。这次由于四位老兵的到来,为了让他们参加两处的纪念活动,铁列克提纪念碑下的纪念活动改在12日上午进行。军分区的宇文喆政委和往年一样,专程到铁列克提边防连和官兵们一起祭奠先烈。

        2015年8月13日上午,四位老军人参加了边防六团数百名官兵在托里县烈士陵园举行的铁列克提战斗46周年纪念活动。他们在每一位烈士的墓碑前敬献鲜花和美酒,任凭泪水在脸颊上流淌,嘴中念叨着:“兄弟,老战友看望你们来了!我们的祖国正在强大起来,请安息吧!”在场的官兵无不动容。

        烈士陵园旁的托里展览馆设有铁列克提战斗的专题展览。参观中,官兵们围住老军人了解有关细节问题,有的要求合影留念,老军人们非常兴奋,热情以对。该展览中有笔者当年在指挥组拍摄的两张照片,这是迄今找到的有关铁列克提战斗现场仅有的两张照片。笔者介绍了当时拍摄的情景,官兵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从2015年8月10日至16日,四位老军人在塔城地区风尘仆仆奔波不歇,行程数百公里,走访参观了两个边防团、7个边防连。而且游览了塔城市、托里县、裕民县等边塞城镇。

        塔城地处祖国西北角,经过各族军民几十年的团结奋斗,面貌日新月异。四位老军人所到之处似曾相识却又满目新奇,昔日清一色的矮屋窝棚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各异、样式不俗的楼群,发达的交通设施和互联网络拉近了边疆与内地的距离,人们心理上从前那种边远的感觉消失,不少内地企业家来此投资开发,边疆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了。

        连日的参观访问,四位军人最关注的还是边防部队的变化。如今,最前线的边防连官兵也住上了漂亮舒适的三层小楼,营房环境绿化犹如花园。官兵的伙食每顿不得少于六菜一汤,主食品种多样,以自助餐的方式就餐。四位老军人吃了一路的官兵大灶,感觉饭菜质量高于当地宾馆。部队的军事训练更让老军人们开眼界,无论是练体力、练技巧、练战术,都有先进的专业制式器材和专门场地,训练方法也比当年科学有效,官兵的专业素质今非昔比。这一切显示我们的边防更加巩固,保证了祖国的和平建设,看到这一切,老军人们为之振奋。感到欣慰,由衷地向新一代边防官兵致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