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俗话说,“有一利必有一弊”。世界上没有只有利没有弊的事情。如果姥姥没有姥爷教会她认字,她要是一直是一个瞎字不识的文盲,这对以后母亲的婚姻就不会造成阻碍,母亲也不会在婚姻上经历了一次痛苦,完全是个皆大欢喜的事。三爷爷把自己的侄子介绍给了街坊的女儿,自己的侄子又是一个入城的军管干部,这并没有委屈了她们啊?到现在我也奇怪,姥爷教给她认字她为什么学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喜欢认字?这在那个时候的妇女来说并不多见。

也许是在姥姥的经历里,兵除了让她惧怕,给她带来苦难以外并没有好印象。在我们的书中,除了对解放军的描述以外,过去对兵的描述几乎都是负面的,正所谓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捻钉。

姥姥看过很多书,这给她带来的好处是,她不会很愚昧,最后做了街道主任也是因为她认得字,能给大家读报纸。坏的一方面就是,她想的比不认得字的人要多。

除了上述的原因,姥姥二十七岁守寡,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一个女人怎么挺过来的?除了毅力和忍耐,她可能还觉得与外界无涉,及时躲避风险是最好的办法。

也许是一种预感,觉得三爷爷两口子这样对待母亲,又恰逢他的侄子来到这,他们一定有目的,这让姥姥在一开始就提高了警惕。这个带着大皮帽子在死尸堆里溜达的人,这个乡下来的人让姥姥无论如何心里没底,她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不能让女儿嫁给这样的人,那样就害了女儿,自己含辛茹苦的熬到今天不过是为了这两个孩子,更何况,死去的孩子的经历让她更加珍惜她的儿子和女儿,按照她的话来说,我一辈子熬的就是这两个眼珠子。

从此,除了上班以外,姥姥严禁母亲走出屋门,甚至就是在院子里,母亲也经常要在姥姥的视线范围之内活动。

“你爸爸那个时候总是到你三爷爷这来,特别是礼拜天,还带着他的战友老乡来,每到了那个时候,我就被你姥姥紧闭在屋里不许出门。”

如果说父亲经常到三爷爷这来是为了母亲,那有点儿冤枉他了.

可以这么解释这个原因,父亲十七岁跟着一个叫王瞎子的人走出农村,最后当了八路军。从老家山东到东北最后打到天津,虽然经历了很多的地方,但是像天津这样的城市他还未曾来过。在这个地方找到了自己的三叔,那无疑跟找到了家一样。虽然进了城,他周围接触的人还是局限于那些和他一样的乡下人,能够在三爷爷这体会一下城市生活,能够在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去处,而且是一个拿他当儿子的三爷爷这样的去处,他当然愿意来。更何况,天津人的美食对一个几乎吃了小半辈子小米、高粱、棒子面的人来说,那吸引力就更大。直到三爷爷给父亲提亲以前,他对母亲几乎是一无所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