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继母形象一直很不好。最早的记录应该是从舜的继母开始的吧。舜的继母已经是继母里最歹毒的了,后世也不能出其右,所以有最毒不过继母心的话。但就是从一般的情况讲,孩子终归是自己的亲,亲另一个女人和丈夫生的孩子,感情上不是很容易,继母接受不了,孩子也接受不了,所以当继母难,当继母未成年的子女更难。要是想当一个好继母那是难上加难,那难就跟古代的蜀道一样,难于上青天。咱现在说的故事就是走进蜀道登上青天的好继母的故事,且听分解。

  这个继母标杆是魏国孟阳氏的女儿,芒卯的后妻,应是战国后期人。《资治通鉴》魏赧王中二十五年(前290年)有“魏芒卯始以诈见重。”句,不关本故事,闲话不叙,只讲那继母的难处。

  说这孟阳氏的女儿嫁给芒卯当继室,生了三个孩子。芒卯前妻有五个孩子,都不喜欢现任母亲。继母使尽浑身解数对那几位孩子好,又是小恩小惠,又是展露慈颜,又是关怀备至,从衣食住行到思想动态无一不关心,无一不过问,就怕孩子们感觉没妈的孩子象根草,但那五个孩子毫不领情,就是看不惯她,不待见她,那五颗集体的心跟石头似的。换一般人早不耐烦了,这不是不识抬举吗?但这位继母并不气馁,更加挖空心思对他们好,不得到他们的认可誓不罢休。这不,继母开始用苦肉计,苦自己的孩子让前妻的孩子,比如,有好吃的,前妻的孩子先吃咱的孩子后吃,有好穿的,前妻的孩子穿了咱的孩子再穿,诸如此类吧。甚至进起居室都是让人家先进,咱的后进,谁不感动啊,咱恨不能就是那没妈有继母的孩子。但就是这样,那五个孩子集体瞪起八大山人画中鸟儿般的四方眼,坚决不领情。这继母就感觉自己好像黔驴一样技穷。

  日子就这样不和谐的过着,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才改变了局面,天大的事就是事关生死。说的是前妻的老三犯了王法,论罪当死。继母知道情况后万分忧戚悲哀,比自己的儿子犯罪还难过,吃不下睡不着,没几日就瘦的“衣带渐宽”而且“终不悔”。继母的丈夫芒卯不知此时在干什么?反正继母就跟天下的母亲一样,孩子再犯法也是自己的孩子,都不想让他死,继母早早晚晚四处奔波求情送礼,想方设法要救前妻老三出狱。这是中国特色,认情不认法。

  一旁的邻居看见继母奔波劳累,憔悴不堪的样子都看不下去,跟继母说:“那些没情没义的孩子根本就不待见你,你何必如此奔忙忧惧呢?”言外之意,您这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吗?但继母不这样认为:“我心里把他们就看作我的亲子一样,就是不爱我,我也要尽一个母亲的职责,把他从祸难中就出来,怎么能因为他们是继子就不救呢?这不就和普通的平凡的母亲一样了吗?孩子的父亲就是因为孩子们丧失了母亲太可怜,才让我成为他们的继母的,继母继母就是继续为母,当然就是继续象他们的亲母亲一样。一个为人母者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爱怎么可以说慈,只亲自己的孩子而慢待继子,怎么能称为义,不慈不义,这怎么能在世上活人啊。孩子们虽然不爱我,但我一个为尊长的怎么能忘却慈义呢?”您看这一番高论,见识就不一样,真就不是一个普通平凡母亲能想到做到的,我愿为她的继子。

  凡是听说继母做法的人都很受感动,其中包括魏王:“慈母如此,能不救她儿子吗?”王法就是咱定的,这还不好办,咱说咋办就咋办,赦免了不就行了?这一下,任是千年冰也化做绕指柔了,活活的从死亡线上救出阎王就要握手的人,前妻五子集体投降缴械,甘做继母的好孩子。从此继母一家过上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愿天下千万继母向本继母看齐致敬学习。阿门!


  ◎卷一之十三 魏芒慈母

  魏芒慈母者,魏孟阳氏之女,芒卯之后妻也。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爱慈母。遇之甚异,犹不爱。慈母乃命其三子,不得与前妻子齐衣服饮食,起居进退甚相远,前妻之子犹不爱。

  于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当死,慈母忧戚悲哀,带围减尺,朝夕勤劳以救其罪人。有谓慈母曰:“人不爱母至甚也,何为勤劳忧惧如此?”慈母曰:“如妾亲子,虽不爱妾,犹救其祸而除其害,独于假子而不为,何以异于凡母!其父为其孤也,而使妾为其继母。继母如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不慈且无义,何以立于世!彼虽不爱,妾安可以忘义乎!”遂讼之。魏安厘王闻之,高其义曰:“慈母如此,可不救其子乎!”乃赦其子,复其家。

  自此五子亲附慈母,雍雍若一。慈母以礼义之渐,率导八子,咸为魏大夫卿士,各成于礼义。君子谓慈母一心。诗云:“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言心之均一也。尸鸠以一心养七子,君子以一仪养万物。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此之谓也。

  颂曰: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虽不吾爱,拳拳若亲,继母若斯,亦诚可尊。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