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篇概述】

  文化是国人的群体意识。不论是“文化人亮威力,乡村飘书香”,也不论是“读书不吝碎片”,更不论是“请吃与吃请也需细思量”。尽管文化的内涵和传承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国人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传承文化篇,就是“要传承培育爱国爱家的好德行”,为民族复兴鼓劲加油”,唤起大众齐心协力,建设强大的祖国。


  【传承文化篇(一):传承文明为民族复兴鼓劲加油】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求是》杂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文艺的追求也更加强烈。文化市场在繁荣昌盛之时,一些腐朽的东西也死灰复燃,乘虚而入。有些作家,为了金钱,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不惜出卖灵魂,宣扬低级趣味的东西。作品中常常用“此处删去××个字”,模糊视线,误导读者“想入非非”;把男女“那事”当作主题,推向舞台,诱惑读者胡思乱想;甚至还有人把丑化英雄,丑化祖国的故事,写进小说,搬上银幕。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在毁坏我们的信仰根基,让国人感到恶心。

  文艺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文明,坚定信仰。从古至今,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文艺。古代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世代传颂,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乐趣,激励国人树立兴德扬善,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我们看到,王进喜为了拿下大油田,“宁肯少活二十年”;雷锋为人民服务,“甘当螺丝钉”……正是这些脍炙人口、凝聚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激励人们爱国敬业、建设美丽中国。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文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艺工作者,自觉抵制诱惑,树立底线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认真履行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创作出更好、更多的“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激励国人奋发进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每个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在中华民族的沃土里深深扎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魂。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中华民族5000 年的文明史,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对历史,我们要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实现民族复兴,需要精神食粮。用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牢记失败教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陈出新,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为民族复兴鼓劲加油。(哈尔滨文明网2014年11月3日首发,中国文明网转发,新华网再转发)


  【传承文化篇(二):“我们的节日”是传承美德的加油站】

  “我们的节日”很多:春节喜庆、清明缅怀、中秋团圆、重阳敬老等等,这些节日各有特色,内容不尽相同。人们在吃饺子、吃元宵、吃粽子中品味人生甜美的生活,鼓舞人们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创业,创造辉煌。在祭祀先烈和已故亲人中,激励国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愤图强,为强国富民去奋斗,共圆中国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革命文化和革命传统,彰显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树立节日新风,真正把节日办成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和情感节、仁爱节、文明节。要把记住乡愁融入活动之中,不忘本来、延续根脉,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在节庆活动中,坚定地不移地传承和延续着传统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爱恨情仇,阅尽人生四季”的文化传统,彰显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是中华传统的节日。还有妇女、青年、劳动、建党、建军、国庆等是现代的节日或纪念日,都是我们的节日,也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节庆主题教育活动,激励国人“不忘本来、延续根脉”,传承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的努力,不断加油、给力。搞活、搞旺我们的节日,让我们的节日得以不断延续,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发挥加油站的作用,确保完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清明节就要到了。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我们要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开展纪念活动,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圆梦中华的实际行动。

  在我们的节日里,同欢呼,同庆祝,同纪念。充分发挥好我们的节日这个加油站的作用,不断地加油、鼓劲,传承好家风,好传统。通过感知历史,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让中华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从而唤起万众一心的战斗意志,凝聚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哈尔滨文明网2015年4月3日首发,中国文明网转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