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找寻牺牲战友遗体

   下午5点,分区张参谋乘坐张世海驾驶的吉普车前往向阳沟迎接陆军八师的增援部队。当车行进至独立排(地名)时,碰到了增援的先头部队,先前跟随送伤员车到达的吴多荣已和增援部队的首长接上了头。张世海悄悄把吴多荣拉到一旁,迫不及待地问:“来了多少部队?都有什么重武器?”吴多荣答:“来了一个炮连和一个摩步连。”张世海一听顿时感到很失望,觉得上来这点部队根本不够用。6点左右,他们把八师的增援部队带到了距离铁列克提边防站不远的预定集结地茅房沟口。增援部队派出警戒哨后,就地野外驻扎,张世海他们也即刻返回了边防站。

   晚饭后约9点钟,张世海驾车送伊犁军区赵衍庆副司令员和分区南仲周参谋长一行去前沿指挥组看望参战的官兵,副营长原长信陪同前往。这时天色已黑,又要求闭灯驾驶,张世海根本看不见道路,只能走走停停。无奈之下,原长信副营长只好坐在小车前面的右侧翼子板上,打着手电筒引路,张世海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亮谨慎地驾车前行,用了大半个小时才到达前沿指挥组。

   到达后,赵副司令、南参谋长在前沿指挥组阵地上向参战的官兵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和总参首长的有关指示,向参战的官兵表示了深切的慰问,并发表了动情的讲话,对参战的指战员在战斗中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和强敌战斗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大家在战斗失利后低落的情绪下,听了两位首长的这些暖心话,心里稍稍得到了些安慰,不少战士听着听着就哭了起来……

   在返回来的路上,赵副司令感动的对车上随行人员说:“我们的干部战士太好了,676高地上的20 多名我军官兵,在遭敌三面炮火攻击时,完全可以从山头的东南方撤回来,但我们的干部战士没有一个人这样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真正的宁死不屈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啊”。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

   车刚返回到边防站,赵树堂参谋又给张世海下达了两项任务:一是保证分区首长与八师增援部队首长的联络、协调用车;二是保证前沿阵地观察哨点一天三顿饭的运送工作。在这一天,张世海和他的吉普车始终处在高强度工作中。

   晚上,苏军向我方发射的照明弹将整个边防站周围照得通亮,为防止苏军炮击,边防站除留下少量人员外,其他所有官兵和记者都没有在边防站留宿,而是带着干粮和武器到边防站不远处小山沟的树林进行野外住宿,战士们把带来的被褥让给了记者们,大家就这样在山谷幽密的丛林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战斗中,我军五个战斗小组的指挥员,除左翼掩护组肖法刚连长负伤后撤回外,其他四个战斗小组的指挥员全部光荣牺牲,故这些战斗小组在撤退时无人统一指挥,匆忙中没有将牺牲战友的遗体及时带回,大部分遗留在战场上。因白天苏军火力对战场的严密封锁,指挥组决定晚上组织人员去战场寻找遗体。我军坚守676高地牺牲的烈士遗体已经被苏军全部带走,左翼掩护组阵地无人牺牲,寻找行动主要集中在预备队和右翼掩护组阵地上。

   由此,指挥组决定安排两路人马进行寻找:第一路由撤退到指挥组阵地上的参战人员组成。由排长任智民带领徐辉、梁全德、吴贵太、刘汝堂、吴多荣、杨俊奇、常书林、医生郭二伏等十多名战士去预备队阵地寻找;另一路由己赶到的增援部队陆军8师23 团5连连长王敏泽带领十多名战士去右翼掩护组阵地寻找。但这些人员是下午才到达铁列克提的,对寻找区域的情况很不熟悉,于是,原长信副营长便把熟悉道路等情况的张世海编入该组做向导。

   晚上十点多钟,任智民带领的第一路人员从指挥组阵地出发,前往预备队冲锋时遭到苏军阻击的开阔地带。所有人员除了随身武器外只带了几副担架轻装行进。因苏军害怕我军夜间采取报复行动,他们在战场的三个制高点上都安装了探照灯,三处探照灯不间断地来回转动照射,同时还不停地发射照明弹,把整个前沿阵地照得如同白昼,并且不时地还用机枪扫射,迫使我寻找遗体人员只能以匍匐前进的姿势向阵地移动,在苏军的探照灯、照明弹亮光下慢慢地前进寻找。吴贵太最先找到一具牺牲战友的遗体,不久,梁全德他们又找到了战士袁国振的遗体。杨俊奇和班长刘汝堂将烈士遗体放在担架上,大家以匍匐前进的姿势一点一点地往回推拉,回到指挥组已是深夜。经过一天的战斗,大家身心都很疲惫,就在指挥组阵地后面的半山坡低洼处,相互背靠背坐着休息到天亮,张世海在晚上11点多领着由陆军8师23 团5连连长王敏泽带领的另一路人员,乘坐一辆大卡车,从铁列克提边防站出发,为防苏军机枪阻击,全程闭灯驾驶,所以车开的很慢。快到前沿阵地时,他们把车停靠在离寻找区域不远的一个小山沟内。人员下车后王敏泽连长将人员编为三个小组,均采取匍匐前进的姿势向阵地移动。由于苏军的探照灯、照明弹把阵地照的雪亮,不时地还用机枪对阵地进行扫射,参加寻找行动的人员每向前移动一步都感到非常困难。一直到后半夜,在苏军放慢了探照灯的照射移动速度时,张世海所在的那个组才在右翼掩护组阵地东南侧约100多米处的一个小山包下寻找到一具烈士遗体。另两个组又在距这位战友遗体约50多米处找到了另两具烈士遗体。寻找人员将三具烈士遗体分别放在担架上,艰难地向后移动,终于在天亮之前到达停车位置,将遗体装上车运到独立排(地名)旁的小河边,交给那里的医护人员进行清洗整容,他们为烈士戴上红五星军帽、换上崭新的军装和鲜红的领章后装棺入殓。

   1969 年8 月14 日,苏联广播电台对外公开报道了我军在676高地上伤亡的人数。我方得知战场牺牲的人数与苏联对外报道的人数相比还差了三名。通过分析,认为所差人员遗体很可能还遗留在右翼掩护组阵地上。于是指挥组在14 日晚上又派出前一天晚上去右翼掩护组阵地的原班人马继续寻找。当汽车到达位置大家都下车后,张世海还在车上昏睡着。带队的王敏泽连长费了很大的劲才叫醒他,但当王连长看他两眼红肿,过度疲惫的样子便关切的说:“现在去阵地的路和地形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了,你就在此地守护好车辆,休息一下。”张世海坚决要求和他们一起去寻找并说:“阵地上还有我的副连长……”王连长只好同意他同去。

   当晚苏军好像发现了什么,探照灯光移动的更快、照明弹发射的也更多,机枪扫射也更加密集。但寻找人员有了前一晚上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一具战友遗体,不久他们又找到了一具战友的遗体,其后加大了寻找范围,几乎把整个掩护阵地全部找了一遍,也没有发现另一具战友的遗体。一直到后半夜,他们才带着找到的两具战友遗体返回。

   而最后一名牺牲战友王永仁的遗体,是中苏双方通过外交途径多次交涉后,于1969 年10 月29 日,由中苏双方军人共同出动寻找,终于在676高地东南侧右翼掩护组阵地小山丘一低洼处找到,此时距8·13战斗已过去了二个多月的时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