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参战老兵忆铁列克提之战   

  8月12 日,新疆军区接到经毛泽东主席批准的军委《关于当前边境地区主要情况和措施的意见》。该指示指出:“我边境巡逻应严密组织,加强领导,选择有利时机实施并有应变措施,做到不主动惹事,也不吃亏。”新疆军区司令员龙书金阅后批示:作战部研究,定出具体措施,一律坚决贯彻执行。

  8月12 日上午,新成立的新疆塔城军分区步兵第4营(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疆字304部队,营部住托里县向阳沟)营长康有福、政委蒲其武(组建边防团后,营政委改称教导员)、副营长原长信带领该营一连连长范进忠、 3名排长及战士共50多人到达铁列克提边防站进行交接工作。根据塔城军分区7月下旬下发的《关于边防站部队整编的命令》,将禾角克、铁列克提和原骑兵营三连三排编成步兵第四营第四连,驻防禾角克、铁列克提两地。

  (一)官兵积极请战

  1969 年6月21日,塔城军分区向新疆军区上报了恢复铁列克提边防巡逻的请示,在7月3日,外交部、总参谋部批准了上述巡逻计划。从上报巡逻预案到8月13 日正式组织巡逻的52天时间里,铁列克提防区可以说是战云密布,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巡逻肯定会受到苏军的武力阻挠,战斗不可避免。但铁列克提边防站全体官兵群情激昂,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写请战书、决心书,主动要求参加此次边防巡逻,到最危险、最前沿的阵地去。

1612790890438536.png

  在这期间,塔城边防部队正处在整编中,裴映章副站长身体有多种疾病,组织已经确定让他转业,他也离开了边防站到机关去办理相关手续,但听说要进行巡逻,他立即返回到边防站,要求最后再到边防线上走一走。并对组织讲:“我在站上时间长,所有道路和巡逻路我最熟悉,有点病不算啥,在这关键的时刻,我不带队谁带队?走不动,爬也要带领同志们完成这次巡逻任务。”

  裴映章出身在甘肃省天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儿时父母双亡,跟着叔叔和婶婶生活,15岁入伍到了第一军,后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因为他年龄小、人又灵活,曾给第一军军长游好扬将军当过警卫员。因此,裴映章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军第一小兵”。

  郭玉峰排长巡逻前已被组织批准探家,他向家里发出了马上回家的电报。当听到巡逻时间确定后,他主动放弃探家,坚决要求参加执行这次巡逻任务。

  司务长樊中宣巡逻前正在塔城采购物品。听到要巡逻的消息后,立即给裴映章副站长打电话,肯求参加巡逻,并昼夜兼程地于8月11日上午赶回到边防站。

  和樊中宣同年入伍的陕西同乡曹新龙也坚决要求参加巡逻,他说:“我是报务员,使用报话机最熟练。”四班长刘允增、副班长李贵昌、战士景长雄等同志刺破手指书写血书请战,表达他们对祖国的忠心和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决心。上述这些官兵的请求被批准后编入了巡逻组,结果一去全部为国捐躯了。

  李国贞原是塔城骑兵独立营三连的排长,连队整编上边防后,他留在距塔城几十公里的工农兵农场处原骑兵三连驻地,带领十几名战士负责对连队一百多匹军马和莱地进行管理。在巡逻前的8月8日,他从原骑三连驻地拉来一汽车西瓜慰问铁列克提边防站的战友们,听说部队要进行巡逻时,便请求站领导让他留下来参加巡逻,最终以他过硬的军事素质被编在最危险的巡逻组。战斗中在腿部负伤的情况下仍英勇战斗,最后壮烈牺牲。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记者李连祥、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记者温炳林、新华社记者王一兵,他们都强烈要求到最前沿阵地上去,以便拍摄下苏军入侵我国领土最理想的证据。在战斗的最危急时刻,他们将拍摄的所有影像全部毁掉。上述几位战地记者也都牺牲在战场上,为祖国流尽了他们的最后一滴血。

1612790965924666.png

  时任骑兵营三连班长范海超所在的排整编中全部列编铁列克提边防站,但当时他正在裕民县参加“三支两军”工作,故没有与所在班排一起到边防站归建。在8月11日得知边防站近期要实施巡逻的消息,但他并不知道具体的巡逻时间。因他从未参加过边防巡逻,并且他是骑兵三连列编铁列克提边防站人员中唯一尚未归建的人。便想方设法往边防站赶。因交通不便,先搭便车到塔城,再乘班车到达托里县,8月12日又搭乘部队拉建筑材料的大卡车到向阳沟营建工地(后来的步兵四营营部),8月13 日早晨再搭乘生产建设兵团牧业连的拖拉机到达铁列克提边防站后方的牧业点,尔后步行几公里才赶到铁列克提边防站。当他赶到边防站时,参加巡逻行动的各组早已于夜间就出发了。战斗中他原来所在班的11人(含1名随班行动的记者),除一人因重伤被俘外,其他10人全部牺牲。他在铁列克提站的那天晚上,就住在过去所在那个班的宿舍内,虽然宿舍内空无一人,但他从未想到他们会全部牺牲。总想着他们可能没接到撤出战斗的命令或是其他原因没有撤回,到了夜间,门口一定会响起从战场上回来的战友们的脚步声,但一直到天亮,他也没有听到那种声音的出现,并且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些战友们的熟悉面容。

  李彤是1965年入伍到边防站的老兵,他一直努力争取参加这次边防巡逻,当巡逻组人员名单公布他名列其中时兴奋不已。但没想到8月10 日这天,裴映章副站长却又突然说:“李彤不能去!”他惊呆了,在缓过劲之后他去找裴副站长求情,裴说:“谁都可以去,就你不能去!”裴副站长坚定的态度表明此事没有丝毫挽回和商量的余地了。

  李彤怎么也想不通,他在边防站同苏修斗争了好几年,对边防最熟悉,终于等到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到了真刀真枪干的关键时刻却不让他上,心里又急又气,眼泪都掉下来了。很快他知道从中“捣鬼”的人竟然是和自己关系相处很好的老乡樊中宣和曹新龙,但不知道他俩用了什么手段让裴副站长改变了主意。

  见李彤真的生气了,樊中宣和曹新龙一起来做思想工作,樊中宣说:“我们家兄弟姊妹八个,七个男孩,一个女孩,即使这次我为国捐躯了,还有六个男劳力,你呢,你家里只有你一个男孩,有个三长两短的,留下老人咋办?”

  曹新龙也在一旁帮腔:“当前形势很危险,参加巡逻的人很可能回不来,即使回来了也可能落下残疾,我家里兄弟五个,牺牲我一个,还有四个。所以你不能去。”李彤明白他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劝说裴副站长改变主意的。

  巡逻前樊中宣拿出刚谈还没有见面的女朋友照片让李彤看,说他和女朋友双方都很满意,下次探家时正式见面。

  8月13 日巡逻的当天,李彤被分配为留守边防站的人员,主要负责管理和发放反坦克手雷、枪榴弹等弹药。那一天的日子真难熬,心里期盼着听到战友们胜利完成巡逻任务的喜讯,没想到却传来了战斗失利和战友们牺牲的消息。凌晨时的挥手告别,到中午竟然变成了阴阳两隔。

  (二)具体部署和战斗分组

  1969 年8月12 日下午,在边防站部召开干部会议,康有福营长宣布铁列克提边防连组建和干部任职命令:由原骑兵营三连副连长肖法刚任铁列克提边防连连长,原步兵营一连副连长杨振林为铁列克提边防连副连长,原铁列克提边防站政治干事梁德海为副指导员,原站司务长和其他业务干部留任。全连编制两个排六个班共70 余人,全称为铁列克提边防连。

  交接会后,铁列克提边防连和参加巡逻的兄弟部队全体指战员在篮球场列队集合,由康有福营长主持召开巡逻动员誓师大会,蒲其武政委作动员讲话,巡逻组、各掩护组、预备队和后勤保障组的代表相继在大会上宣读了决心书、保证书,新华社记者王一兵代表记者组发言,大家群情激昂,纷纷表达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决心,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向珍宝岛参战的英雄们学习,“宁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当晚,由塔城军分区作训科参谋李效智主持,召开班长以上人员参加的干部会议,明确了作战原则、巡逻路线和各掩护组的任务及具体点位。裴映章副站长对各组阵地配置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并强调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这次巡逻,提醒大家克服轻敌思想,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我方参加巡逻的人员共109人,编为5个组和1个预备队。

  (注解:《关于参战人数的说明》,由于当时铁列克提边防站正在整编,加之为支援这次巡逻,上级从不同部队抽调了100多人到站,当时铁列克提边防站总人数约160人左右。战后,我方直接参加铁列克提战斗的人数有多种不同的答案,经查阅历史档案和参战人员的回忆,较为可信的为以下三种:1. 据时任塔城军分区作训科参谋,铁列克提边防站恢复南段巡逻计划制定者之一的任凯旋回忆,当时制定巡逻方案和上报新疆军区是108人;2.当年参战的《解放军报》记者梁博祥1969年8月12日晚上的采访笔记,上面清晰地列着战斗编组和各组的人数:共108人;3. 战后第四天,即1969年8月17日,新疆军区赴铁列克提边防站工作组在《铁列克提战斗情况初步调查报告》中称:参战官兵共109人。在此,采信新疆军区战后确定的人数,即铁列克提战斗我军参战人数为109人。)

  1. 巡逻组由11人编成。其中干部3人、记者1人、报务员1人、战士5人。由原铁列克提边防站副站长裴映章带队,成员有:步兵营一连排长高春苓,骑兵营三连排长李国贞,司务长樊中宣,报务员曹新龙,四班长刘允增、副班长李贵昌,战士景长雄、张克志,卫生员李瑞增,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影记者李连祥。携带56 式冲锋枪7支,半自动步枪2支,手枪3支,反坦克手榴弹8至10 枚,手榴弹20 枚,配置了硅2w报话机1部,沿着我方边界一侧的传统巡逻线(原苏设40 号界桩至39 号界桩,两界桩之间距离约10 公里)从北向南进行正常巡逻。从铁列克提边防站出发后,先隐蔽配置在钢管山北侧40 号界桩附近地域。

  2. 左翼掩护组由20人编成。其中干部2人、记者2人、战士16 人。由铁列克提边防连连长肖法刚负责,成员有:排长张尚义,二班长刘汝堂、副班长李生勤,机枪手陈长林、高学连,40 火箭筒手吴多荣、韩志连、杨俊奇,战士刘忠芳、李轶申、王纪勇、陈传奇、常书林,卫生员丁殿勋,北京电视台记者(中央电视台前身)再努拉·夏克尔特、于学臣等隐蔽配置在巡逻指挥组西南侧的708.6高地西北800米至1000米之间地区,任务是掩护巡逻组通过该地区,如果巡逻组遭到苏军袭击,可进行快速有力的支援。

  3. 中路掩护组由11人编成。其中干部1人、记者2人、战士8人。由班长李建负责,成员有:副班长余长安,战士张积礼、刘遗新、王承贞、尹清启、杨世怀、贺宗义、袁国孝,新华社摄影记者王一兵,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摄影记者温炳林。隐蔽配置在676高地南侧,任务是掩护巡逻组通过676高地地段。

  (注解:《关于676高地的说明》,1969年8月13日铁列克提战斗主战场676高地,在战斗时均称为无名高地或独立山头,这主要是沿用当年边防站官兵战前多年对此高地的习惯性叫法,在战后总结和其后的几十年中,相关铁列克提战斗的地图、文字材料及讲话均沿用这一叫法。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当年可能没有完善的军事地图;二是看图人对等高线地理知识缺乏,不能正确识图和表述,导致将海拔高度为676米的主阵地称为无名高地或独立山头。1998年新疆军区一位测绘专业人员,在参与中哈边界勘定时,凭着专业经验对主战场是无名高地产生了怀疑,由于当时还不能直接登上该高地进行现场确定,他只是口头提出了疑问。直到中哈边界勘定后的2016年,新疆军区某部副参谋长利用军用地图现地勘定后,才发现无名高地只是一片较低的乱山岗。在它的北侧有一高地按军用地图等高线计算,它的海拔高是676米,并且忠勇山烈士纪念碑就建在该高地的山坡下。为此,2018年7月15日铁列克提主战场位置的676高地被最终确定。)

  4. 右翼掩护组由17人编成。其中干部2人、战士15 人。由铁列克提边防连副连长杨振林负责,成员有:排长兼五班长的李存杰、副班长卢殿武,一班长王松河、副班长程古栾,机枪手吴贵太、梁广杰、丁西年,40 火箭筒手皮学孔,战士赵金义、相四海、王永仁、马成会、王志清,铁列克提边防连医生孙新民,八一电影制片厂新闻纪录片室记者王家熙等17 人。分为40 火箭筒和枪榴弹两个班。携带40 火箭筒2具,火箭弹6枚,轻机枪1挺,枪榴弹4发。隐蔽配置在钢管山南侧的695.5高地东南600米处,担任掩护任务。

  5. 指挥组由15人编成。其中干部7人、战士4人、记者4人。由步兵第4营营长康有福、政委蒲其武、塔城军分区司令部作训科参谋李效智负责,成员有:副营长原长信,电台台长胡根清,医生郭二伏,指挥车驾驶员张世海、有线通讯维护员火兴旺、给养员李相德,步兵第四营营部文书王跃华,八一电影制片厂记者冉征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润喜,解放军报社记者邓敦连、梁博祥等。铁列克提边防连副指导员梁德海、机要参谋赵树堂留守边防站上报情况,指挥组隐蔽配置在距离676高地700米处的708.6高地,主要负责这次巡逻任务的现场组织指挥。

  6. 预备队共三个班35 人编成。由步兵营一连连长范进忠负责,其中二个班夜间随指挥组行动,出发到指定阵地,一个班(12人)在指挥组的708.6高地担任警卫任务;一个班由排长郭玉峰带领,隐蔽在指挥组附近阵地待命,成员有:班长林明永,副班长李芳,战士梁全德、史长顺、陈继英、范会元、陆世连、李彬青、李长建、袁宝仁等。预备队另一个班则由任智民排长带领留守在边防站,成员有:班长焦振法,副班长徐辉,战士王瑞征、周崇学、韩志国、袁自美、张玉峰、李风志、朱现成、易传钦等,夜间他们班被安排在铁列克提边防站马厩的草棚内休息待命。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