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10112095138.jpg                           


                                      草     原

      众所周知,德德玛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曾唱红中国,家喻户晓。我们这次呼伦贝尔大草原之行,亲身体验了歌词中的美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青草肥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房就像白莲花,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

IMG_4896_副本.jpg


         驱车行驶在辽阔的大草原,可谓一步一景,一景一事。公路边不远处时常出现马牛羊悠闲地吃着嫩草的景象,坐在车上的我脑海打起问句,为什么见不到放牧人?车又行驶了一段,山坡地里出现许许多多整齐的草垛,司机告诉说,这是为牲畜准备的过冬草料;车渐渐地驶进草原的深处,我从车窗往外看,除一条崎岖的公路通往远方外,左边是草,右边也是草,车体早已置身于绿草之中,被草团团地围困起来,想冲出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车在草中,人在车中,我想到了草:绿色的草,筑起大草原的“魂”,看那漫山遍野的草,如诗如画。山明水净,小草泛绿泛黄或泛红,写尽了八月初色彩斑斓的变化,加上河流密布,山峦起伏的衬托,给人一种好一个世外桃园的感觉。草的本义为春天最先萌芽生长的植物,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白居易心目中的草,还有着一种“韧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千古绝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寄托赤子炽热的情怀,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这就是小草正能量所在。如今,草原的草,用母亲般的乳汁哺育成千上万牲畜的成长,为它们提供着丰富的”食粮“。数以万计的马牛羊,又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奶源和食物,成为人类繁衍生存的重要生物链。同时,正是草原上生长的各种顽强小草,美化着这里的山山水水,净化着大草原的空气。所以说,草是大草原的”魂“,可谓名符其实。都市也有草,人们把她当作宝,但太娇嫩,无论当地人怎么精心呵护,稍不留神,她都会萎缩。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娇生惯养有关。或者说,她不愿意生长在都市的温室里,打小就喜欢经风雨见世面,野生野长。IMG_5256_副本.jpg

        都市也有草,人们把她当作宝,但太娇嫩,无论当地人怎么精心呵护,稍不留神,她都会萎缩。出现这种结果,可能与娇生惯养有关。或者说,她不愿意生长在都市的温室里,打小就喜欢经风雨见世面,野生野长。所以,我们喜欢呼伦贝尔的草,让人一眼望不到边的草,让人羡慕佩服的草。不过,这里的草丛中的蚊子却令人生畏,不敢久留。这里的草不怕践踏,连火都不怕,还怕人踩吗?舅妈为了拍摄出最美草原的画面,走进草原的深处,结果被蚊子咬了几个红包,痒痒的,但她一点也不后悔,因为相机里留下许多珍藏照片。老舅从小的腿脚就不利索,但他为了欣赏草原美景,克服困难,与我们一路同行,给我们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国   门

    旅行第三天清早,我们前往位于满洲里国门景区,目睹国门的风姿。让人没想到,看国门还买票,每人每次八十元。是进还是退,大家有些犹豫,可能是老舅腿脚的原故,沈阳二舅、舅妈决定不进去,我和夫人,还有弟、弟媳走进了国门景区。IMG_5018_副本.jpg

    进入景区不远,首先映入眼帘是左侧七层多高的白楼墙体上镶嵌着“国门第一哨”五个大字,当过兵的人知道,部队大院门口设有岗亭,这岗亭象征着哨兵,神圣不可侵犯。这里的岗亭,是我见过的最大最高的岗亭,站在上边,一定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相比之下,俄方的哨所却小得不少,用铁架子建造而成。继续向前走,一座巨大乳白色建筑横在眼前,她高30米,宽40米,门体上方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庄严肃穆。站在她的下面,感受到她那高大身躯正为我们遮风挡雨,抗击着一切寒流的入侵。依偎在她的怀抱,我们感到安慰和自豪。抬头望着雄伟的国门,让我对门有了新的认识:

     门!《康熙字典》记载:《说文》闻也。从二户,象形。《玉篇》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博雅》门,守也。门出现的确切时间,难以考证,不过,早在我们祖先穴居于岩洞那个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释名》上曰“门,幕障卫也”。是对门准确而精当的解释。不再累赘。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门从“幕障卫”发展到诸多名目,有宅门、府门、校门、城门和国门……中国的门,博大精深,由一门而窥全豹,透过“门”,可以寻找中国之门。

    或许,有人问,中国有多少个国门?宏观上讲,国门就一个,中国之门;微观上讲,与他国接壤的边界都设城门。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国门资料,有国门的地方,有二连、绥芬河、珲春、瑞丽、长白等,但究竟有多少国门,也没查清楚。满洲里现在国门是第五代国门,气势宏大,十分壮观。我们随涌动的人流,登上国门,往西北方向一眼望去,俄境后贝加尔斯克区的车站、建筑、街道和行人尽收眼底,对面不远处是原苏联的国门,国门上“CCCP”四个硕大的缩写字母清楚可见。但建筑除几栋七八层的大楼外,基本上都是低矮的房屋,显得土里土气,没有现代气息。而满洲里在阳光的衬托下,彰显现代城市轮廓。可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军力日异增强,祖国越来越强大起来,一种强烈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走到景区的最里面,是中国第41号界碑,庄重、威严而神圣。这是我第二次见过的界碑,第一次,数年前在中缅边界上见过。站在界碑前,身为中国人深感自豪和骄傲,从昔日被入侵到今朝之强大,中国人真正成了“东方雄狮”,令世人刮目相看。我和夫人站在界碑前,伸起右臂,端端正正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是我们离开部队数十年后又一次行的庄重军礼……

                                  蒙古包

     我们一行,离开国门景区后,沿G301线,一路东行,在牙克石市吃了一顿最经济的中餐,11个人的花消不足两百元,而第二天在海拉尔用晚餐时,却花了一千四百多元,仔细一琢磨,那家老板的刀子真快。IMG_5120_副本.jpg

    午餐过后,开始向海拉尔进发,路虽然时上时下,时左时右,还算好走。路两旁依然绿色盎然,远方不时出现白色的圆锥体,像一个个倒置的陀螺点缀在草坪上,司机告诉大家:那就是蒙古包,蒙古族牧民住房,“包”是“家”、“屋”的意思,一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回到家中,我查阅了一下资料: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司机把我们拉进一处天然牧场,我们开始领略这里美妙的风景。时而仰脸望云,那雪白的云,似山非峰,似海非浪;时而观马,那奔腾的马儿,把泥土带到天空;手中的相机,不停地“咔嚓”,想把所有的景象收入囊中。而更诱人的地方,让我们拔不动腿,那就是蒙古包,怀着猎奇的心情,我和夫人走进了蒙古包,第一印象是给人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蒙古包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日出日落阳光都能照进来,显得敞亮。蒙古包的圆顶开在上方,烟尘很容易出去。套瑙和门口离得很近,空气容易交换。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光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包内部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哈那、乌尼、套瑙、门等做工讲究,架木和苫毡很般配。地面铺满纳绣的毡子,用各种颜色毛线镶出边来,中间绣上云纹和吉祥图案,坐在这样的蒙古包里,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比都市人住高楼舒适多了,每天清晨打开包门,满眼都是蓝天白云,青山秀水,不像都市人每天面对的车水马龙,雾中看人。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蒙古包已不仅是蒙古族牧民的专利,它的用途有了新的释义,有餐厅,可容纳上百人的就餐,有客房,独间、标间、三人间应有尽有,我问了下服务生,标间每天780元,淡季可打折。由此可见,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都有了经济头脑。本想在此住上一夜,但考虑到费用问题,不得放弃这个念头,乘车赶往海拉尔……呼伦贝尔市和海拉尔是什么关系,在没到海拉尔之前,我有点丈二和尚搞不懂,如果你想买票去呼伦贝尔市的话,你是找不到的,因为车站名字叫海拉尔站。后来我终于搞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两者的关系如同山东和济南的称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