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活跃着一批上山过河、走村串户的身影,他们虽然会时常面对质疑、猜忌乃至谩骂,但仍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他们,就是工作在农村一线的基层干部。即便是再挑剔的人,恐怕也不会否认这个群体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3章 一切为了乡亲们的幸福指数

  ——记全国模范军转干部李京堂

  在沂水县高庄镇,山东省文艺名家老区行文艺演出正在举行。山坡上,屋顶上,树权上,能挤上去的所有地方可谓是人头攒动,人人兴高采烈,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是李京堂推动的“用先进文化营造幸福值数”活动之一。

  一

  1997年,全国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九次大裁军。李京堂,42岁的正团职政委,此时必须要面对人生进行决择——是转业到部队所在地的烟台、威海,留在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滨海城市?还是转业到家乡的地级市(临沂市),接受一个相对体面的处级干部岗位?都没有,他最终选择到生他养他的沂水县,而且放弃了县委机关的工作,到高庄镇挑起镇党委书记的重担。

  到任后不久,李京堂不得不在全县大会上做检讨。因为在他到任之前,高庄镇有两多:一是超计划生育的多,二是信“××功”的多。年终总结时,“责任”就必然落到了他的头上。

  当头一棒,让李京堂清醒地认识到:落后是愚昧造成的,愚昧是文化落后造成的,文化落后又是封闭造成的。只有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进而占领农村工作的制高点,各方面的工作才能摆脱被动局面。更重要的是,由此能够提高群众的幸福值数。因为吃得好、喝得好并不等于幸福了,所以,在解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解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在日常工作中,李京堂得知下薛村有一名姓杨的复员军人好说快板书,经常在乡里村间演出。他觉着是这是一个突破口,因为文化建设最有效的措施是从农间发现、在民间流行进而在民间形成。

  随后,李京堂找到这名复员军人,请他说了几段快板书,然后和他商讨组建农村文艺队的事。在下薛村成立村文艺队之后,李京堂将其作为一个起点,通过巡回演出,一个村一个村地引导并推动建立村文艺队。

  其实,几乎每个村都有爱好文艺的村民,俗称“民间艺人”,村文艺队便是以这些民间艺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很快就实现了村村都有文艺队。同时,镇里也成立了文艺队,还修建了两处文化戏台。一时间,文艺队在高庄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本村演,村与村之间演,你到我村演,我到你村演,镇里调演,到邻乡义演,还到县里演。演出的节目基本是自编自演,根据当地的人和事并结合乡情民俗进行编排,赞好人好事好风气,讽坏人坏事坏风气,还融入政策、科普和法制宣传内容。

  在其中活跃着一支老年人乐队,成员均是来自由各村有音乐特长的老人,二胡、板胡、京胡、琴弦、锁呐、笛子,吹拉弹唱样样有。更有意思的是,牵头组织老年乐队的是一个“老上访户”。在各村文艺队活跃起来后,他因为会拉二胡而且拉得很不错,便向镇里写了一份建议成立老年乐队的信。李京堂看到信件后,立刻登门拜访,并请他牵头把这件事搞起来。随后,不仅老年乐队成立了,成功演出了,而且那位老人再也不去上访了。

  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在农村工作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心不相通,干群矛盾怎么出来的?上访告状怎么有的?基本都是因为不沟通或缺乏沟通造成的。如果干部不理群众,群众见不到干部,久而久之,有事不往好处想,矛盾自然就出来了。

  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中,李京堂又创新出一种定期沟通机制,即每个月的农历初八,也就是高庄镇逢集的这一天,把全镇的老党员、老干部、老领导、老乡亲等请到镇里来,一起学习中央和地方文件,传达有关精神,解读有关政策,通报镇里的工作及进展,解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热点问题。同时,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问计于民。这样的会议每次都有100多人参加,不玩虚的,不玩假的,真心实意,平等交流。一开始,有人还认为这是在玩虚伪,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猜想是错的。因此,参加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积极。

  先进文化的建设给高庄镇带来精神文明的大提升,人们在物资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享受着精神生活带来的快乐,也就是幸福值数提高了,高庄镇也因此被评为“临沂市文明乡镇”。

  二

  李京堂走马上任是在1999年元旦刚过,原本的“七品顶戴”干起了“八品芝麻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是,他却往低处走,“四十而不惑”的他难道“惑”了?

  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去当兵的目的就是在部队好好干,如果能入党,就回来当村支书,带领老少爷们好好干。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从18岁入伍到42岁转业,这种想法不时会在脑海里浮现。”

  原本想当村支书,如今干起了镇党委书记,能在更大范围带领老少爷们好好干,这对李京堂来说,应该就是“人往高处走”了。但在实际工作中,他却选择“人往深处走”,也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

  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老区腹地,如今有了大发展,2014年6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成为山东省首个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同年7月被确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然而,当年仅一个“穷”字就可以给其冠名了。李京堂就职的高庄镇地处沂水县的最西部,距离县城40多公里,全镇25个行政村196个自然村,一个行政村还有好几个自然村,分布在好几个山头,山崮一座接一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都是沂水县最差的。

  究竟差到什么程度?当时,镇里只有一辆破吉普车,别说车况不好,就是好也没法乘车去,因为大部分的村没有能跑汽车的路。于是,他上任后的第二天就骑上自行车深入了第一线,一去就是一个月。骑着自行车走山路,上山的时候蹬不动了就推着,下山的时候坡大了也得推着。有的村在山顶上,他就把自行车放在山下爬上去,而且自带干粮,赶到村里就在村里吃,赶不到就在路边啃干粮,渴了就喝军用水壶中的水,喝干了就喝山沟的水。脚痛、腿痛、腰痛,车座把臀部磨出水泡,只能咬着牙坚持。问他苦不苦,他“呵呵”笑着说:“和部队野营差不多。”一个月下来,人消瘦了十几斤。

  “刘家台子是个自然村,坐落在山头上,真是太穷了,常年靠吃雨水,房顶都是带槽的,雨水顺着水槽流到水窑里。卖猪需要人们往下抬,有一回不小心摔倒了,愣是把猪摔死了。全村40多户人家,140多口人,家家一贫如洗。我上去一看,当时就掉了泪。”那一刻,李京堂感到了一名镇党委书记的责任。

  俗话说:上任三把火。在调查结束后,李京堂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推行“一线工作法”。他带领镇党委全体成员奔赴刘家台子,进村后先是分别走访农家,然后开现场办公会,制定工作计划。李京堂在会上感慨道:“据我了解,近些年几乎没有干部上来过,连村支书都没上来过,有一位聋哑人见到村支书竟然跪下了,他认为终于看到青天大老爷了。群众叫我们“父母官”,我认为群众才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干工作要对得起‘父母’!”

  那天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把这个自然村从山上搬下来。说了就干,定了就办,随即给县政府和扶贫办打报告,当年立项,当年搬迁,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搬迁的山顶村,随后是石井村的一个自然村……李京堂在高庄镇干了3年,这样的攻艰战打了好几个。

  推行“一线工作法”的关键是班子和队伍建设,也就是镇委班子和镇直队伍要能跟得上。可是,李京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镇财政没钱,靠财政发工资的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已经4个月没领到薪水了,又临近春节,三四百名工作人员怎么过年都成了大问题,如何才能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这没难倒李京堂,他找人借了10万元钱,补发了工作人员的全部工资。

  借着一股热劲,他从改革人事制度入手,开始建设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能者上、庸者下,对全镇的正式和非正式人员进行重新组合,并实行“政绩挂钩、未位淘汰,竞争上岗”。第一轮有11人没竞争上岗位,2人离岗,另外清退了22名临时工。可想而知,这样做不可避免地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

  那天晚上,开完党委会已近零时,李京堂摸黑走回镇政府大院后面的宿舍,掏钥匙去开锁,手一抓锁,抓了一把屎。他立刻意识到是有人在以此发泄不满或警告,同时联想到有人在背后说的怪话和狠话,他的心里一下子涌出委屈,也感到巨大的压力。他回忆当时的情况时,依然有颇多委屈地说:“我和任何人都没有什么成见,一心一意想把工作干好,结果落了个不受欢迎。”那一夜,他彻夜未眠,也下定决心:不管困难有多大,不管有多苦,一定把事业干下去!

  问题在一线解决,难点在一线突破,作风在一线铸就,实情在一线了解,政绩在一线体现——他创新并力推的“一线工作法”有声有色地实施起来。会议到村里开、山上开、一线开;信息往下送,人员往下去,把所有的机关人员按工作分工落实到村里去。同时,在全镇设了8个片区,每个片区均配管区书记,吃住在片区,由“群众上来”变为“干部下去”。每个片区都有制度,都有考核,除每周一到镇里学习研究工作外,其他时间一律在一线。

  “一线工作法”很快引起上级和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先后进行了报道,称为:干部下一线,机关冷清清;群众心里暖,工作热情高。

  在村级班子建设方面,李京堂的措施是:区别对待,分类帮抓。进而,创造了“三个一把”工作法。

  其一是对工作比较好的上游村庄实行“推一把”,让其再上新台阶,成为榜样,树为典型,起到引领作用。上峪村有8个自然村共2912人口,是一个超级大村,而且靠近经济较发达的沂南。为了让这个村再上新台阶,李京堂带领工作组驻村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将村支书挂职为镇科技副镇长,并力促该村党支部成为先进党支部,村支书先后被选为县人大常委、市人大代表、省党代会代表。一个典型树起来并推出去,全镇就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起到了引领作用。

  其二是对“不骑马,不骑牛,骑着毛驴中间游”的村庄实行“促一把”。怎么促?李京堂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后,认为“中间游”是多数,而且各自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一部分是传统观念阻碍了发展,另一部分是班子老化阻碍了发展。对此,李京堂在力求稳定的前提下,予以分批解决,促其一部分进入上游,另一批保住不再滑坡,然后励精图治,后发赶超。

  其三是对后进班子“拉一把”。当时,高庄镇有8个落后村,其中3个村没有班子,这在农村是最让人头痛的事。比如,门庄村虽然有班子,但工作基本停滞了,计划生育超生的多,民情也乱,没有敢当村官,当了也不敢管事。对这样的村怎么拉一把?李京堂首先想到了转业军人,这样的攻艰战转业军人最能干,他随即选派镇农技站站长、转业军人孙培安去当村支书。从镇直机关选派干部下村任职也是李京堂的创新。一招好棋,满盘皆活,孙培安到任两年就改变了门庄村的落后局面,而且还培养起一名打工返乡的青年,之后接任了村支书工作。

  三

  解决了班子和队伍建设问题,接下来最难的还是新农村的基础建设,也就是如何带领乡亲们走上富裕小康路的问题。

  上文提到的门庄村,如今已经竖起一座座小康楼,一处处科技大棚,到处一派兴盛景象,整个高庄镇亦是如此。可是,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是万事开头难,李京堂必须直接面对这个“开头”。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李京堂发现制约高庄镇发展的因素有三:一是山区交通不便形成的相对封闭,走不出的人会像井底之蛙,看到的天地有限,没有眼界就不会有思想,没有思想怎么致富?二是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有些根深蒂固,束缚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解放;三是不清楚如何致富,找不到突破口,甚至守着优势看不见,年复一年地在落后的道路上徘徊。

  问题怎么解决?曾在部队农场任职的李京堂确定了4个主攻方向:修道路、盖大棚、种林果、养畜牧。

  确保主攻方向能够取胜的有效武器就是解放思想。为了解放思想,李京堂首先选择了“开颅术”——他带着全镇的村两委干部出去看“风景”,他要用一把看不见的手术刀打开每个人的头脑。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90多名村两委干部看了昌邑的西瓜,看了安丘、寿光的蔬菜大棚,看了胶洲的兔业博览园……一路上,一边看一边学一边讨论一边研究。返回高庄镇后,李京堂不失时机地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发动攻艰战,从此各个战役交错展开。

  修道路:高庄镇是一个狭长的乡镇,东西宽3.85公里,南北却长达40公里,犹如一根长长的链条,上面布局着全镇80%的村庄、4万人口。李京堂骑着自行车碾转在这根“链条”上,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打响了修路攻艰战。

  经过科学规划,在短期内,连接高庄镇北部各村庄、起到南北动脉作用的南坦路就开工了,当年整修路基,次年摊铺油面建成通车。那真叫高速度,回想当时的情景,李京堂感慨地说:“当群众发动起来时,迸发出的力量就像是火山。通车的那天,父老乡亲们的高兴劲就甭提了。那一刻,所有吃过的苦都不算啥了。”

  南坦路通车的一个月后,高界路、高桃路也开工了,一年后正式通车,紧接着又完成兖石路的拓宽改造工作。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形成了以兖石路、南坦路为十字核心,高界路、高桃路和部分乡村公路为辅的四通八达交通网。路通、人通、经济通,高庄人也由此走上小康路。

  如今,笔者和李京堂驱车飞驰在这些公路上,他的脸上一直浮现着笑容,感慨道:“那几年真是没白活,修下去的是路,立起来的是人,没有比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更值得自豪和欣慰的事情了。”

  盖大棚:在实地采访时,一位当年的村主任指着自家的大棚说,当时李书记带着我们去参观人家的大棚,听说一个大棚一年能赚万把块,俺真是羡慕。回来后,李书记让俺在村里带个头,还请来技术人员帮助俺。就这样,盖了3个大棚,每个有一亩半左右,谁知道冬天下大雪把棚压垮了,心痛得俺俩口子直哭,李书记来了劝俺不要灰心,帮助俺重新把大棚搞起来。现在了不得了,樱桃结得多,一年能挣好多钱。

  李京堂回忆当时带领群众盖大棚有三条经验:第一条是结合当地种植传统因势利导,比如有几个村靠着沂河有种菜的传统,去寿光等地参观回来后,一动员就能上。寿光人种菜能用大棚,我们怎么就不能呢?做农村工作要找好突破点,这几个村就是突破点。第二条是结合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能上什么就上什么,不搞一刀切。之前去参观人家的大棚是成方成片的,看着有规模,也好看。可是,高庄镇南北跨越40公里,种植品种和习惯不一样,而且有山区,也有平原,地势不一样,建什么样的大棚也就会各有差别。在班子会上,大家一致认为盖大棚不是搞面子工程,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势和基础条件能盖成什么样就盖成什么样。第三条是结合农民互相学的特点抓点带面,渐进形成规模。现在看高庄镇的大棚很有规模,那都是星星之火燎原出来的。抓农村工作不能急,关键要让群众先有认识,只要群众认识到了,三头牛都拉不回来。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全镇蔬菜大棚建设面积达到了9000亩。

  种林果:李京堂在高庄镇当了3年书记,当地的果林面积发展到32000亩,沿着弯曲的山道一路走来,春天绿了山岗,各种果树争奇斗艳。上薜庄村的村民庄其德承包了60亩荒山,栽植了优良桃树,如今已进入盛果期。前一年的优质甜桃吸引来江苏、广州等外地客户,为他带来20多万元的可观收入。当时,李京堂组织农民走出去参观,并将林果专家请进来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民,实际解决科技推广中的难点问题,实现了与科技专家的零距离对接。因此,被山东省评为“科普先进乡镇”。

  养畜牧:当年,李京堂在走家串户时发现一个让人心跳的富矿,可是,村民们只是把它当作解决油盐之急的副业,即畜牧养殖业。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是人人都有市场意识。

  当时,一些农户在地窑或院子里饲养长毛兔。李京堂看到农家妇女剪兔毛时的不以为然,接着听到有农户因为经济效益不好而开始杀掉长毛兔,又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意识到当地的养殖业面临着两大危险,同时也蕴含着巨大商机,一大危机是传统的养殖技术和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市场,所以经济效益不尽人意;进而,带来第二个危机——杀掉。如此一来,巨大的商机也会因此丧失掉。

  于是,李京堂打响了大力发展长毛兔产业的攻艰战,一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良长毛兔品种及养殖技术,并成立了科技良种推广中心,搞试点、抓典型、树榜样、请专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举办了长毛兔业博览会,而且是全国性的规模,各地的各种兔子聚集高庄镇,那叫一个壮观和大开眼界。在博览会上,举办了长毛兔比赛,冠军奖是一台拖拉机。2001年,良疃村的一家农户获得单体和团体两个冠军,一次开回家两台拖拉机,村里还为他开了庆功会。

  长毛兔成为了高庄镇发家致富的主业项目,原本一只兔子只剪3两毛,而且兔毛的质量一般;后来一只能剪到半斤八两,且质量上成。镇里还成立了长毛兔科技研究所,把国内优质兔引进来,高庄镇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长毛兔之乡”。

  不仅如此,高庄镇还是全国著名的“香椿之乡”、“麻椒之乡”。镇里的各项工作跃进全县前列,先后被省、市授予“山东省科普先进乡镇”、“山东省土地管理模范乡镇”、“临沂市文明乡镇”、“临沂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至于李京堂,连续被省军区和临沂市评为“双拥工作先进个人”、“全市模范军转干部”,并荣立了二等功。在之后的2009年6月2日,他被授予“全国模范军转干部”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2年4月10日,受到军委副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听取其先进事迹报告。

  三年攻艰,艰苦卓绝,李京堂创造了“神话”,其中吃了多少苦,遇了多少难,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今,看到高庄镇变样了,乡亲们富裕起来了。李京堂最大的感受是:“那苦吃的值!”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