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6日,山西境内的娘子关被日军占领,转瞬间,太原失守。华北地区的抗战形势急转直下。针对时局,中共中央决定,将八路军分为四部分,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其中115师一部在聂荣臻的指挥下到达五台山地区,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开始了晋察冀边区根据地的开辟工作。

  11月7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三个军分区,杨成武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邓华担任第一军分区政委。

  杨成武原为独立团团长,9月底,杨成武独立团在平型关大捷的鼓舞下,乘胜西进,不到20天,连克七座县城,沿途的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当部队到达蔚县时,独立团由原来的1700人一下子增加到7千人。独立团奉命改编为独立师,杨成武由团长改任师长,邓华由团政委改任师政委。当独立师的活动区域被划为第一军分区后,他们就分别担任了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1月下旬,邓华与司令员杨成武在蔚县城中广场欢迎从平西斋堂来的国民抗日军。在致欢迎词时,邓华以他出色军事家特有的目光,特别提到了平西地区的战略地位。

  平西地区,西有平绥铁路横贯境内,向东可达北宁铁路,向南是平汉铁路的翼侧;它的位置恰如一把铁钳,扼住了日本侵略军在华北的政治军事中心——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的咽喉。平西地区掌握在抗日军民的手中。就能够给敌人以直接的的威胁让其芒刺在背。因此,平西不仅仅是晋察冀边区的北部屏障——钳制敌人交通命脉的要冲,又是我军日后向冀东、热河、察哈尔、辽宁挺进的前哨阵地。

  邓华政委,这位从井岗山走来的八路军指挥员,这位20岁时就担任红军三十六师政治委员的老政治工作者,讲起话来抑扬顿挫,加之随着语气的变化而挥动的手臂,非常富有鼓动性;凡是听他讲话的人,都会被他的不同凡响的语调所感染,随着他的情绪的波动而波动。他挥起有力的手势,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要打到平西去,一定要在平西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风华正茂的邓华政委,这一天的讲话和他出席欢迎大会的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军帽戴得端正,腰间扎起的皮带,年轻的带着棱角的脸庞,更显现出威风凛凛而英姿勃发。

  二十天前,他向上级提出了迅速开辟平西根据地的建议。这是他从被称之为“北京通”的蔚县县长张苏的交谈中得到的启示,在与国民抗日军的将士们进行交谈,认真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作为一名高级军事指挥员,对于战略位置的研究几乎是职业的习惯。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邓华对兵法烂熟于心,更出于一名革命者的责任感,将他的想法与建议报告给上一级指挥机关。

  这一年,邓华27岁。

  这一年,对于邓华来讲还有一件难忘的事情。邓华以他军人特有的直率,和他善长的“兵贵神速”的战术,向他心中确定好的目标展开“进攻”,很快赢得了对方——蔚县一位能歌善舞的妙龄少女的心。在大家的督促下,在太行山褶皱间的一个小山村里,蔚县县长张苏为介绍人,司令员杨成武为证婚人,邓华与蔚县西合营初级师范学校毕业,时为蔚县地方工作团的李玉芝结为白头到老的伴侣。师参谋长熊伯涛,师政治部主任罗元发,以及司政机关的干部战士参加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

  1938年2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政委邓华接到了开辟平西根据地的命令。3月初,他率领三大队官兵,出紫荆关,沿长城东北行进,经涞水县板城,涿鹿野三坡,进人平西的斋堂川。

  邓华的司令部就设在西斋堂村的聂家大院。

  军区领导向他交代的的主要工作方针是:为了配合正面作战,牵制敌人,挽救危亡,我军要插人敌人心脏,建立敌后根据地。

  邓华率领队伍进驻斋堂以后,首先协助地方党组织筹建政权组织,3月下旬,在东斋堂村公开成立了北平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一宛平县人民政府。不久,又按照上级指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由于宛平西部早就有党的工作基础,在邓支队的支持帮助下,抗日救亡工作迅速在斋堂川展开。

  邓华是军人,但爱好音乐,青年时期曾授业于音乐家贺绿汀;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减少他对音乐的爱好,反而更激起他掌握旋律,放声歌唱的情怀。在部队行军的途中,他带头教战士们唱起了抗日歌曲:“好男儿,志气高,八路军逞英豪,每人一把鬼头刀,砍得鬼子没处逃,嘿,没处逃!……”指挥员的情绪直接感染了战土们的情绪,高涨的情绪,使部队斗志昂扬,艰苦的行军变成兴趣盎然

  的历程。

  邓支队一到斋堂川,就着手组织具有统战性质的团体抗日救国会,他在红军时期就有配合地方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当县一级的筹委会成立后,他指示工作人员马上分头到村里、区里,向各界人士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大家赶快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在最基层的村和区的抗日救国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县一级抗日民主救国会在4月下旬民主选举产生了。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华同志的具体运作下,平西地区很快形成了民族抗日统一阵线。斋堂地区先后有了人民武装自卫队以及农民。青年、妇女等抗日救国组织。各级政权和群众组织动员人、动员枪、动员粮,出现了全民动员、全民抗战的大好形势。

  邓华支队进驻斋堂地区,第一次从根本上改变了抗日进步力量一直处于劣势的局面。邓华多次召开地方头面人物的会议,阐述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救国的主张,贯彻落实我党统一战线的工作方针。邓华与苏梅以及魏国元等人亲自登门拜访社会上的知名人士,讲道理,委重任。大部分人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在邓华政委的耐心细致的工作努力下,与党站到了一起。但也有少数反动势力阳奉阴违,甚至拒绝合作,公开反对共产党、八路军。如谭天元,这位曾被国民党部队临时委任的战时宛平县长,经邓支队多次工作后仍阳奉阴违,两面三刀,与共产党工作相对抗。邓华支队及地方党政领导经研究,一致认为谭天元在地方有一定影响,他的问题不解决,将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于是,果断决定:将谭天元押送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处理。对谭所采取的措施,震动了斋堂川。一些摇摆不定还想继续观望的人们下定了决心。

  对谭的处理,也引起了反动分子的猖狂抵抗,如大村的民团武装头领平兆斌。他从心眼里看不起八路军,认为八路军是叫花子队伍,不堪一击;对共产党、八路军大肆诋毁污蔑。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势力,煽动马家套、珠窝、向阳口等村不明真相的群众起来反对共产党、八路军;他抢走抗日游击队仓库中的300多支步枪,联合大村附近等17个村的反动分子,胁迫村民参加,拼凑成2500余人的反叛队伍,公开打出了“反对共产党,打八路军,推翻抗日县政府”的口号。反叛队伍设防在山神庙、芹峪口、下马岭、太子墓一带1500多人;在向阳口、珠窝、马家套、佛崖一线布置了400余人;一时间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这群乌合之众,满以为凭借声势汹汹,就能将八路军吓跑,就可以摧毁刚刚诞生的抗日民主政权。

  相信共产党,与八路军一条心的老百姓还是占大多数。大村群众刘永达得到消息,连忙悄悄跑到镇边城,向正在那里的邓华支队宣传队长夏候斌进行了汇报。八路军主力以及游击队得到消息,当机立断,即刻兵分两路向敌占区出发。

  战斗在沿河城方向首先打响。八路军主力渡过永定河,敌人还在做着美梦,以为这里固若金汤,八路军就那么几个人,几条枪,哪里敢到这里逞威风。当八路军如猛虎扑羊般向叛军阵地发起冲锋时,想人非非的叛军,顷刻土崩瓦解,溃不成军;被叛军胁迫的老百姓趁机一哄而散,逃奔四方。叛匪头于平兆斌哪里想到八路军如此强大,眼见树还未倒,猢狲以散,大势已去,只好带上老婆孩子,如丧家之犬,连夜仓惶逃跑。

  八路军迅速解决了“大村事变”,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权,使平西抗日根据地很快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局面。

  为扩大政治影响,团结沦陷区人民,邓华主动寻找战机,打击日寇侵略者。当得到北平地下党送来的关于门头沟矿区日寇驻军的情报后,即决定奔袭门头沟。3月31日,邓华亲自率领部队,打进门头沟,并占领了门头沟火车站。4月3日,部队借着夜色,化装成煤矿工人,直奔日军驻扎的碉堡。就象黑夜的一道闪电,数声惊天的霹雳;一排手榴弹炸响在日寇的据点中。当硝烟腾起时,八路军的勇士就似腾空而降的天兵天将,出现在碉堡前。敌寇死的死,伤的伤,战斗干净利落,很快就结束了。我军缴获步枪19支,掷弹筒一个,轻机枪一挺。一次闪电战,让平西附近据点里的敌人受到极大震动。当三大队进攻高崖口的据点时时,没有费一枪一弹,就争取了一个伪警察中队反正。

  4月8日,邓华所率领的部队扩编为晋察冀第六支队,即后来人们通常所称的六支队或邓华支队7支队。6月,邓支队与宋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李钟奇任参谋长;总兵力5300余人,枪支2000余支;由斋堂出发,挺进冀东,任务是开辟新的根据地。

  宋邓支队走后,平西地区根据地遭到敌人的反攻与破坏。1938年10月26日,宋邓支队由冀东回到斋堂川,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首先解决了敌伪统治中心的斋堂维持会,进而收复了东西斋堂、上下清水、青白口、杜家庄等重要村镇。恢复了地方党政工作,进一步发动群众,使宛平七、八区根据地顺利恢复和发展。

  1938年11月上旬,邓华向八路军总部汇报了部队驻防和工作情况。邓华司令部设在上下清水。当月打开了平西的三坡区,消灭了制造紫石口叛变的反动民团,接着挺进宛平九区,消灭了策划王家台事件的反动民团。在江水河一带沉重打击了“扫荡’平西的董九吉伪军部队。经过艰苦奋斗,恢复并扩大了平西根据地的版图。

  1939年2月7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冀热察挺进军。由萧克同志任司令员,并以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宋调走后为程世才)邓华五人组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2月至6月,邓华率领部队参加了反“扫荡”作战,粉碎了日寇对平西根据地的进攻。

  1941年 6月11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了作家周而复的《邓华断片》的文章,向边区人民介绍了邓华。文章是这样描述的:“一副清秀白皙的面孔,颧骨很高,而且有些突出,两眼奕奕有神,嘴上微微有这么一抹的稀疏的胡髯,身材瘦长,走起路来斯斯文文,没有什么臂力,看上去简直是一个文人;但在火线上却狮子一样勇猛、睿智,望见从他那双眼睛里发出摧毁一切力量的光芒,指战员就好象有了依靠,得到胜利的保证,文人和武士在他的身上得到谐和的统一。”

  平西地区与邓华共过事的同志说,邓司令员那可真是个人物啊!

  (摘自:在门头沟区战斗过的将军  北京市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