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是平日里常常被人们忽略的特殊人群,残疾人遭受到的困难,常常是普通的正常人难以想象的。

  来自外界的歧视和自身物质条件上的限制,使残疾人无法享受与普通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的权利。其实,健康人轻松所去的地方,常常是我们不敢想象的“奢侈”场所。

  现实中,往往去掉一个门槛、一个台阶、修个坡道……就可使我们这些特殊人群实现梦想。

  可举目四望几乎所有公共建筑物门口都有台阶,就是这个十几公分高的台阶,就残酷的成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坐轮椅者出入的巨大障碍。

  从一九八六年开始,我就可以坐轮椅了。第一台轮椅还是上海产的,是武警支队给买的呢。去治疗的同时看到的买的时候也颇费不少口舌,因为他们感觉我这辈子根本不可能坐轮椅的,能依病床为伴对付活几年就不错了。最后还是在我家人的一再要求下部队才勉强同意答应。

  轮椅可以说是伴随截瘫病人的一生,是有质量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身体上的一部分了。因为一年中的每一天我的身体不是在病床上一定就是在轮椅上。

  一开始我使用的是那种很普通的手动轮椅;就是用双手搬动连着轮胎的手动圈,就能载着人“行走”的那种轮椅。只是我用的靠背比普通的轮椅高,并且可以活动,我可以求人调整角度放躺休息。

  轮椅让我终于摆脱了病床的束缚。并且还可以载着我脱离有限的空间,这对我的身心都带来了说不尽的好处,体会了久违了的自由……

  让轮椅载着自己“走”也好,让别人推着转也好,总会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一路走来、一路去感受。

  到现在我都实实在在的感觉;轮椅的靠背和扶手是我最值得“依托”的东西,因为我不能独立地保持身体的平衡,靠背和扶手就是我安全的护卫。

  离开病床我又能“活动”了,我就尽量地“走”到户外去,贪婪地享受大自然的空气和阳光,因为这个时候的我可是典型的“小白脸”哦。已经好几年没有好好晒晒太阳了。

  第一次自己到室外是在休养院的大院子里。那时因为无论是病房还是走廊里面的空气都有浓浓的药水味,突然一下子呼吸到外面的清新空气,真的是百感交集啊。会突然感觉眼睛都不够用了,原本平常不过的花花草草、红墙灰瓦、蓝天白云的此时却无不感觉亲切新鲜,连看别人走路都是一种赏心悦目了。

  这里多是我这样的伤残军人,室内外的走廊和外边的路面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只是出楼门还有一小坡,左右手掌握好“摩擦”我可以准确的顺坡向下滑行十多米……我每每是出去容易回来就难了。往往只能眼巴巴的在坡下面等待谁帮忙推我上去。毕竟用大拇指推车一时半会的还没有那个力量。

  虽然是天天可以争取坐到车上,但是活动空间还是很有限,只有别人推着走的时候才可以环绕医院一周。后来娶了老婆,才终于可以有个贴身的“司机”了。但是天气不好的时候,还是只能在走廊里面“散步”常常在晚饭以后和另一个和我同样残废“级别”的难兄难弟在走廊“飙车”表演速度和耐力。那个时候最快可以达到一口气推行40米用时5分钟。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医院给我们十二户伤残军人盖的房子完工,我和老婆孩子搬到自己真正意义的家里,由于房间还比较大,轮椅就更发挥它的作用了。我坐轮椅在房间里转来转去,做我自己感觉可以做的事情。

  比如我可以自己打开电视、可以给花浇浇水,轮椅把我送到饭桌前,我可以自由地进餐;把我送到写字台前,我可以进行“像模像样”的阅读和书写,凡此种种,只要是我想做而又能做到的事,都可以随心地去做。家里来朋友了,我坐在轮椅上“接待”绝对有别于躺在床上的感觉哦,它更能体现我与健全人的平等和亲和。健康人自然是没有办法体会的。

  说到上街,由于医院地处县级市,城市建造根本没有什么“无障碍”的概念,处处都有台阶,最热闹的商场也有四五级,显得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

  第一次亲自去商场买东西,我是得益于当时驻军部队里面的战士和医院搞“共建”。他们突发奇想的就想推我去逛逛街。四个小伙子把我抬上楼去的,在商场里“行走”别人感到吃惊我也很不自然。营业员可能第一次在三层楼看到坐轮椅的人,我当初的那种心情,格外的复杂但还是比较舒畅充实、那种莫名其妙的振奋,是不可言状的。

  对于截瘫病人来说,靠别人推着轮椅,其实意识清楚的自己并不很方便。比如轮椅行进速度的快慢,对路面平整度的选择,停下时轮椅所处的位置、角度和方向等等,很难做到“尽如人意”。手动轮椅仅仅只是可以在小范围内使用,比如在室内或者是在庭院。想要扩大活动范围,一般体力是不能胜任的。

  其实推车也是很累人的,尤其是推的路程比较远、道路的坡度又比较大时则更困难,因为不但要全程陪伴着走,还得全程不停地推。

  我一直不能“随心所欲”的行动一次。因此我好想寻求一种能由自己操纵的车。

  终于,时间到了2000年,哥哥帮助我实现了这个愿望,他收集了国内外许多关于轮椅的信息,终于选择一款兰州万里机电总厂生产的电动轮椅——微电脑控制,价格不菲却也真是“得心应手”啊。如果必须形容一下;那就是“如鱼得水”最恰当。

  电动轮椅算是圆了我这条岸上的鱼“得水”的梦,也助了我重新“随心所欲”的可能。它延伸了我的“心所能及”的地方,不可限量地扩展了我的活动范围。我再也不需要人来推动,完全任由我自己随意出去“畅游”了。

  在对电动轮椅熟悉了之后,我对它的操作竟然达到了人车合一的地步,我得心应手的掌握着它前进、后退、左右转弯、原地旋转……特别是我能掌握着准确地选择路面行进和穿越障碍。

  在“走”时,电动轮椅和我融为一体,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它成了我的“双翼”。我终于由“孤寂”走向“人群”再继续走向“社会”,电动轮椅帮助我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

  当年这样的轮椅并不多见,当我坐着轮椅“漫步”在大街上时,绝对是个焦点,人们都投来惊异的目光,当然我知道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对这台从未见过的、行为又如此敏捷的“小车”感到好奇,然而更多地是他们弄不清楚我凭什么就有这么“高级”的待遇。这种局面是非常让我引以为自豪的,我的身体状况、我的精神面貌令人们不是用“残疾人”的概念看待我,而是以“健全人”的标准来评价我,认同我了。

  我每天行程达基本都达到十多公里了。因为我知道在电瓶较新而又充满了电的情况下,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十公里的范围内活动。

  其实轮椅出行一个台阶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堵墙。将我们挡在健康人的世界以外。

  人们有一种陈旧的观念,认为大建筑物前面没有台阶就失去了它的庄重和美感,认为古希腊、罗马的神殿,故宫的殿堂,到中山陵园,没有不靠台阶来衬托建筑的雄伟的;称皇帝为陛下,陛就是宫庭的台阶,在这里台阶与最高权力竟成为同义词了。看看各个地方的“人民法院”“人民政府”就知道了。

  其实,台阶和建筑物的结合并非必不可少的,看资料例如12世纪建成的巴黎圣母院,十五世纪建成的威尼斯总督府,都是有名的雄伟而壮丽的建筑物,它们在下面外观上看不出显著的台阶(内部、侧面有台阶),可见并非绝对不可分割之物。许多现代的公共建筑早已废除了台阶,如果为了防水、地势等原因,也可用坡道或其他拦护物来解决。

  如此看来,障碍不是建筑必须的设施,建筑以人为本,“人”包括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身体状况的组合,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在内,因此无障碍是建筑中必不可少的设施,不能因其投资的高低而取舍,并且只要是人,都会衰老,都有行动不便的那一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障碍设施也是为今天的健康人明天的行动困难者准备的。

  我现在依然每每驾驶我的轮椅车“漫步”在庭院“徘徊”在花丛间,在广场上“信步”在在大街上“驻足”,只要我一融入沸腾的车水马龙之中,我便暂时忘却了不幸的一切……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