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糊风筝放最能看出来谁最厉害,四姥爷家的那个舅舅是玩这个的大家,大大的天空就是展示的平台。他有钱买好纸好线,我们谁舍得花钱啊,都是用大字报或者传单边边角角的彩色纸。捡回来加以利用,骨架就是竹条破开,火烤一下弯出需要的形状,细线捆绑固定,然后糊上彩纸,也能做出老鹰、燕子、蜈蚣、八角之类的。春天时候儿放风筝好像顺理成章,那时的风筝无论什么样子的都是自己做的,想买也没有卖的。
最简单的也就是一个纸兜子。找相对硬一点的纸,有时画报的封面儿纸是最理想的材料。还有颜色飞起来也好看。反正长方形纸就可以,然后左右两边折起一个半寸左右的折痕,形成一个水槽的样子就成。
稍微一点讲究就是绑线,一定要选在绑在棱中间偏上也就是1/4处,穿上线绳。然后拉到两边一样长的位置中间系上一个结,下面正中间绑个尾巴,完成。
尾巴是风筝的配重,这是可以保证风筝能否升起来的关键。尾巴太轻了,风筝会在天上打圈。尾巴太重了飞起来、跑起来可以升,只要一停下,风筝马上就会降下来。所以都有个调整试验的过程,尾巴随便找个麻绳或者没有麻绳就弄一根线,下面弄穗的也行简称“辫”。自己在上边随便绑布条或者彩色的纸剪穗样子的更好看。
大的风筝如那种大八角,大灵幡儿。大灵幡儿名字不好听,但是都这么称呼,这种就是用竹条儿十字交叉,然后在上面儿糊上一张纸,需要三根线固定。也就是中间竹条的交叉一点加上面两个角,三根线的交汇处准星是关键。必须将风筝平放在地上,然后拉起这三根线向上,倾斜一定的角度。也就是上边两根线长一点,中间稍短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系好下面绑上尾巴就可以了。
大八角风筝做的时候技术复杂了一点,需把竹条劈的很细。然后用线绳绑好各个交叉点,组成一个八角星的样子。
在这上面糊上纸,最好每个角糊各种颜色的纸。尾巴固定在最下面的两个角上。这样儿拖着长长的尾巴就像一条大辫子,升起来特别好看。当然,这种大的风筝需要的线也不是平时生活中用的做活儿做衣服的线。而需要粗一点儿的,所以能放这样风筝的是极少数人才,我们一般孩子只配玩个纸兜子。
我们小孩随随便便折一个纸兜子或者竹条就那么搭上个十字架糊上纸也同样放上天空,玩的不亦乐乎。自己做但是也有许多技巧在里面,平衡是最关键的,其中绑线时候最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能不能放飞起来,三个点固定两长一短,拎起来风筝的面要微微仰起,尾巴的配重也是关键,要考虑当天风的大小呢,否则风筝不是左右扎头,就是升起来马上降。
女孩子玩的东西就是口袋,搞得好还有橡皮筋儿,或者玻璃头绳儿翻绳了,不参与也没有多少体会。
不分男女小孩最简单的玩法就是找一块平地儿,然后玩“关刀”。没有小刀尖锐的钉子之类的都可以,只要能“关”到地上就可以。还可以用铁钉子,放在火车道轨上等待火车通过压一下,然后就会得到一把造型奇特的小刀。
玩的时候扎一下儿画一条线,念一句口诀:一连连,二百年,三鸡子,四要本。第四刀一定要不交叉到之前画的线而且必须回到起点,一个点一个点的“关”全程就是圈地盘,谁圈的面积大,谁就是胜者。
弹玻璃球儿很珍贵,一般手里都没有几个,所以说没有的,只能玩儿泥球。或者到耐酸厂去翻垃圾。那里面有零零碎碎的马赛克,那种小小的正方形瓷板。
用这种瓷板扔墙根儿也很好玩的,规则就是画一条线面对一面墙,然后玩的人站在这线后面,向墙根扔出瓷板,最后比较谁的瓷板离墙根最近谁就赢。
不知道这些玩法都是谁最先发明出来的,到什么时间就玩什么,一下子小孩都在玩,到明年这个玩法消失了,又会换上一种新的。没有人教却好像全国普及,连女孩子跳皮筋时候唱的歌谣都可以普及开来真是神奇。
现在的小孩子玩不到或者不屑玩这些了,他们的选择变得更丰富档次更加高科技了,但是玩体会到的快乐不一定比我们玩的这些多。要说一种游戏里有丰富的体验,有无法替代的乐趣,那得是这些游戏要始终保持孩子之间的协同和参与,与贵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