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头难有什么好吃的,只有到过年时候大人才都会为过年而慷慨,美食的味道是可以刻骨铭心的,所有关于吃的特别记忆的事儿就是过年。
一入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凭票供应的东西一样不舍得落下,该采购的采购、自己准备的准备。每个人半斤肉、鱼、瓜子,半斤花生。每家每户半斤糖一斤糖块,或者一斤干豆腐几块大豆腐。受欢迎的是肥膘肉,以前养猪,讲究的是“几指膘”,五指厚的膘,就是有巴掌厚的脂肪了,那是顶级的好肉,难得一见。那时候的猪比人也胖不了多少,吃糠咽菜的实在长不出多厚的肥膘。
凭票也不能保证一定会买的到供应的年货,稳妥的办法就是早早儿的去排队。人口多的可以分兵多路,各排各的东西,冻得够呛挤的要命也不一定能买得回来。往往是今天买不到,明天更要起早,毕竟关系到过年的时候能不能吃到嘴?我小也捞不着操这个心,不给大人添乱就是好孩子。
而好孩子聚在一起,忙着我们过年用的东西,自己给自己做玩具,用圆的小药盒外面糊上一圈彩色的纸穗,药盒面上系根马尾挽成的套,再配上根融过松香的小棍,把马尾毛绕在棍头上,这样一个用手一摇就“嗄嗄”响的玩具就诞生了。
有人卖这个玩具,是用泥烧出来的圆圈圈,其它都差不多,我们就是没钱买才想办法自己做的。
手巧的自然一定要糊个灯笼,做灯笼比较有意思,有条件的人家会弄一些玻璃条,然后拉成规定的形状,再用纸条互相糊上。贴上红纸剪的各种图案,底下是块正方形的木板儿穿上两个铁丝。定个中心点钉上一钉,钉子尖朝上好插放蜡烛。然后糊好的玻璃框套上去,用小棍一提出去,那就是孩子心目中年三十晚上最炫目的。
像我没有这种条件也没人给我做,只能用土办法。
当然也是学来的,就是罐头瓶。里头倒一点儿的水,然后拿外面去冻。冻结实以后。拿到室内马上往炉盖上一“坐”。热胀冷缩咔的一下,运气好一个完整的瓶底就会炸裂下来,一个好看的灯笼也就诞生了!
同样下面放上木板托,那时的小蜡烛比筷子粗不了多少的,叫“磕头了”。顾名思义,磕头起来就烧没了。放这个最合适,否则只能把大的长的蜡烛截下一刀了,舍不得这样浪费。
“磕头了”当然是夸张一点。怎么也不能烧那么快?一根也能点十分钟吧,够用了。
四分钱一张的彩纸也就过年了才可以买上几张。写对联、写福字……破旧的门窗一年中只有这个时刻才显得喜气洋洋。
过年的那种气氛是从大人小孩的脸上看出来的。进入腊月二十以后早早的就可以闻的出来,我家到了腊月二十八才进入高潮。妈妈一定要炸面果、炸丸子、灌芡子……只是想在过年的餐桌上给我们增加点丰盛的嚼咕吃,好嚼咕就是好吃的,一年到头就等待这一天呢。
我喜欢在炉灶旁边摇风轮守侯着,目的是等刚刚炸好出锅的美味,就方便品尝一点,感觉什么都是特别的香。实在没有什么就炸一些土豆丝,可以拌白菜芯当凉菜吃,油最后才能用来炸鱼,这油已经积攒好几个月了,每一滴都不会浪费。这提前炸好的东西没有到过年根本舍不得吃,也怕我们孩子偷吃了,炸好就放在仓房的隐蔽处用缸扣起来怕老鼠咬,都冻的硬邦邦的吃时候也带着冰碴。
过年的压岁钱提前就给了,平时一分钱都捞不到的小孩也会得到三毛两毛的零花钱。这可是一年当中绝无仅有的时刻,必须亲自去买一小联鞭炮、小烟花什么的。
那时候最便宜的就是白纸包装的一百响,一寸长粉红色的小鞭,这可是期待已久的东西,稀罕巴嚓的一个一个拆下来放炕头干燥处,生怕到时候返潮了放不响。还有早就准备好放炮用的火柴、木炭或者马粪纸、烂木香……天天盯着日历盘计算着过年的日子,反正不过年是舍不得拿出去放的。
每年年三十晚上都特别冷,跑出去遛一圈也就能待十分钟,灯笼快灭了,炮也放差不多了,再久手就冻麻了,需要赶紧回家插炕头的被底下焐一焐。提灯笼放炮的小孩一波接着一波,听外面热热闹闹那个孩子都心痒痒。出来进去的一个比一个扛冻,来回倒腾门在平时是冬天大忌,因为屋里有点热乎气儿都放跑了。只有过年这样倒腾门才不会挨大人的骂,小孩子也生怕错过了这难得的宽容,过年嘛,无论大人孩子高兴就好。
日子困苦但总是要乐观的面对,利用过年给自己一番希望和祝福,给男男女女一番犒赏和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