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源于她那感情细腻、辞藻清丽的诗词。

  情趣盎然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情窦萌发的《浣溪沙》: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思念丈夫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不愧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女词人,这些脍炙人口、柔情似水的经典词句,你我都能来上俩句。可知否,纤纤弱女子,缠绵悱恻诗词之外,李清照竟还有一种大丈夫气象,足以令你我敬佩之至。

  琴瑟和谐 伉俪情深

  一对八角薄纱大红宫灯悬于洞房中央,映得四壁一片绯红……新娘静坐妆台前,大红盖头把她和周围的一切隔开了,眼前只一片神秘而朦胧的红色,她想起了新郎赵明诚,不由地羞答答低下头去……

  新娘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其禀赋甚高,在父亲的熏陶下,十八年闺阁,临帖抚琴,展卷吟诗,工诗词通音律,善小楷喜墨竹,婷婷玉立之外更多至诚淳朴的书卷气。李清照天性活泼开朗,除在深闺中研朱挥毫、读书作文外,也喜户外活动,或踏青阡陌,或泛舟溪边,或游街逛庙,曾“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既大开眼界,生出若干灵感,也养育了这位大家闺秀率真爽直的个性,她的诗词清灵跃动,读来充满生活情趣。

  这会儿她将成为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媳,青年太学生赵明诚的结发妻子,她明眸闪亮,心如乱麻……正是隆冬腊月,丫环捧来一束腊梅花,披挂大红袍的新郎赵明诚信步跨进洞房,一手接过腊梅,一手轻轻掀起盖头……

  赵明诚,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他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对于彝器、书帖、字画,每每刻意搜求,精研收蓄,终生不渝。

  婚后,小夫妻每日里书房相伴,“读书、斗茶,琴书自娱,心情舒畅,甘心终老是乡”爱妻陪伴下,赵明诚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大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遂开始编撰《金石录》。他对爱妻道: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向,千方百计节减开支,珍馐美馔换了粗茶淡饭,荆钗布裙替了明珠翠羽,节省银两广集文物,“收藏整理金石书画满房屋10间”而每得一帖罕见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即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书卷,指摘疵病”灯下,赵明诚埋头撰稿,李清照“笔削其间”,收集既多,“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而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志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

      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共同的文化志向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她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源于这一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集大成的时期,他们26年神话般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至今令人惊羡。

  痛失爱人 矢志编著

  金兵入据中原,繁华顷刻破碎。李清照与赵明诚美好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开始了流寓南方的孤苦后半生。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给46岁的李清照留下15车古籍文物和半部未成的《金石录》。

  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事势日迫,遣人将大部分文物送往时任兵部侍郎在洪州的赵明诚妹婿李擢处,随身携带少量古籍文物及《金石录》资料孤身颠沛于江浙皖赣一带。数月后,“金人陷洪州,李清照寄存于洪州的文物散为云烟”。次年,李清照赴越州,暂住钟氏民宅,卧榻之下五簏文物被盗,之后她居无定所,最终落居临安(杭州)。

  来杭州第二年,上元佳节隔日傍晚,邻家院子传来阵阵笛声,夹杂着江南水乡的莲歌渔唱;伏案一日,清照直起疲惫的身躯,抬眼环视屋内,条几上古瓶里斜插几枝梅花,地上火盆炭火正旺,豁然想起新婚之夜,也是炭火通红,也是梅花清香……踱步窗前掀帘望去:只见庭院残雪之间,几个红妆艳裹的少女正把玩花灯,啊!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头,想我清照也是她们这样的花季少女,换了男装伴夫君观灯夜游……她不由地背过身去,不忍再看眼前场景,转身从书架上取了赵明诚的《金石录》手稿,闭上双眼恋恋地抚摸,抚摸……缘尽物散,一切美好随九泉之下的赵明诚而去,续写亡夫的《金石录》乃顽强活下去的唯一支撑,不觉两行清泪沾了衣衫……她起身取一幅素笺展开,写下了《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远处,爆竹声声,夜已深沉,屋内,曾经的卷帘人,任思念驰骋,任孤悲宣泄……  

  百日夫妻 反目为仇

  这日一大早,丫鬟禀报:王大人来访!

  王大人乃王继先,南宋官吏,兼通医学,其家祖因“黑虎丹”而出名。王继先以医术而晋升官职,曾任昭庆、奉宁军承宣使等职,后因奸佞狡黠、贪婪好色遭贬谪。

  来者不善,王继先对李清照保存的金石书画珍宝垂涎已久,算计着廉价收买占为己有。在他看来,李清照虽才华出众,盛名在外,但毕竟闺阁之辈,头发长见识短,经不住他这般老奸巨猾之忽悠就得拱手相让所有宝藏。

  落座后王继先端起青瓷茶碗心不在焉地抿了几口,抬眼打量对面就坐的李清照,青衣素裹,虽清瘦憔悴却坦然自若,不由地暗自唏嘘:这个女人不简单呐,几般流离颠沛,即便男人也褪去几层皮了,哪还能这般笃定从容……王继先没再多想,急促促把来意道出。谁知他话音刚落地,李清照即断然回绝:这些文物乃我与明诚30年心血积攒,在我,比身家性命还珍贵,不可亵玩,更不可以物易物,怒我失礼啦!水,一点泼不进,王继先只得怏怏离去。

  这晚王继先辗转反侧一夜未眠,天明时分老狐狸有了主意: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虚报军员、侵吞军饷军粮,此把柄在我手中,故与我言听计从,其日前丧妻,正好续弦李清照,宝藏不就名正言顺归他所有了吗,再转手与我岂不易如反掌。哈哈,李清照哇李清照,老夫倒要看看你,还笃定从容得了嘛!

  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是什么官?就是管理掌控军队财物收支的官吏,实权派。张汝舟接了王继先领旨第二天就去拜见了仰慕已久的李清照,自称是赵明诚同学,对李清照嘘寒问暖,极尽殷勤。

  李清照虽冰雪聪明也历经磨难,但却从未游历官场及世俗,殊不知男儿中素有泥做的骨头浊臭逼人之辈,怎奈何她冰壶秋月,不愧不怍,哪能揣测卑鄙龌龊之流险恶用心。且如今,形单影只,飘零异乡,心之所依乃人之常情;即近天命,艾发衰容,晚年寻找依靠更在情在理,加之媒人如簧之说、似锦之言,所谓“病中乏智,牛蚁不分”的李清照决定改嫁张汝舟,时为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49岁。       新婚燕尔,张汝舟对李清照关爱有加,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却也让孤苦多年的清照感觉到了些许久违的温暖。渐渐地张汝舟发现李清照的金石文物并不像王继先说的那么丰富,数得清的几件东西也看不出有多么贵重,而这东西李清照视如生命,绝不轻许旁人染指,本想人物俱占的张汝舟感觉上当了,更可气的是李清照整天捯饬前夫未完成的《金石录》,置我等于不顾,岂有此理!张汝舟恼羞成怒,渐渐暴露了中山狼真面目,时而还借着酒劲对新婚妻子大打出手。

  一日傍晚,张汝舟与李清照面对面小酌。午间张汝舟就已半醉半醒,这厢又饮,已是七分糊涂,吐了真言,把他当年如何虚报军员、侵吞军饷军粮,如何瞒报科考举数得以升迁的猫腻全都吐露了出来。宋代科举制度规定,为官历程中要参加好多次考试考核,当考试考核达到一定次数达标后,朝廷按规定授予相应官职。就是说张汝舟虚报了考试达标次数,骗取了官职。

  李清照终于明白自己也上当了。朝夕相处中,她发现张汝舟不但学识修养无法跟赵明诚同日而语,且道德品行极其浅薄庸俗,实为腐败之官吏,心怀叵测跟她结婚是要侵吞她的文物,并不是仰慕她的才华,怜悯她的处境,她与他,乃两股道上跑的车。恍然大悟之后,比起孤独飘零那会,她身心更劳,魂魄俱灰。

  用现在的话说,李清照与张汝舟是婚姻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冲突。性格决定命运。古代女子如若撞上这样的婚姻,绝大多数都会忍气吞声维持下去,能安度晚年即是。可李清照乃与众不同之女子,虽“人比黄花瘦”却宁折不弯,傲骨铮铮,她很快清醒过来,不能坐以待毙,自救为上。

  新婚百日,李清照石破天惊提出离婚,也就是休夫。那会离婚可不是现在,民政局办个手续也就去菜市场那点功夫全结了。古代有休妻的“七出”:    丈夫要离婚很普遍也很方便,一纸休书罗列“七出”中某一项即可把妻子遣回娘家。可休夫不仅难且稀罕,三从四德规定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你李清照现在嫁人了就得妻为夫纲,只有顺从服侍丈夫的份,哪有骑在丈夫头上之理,休夫那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丢人现眼不说,还无家可归,一场战乱娘家人四处离散无处投奔,古代女子五十来岁相当于现在六七十啦,往后这日子怎么过啊?

  李清照在给恩公綦崇礼的信里袒露了她急于休夫的原因: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壁之将往,决欲杀之。——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书》  她说:我与他根本就不是一类人,实难同床共枕。后悔晚年之身,以我清白之节,许配给了这个卑劣之市侩。我无比厌恶这个浑身恶臭的家伙,唯有尽快摆脱他才是。再不离开他,他老盯着我的金石文物,哪天非杀了我不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看似柔弱,实则刚强。

  未达目的张汝舟哪肯善罢甘休,再说堂堂大丈夫,岂能被区区女子驱逐,有损大男子尊严,他断然拒绝离婚。可李清照心已决,与如此卑劣小人同床共枕,乃奇耻大辱,人格尊严、正义清白、道德底线比生命更珍贵。封建社会,女子休夫谈何容易,那便来个破釜沉舟、鱼死网破吧!

  检举丈夫 身陷囵圉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向朝廷提交了举报丈夫张汝舟科举考试作弊及克扣军饷的状子,并附带民事诉讼提起离婚。

  李清照举报丈夫还要休夫,这跟薄熙来夫妻案件差不多级别了,此消息一出,登时朝野哗然。家庭婚姻纠纷牵连出欺君之罪,当朝皇上当然得过问一下,宋高宗即命大理寺、审刑院、刑部三司合署,御前审理这起震惊朝野的妻告夫案。

  临安行在大殿庄严肃穆,高宗端坐大殿之上。大殿下面,审刑院长官居中,左边大理寺长官,右边刑部长官,各设一案,每案左右均有书办及随侍各一人。

  李清照和张汝舟都到了。

  张汝舟乃被讼对象及被告人,此前已被剥去官职,只得着一件无领布衣短袍,他站立于三司面前的被告席上,神情复杂地昂头斜视死对头,那神情似乎在向李清照挑战:等着瞧吧,哼,鹿死谁手由不得你!

  李清照作为举报人站在被告席左边不远处。今儿,这辈子头一回与皇上零距离接触,也是头一回面对司法界三位大员,各位大臣也悉数到庭,决定命运的时刻到了,虽凶吉未卜,清照却泰然自若。她略作修饰,内衬纯白纱衣,外罩墨绿长裙,腰间松松地系一缕黑色缎带,头发利索地梳成小盘髻,插一支祖母绿玉簪,脚踩白底黑鞋……众目睽睽之下,她娴静淡雅,平静而略带孤傲地矗立在那里,犹如婷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与世俗邪恶抗争,她孤身突破重重羁绊,终于获得了在最高当政者面前表白的机会,她要发出自己的呐喊!

  李清照的诗词早在年轻时就传到朝中,压倒须眉,驰名宫里。她前不久再婚,朝野坊间对她的举动莫衷一是,现在,再婚不到三个月,又多次提起离婚及告夫,愤愤然从钱塘县衙告到杭州府,直至告到朝廷大理寺,引来皇上亲自审理,真是奇女子特立独行,众人翘首观望,法庭内外旁听者芸芸。

  法庭审理一波三折,张汝舟当面撒谎无耻抵赖,夫权思想严重的三司长官特别是大理寺李位明显偏向被告人,竭力为张汝舟洗清罪责。几番举证质证,几轮唇枪舌剑辩论,正气凛然的李清照据理力争,毫不示弱,从张汝舟设计相识,到婚后偷卖《九歌图》谋取财产,再到实施家庭暴力,酒后吐露真言,桩桩件件有据有理;她面对李位“不遵妇道”的发难,言辞灼灼:李卿既然口口声声三纲五常,民女亦略读圣人之书,未见圣人有三纲五常之说,反之,孟子主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圣人所主的君臣之道如此,则可知圣人所主张的夫妻之道,亦应如此。张汝舟既己视妻如草芥,那么,民女与他离婚,就应当是符合圣人主张的行为啦!……

  字字掷地有声,旁听者一片赞叹声,无不为之折服,大殿之上的宋高宗也深感有理,被告席上的张汝舟缓缓低下了高昂的头颅,面前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的女子既令他恐惧,也令他不得不甘拜下风!

  经法庭调查举证,李清照举报张汝舟科举考试作弊及克扣军饷,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宋高宗平生最忌读书人欺诈搞鬼,他拍案而起:欺君罔上,流放柳州编城营!

  宋高宗为李清照一席肺腑之言感动,本不欲再惩清照。这时候,只见李位站了起来,面向宋高宗,容颜平和,语气坚定:“皇上,李清照讼夫虽属实,此风不可长。《宋刑统》规定,妻告夫罪,虽属实,徙二年。依此,李清照应判至少两年徒刑,方显法律之义。为什么古代对“妻告夫罪”有如此不公的规定呢,应该源于儒家的“亲亲相隐”及“妻为夫纲”等伦理吧。

  在场的翰林院学士綦崇礼素来敬佩同情李清照,斗胆奏道:皇上,李氏讼夫属实,明奸除恶,应当律外示恩。李位立即反驳綦崇礼:不可,李氏讼夫,本为离婚。今己遂其愿,若再让她律外受恩,天下不贤之妇,皆将图侥幸。

  高宗想了想,道:那李氏与张汝舟之婚姻如何?

  李位禀:依律,男方徙以上(判了刑),婚姻自然解体。财产除应没收的外,一如其初。高宗点头:就是说,李氏的文物当归她所有啦?李位点点头:然也。

  李位紧跟着询问如何处置李清照,高宗犹豫片刻,吐出俩字:如律。据此,李清照被当庭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卫士将张汝舟押出大殿,经过李清照面前时,他怒目金刚盯着李清照:李清照,丈夫远流,你亦下狱,两败俱伤,你可悔也不悔?!

  李清照坦然一笑:我宁愿下狱,也不愿与你鼠辈苟且,要之得之,我有备而来,又有何悔?!走笔至此,不由地想起了她那豪气干云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皇帝一言九鼎,刑部随即发文,张汝舟被流放柳州。

  张汝舟被发配柳州之日,李清照怅然入狱。弹琴书词的纤纤玉手伸向了冰凉的枷锁,这一刻,清照内心反倒踏实了,人身自由换来了人格独立、品行清白,值!  

  名震朝野的李清照一案引起世人关注,朝中綦崇礼等倾力相助,入狱九天后,李清照被释放。解下枷锁,抖落满身尘土,她迎着阳光走出牢狱,这个婉约派弱女子,以其倔强自尊,嫉恶如仇的形象屹立在历史画卷中。

  完成夙愿  青史流芳

  与张汝舟解除婚姻第三年的仲秋八月,李清照终将赵明诚的金石遗稿一一校正誊录,作了增补,全文用细宣工楷誊写竣工。

  她缓缓挺起酸疼的脊背,挥了挥僵硬的臂膀,凝视案几上的《金石录》,“悼旧物之不存,伤遭遇之不平”不禁悲从中来……丫鬟递上酒盏,清照将三杯酒倾于青砖地上,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金石录》业已完成,你且放心吧!

  秋风瑟瑟,秋雨潇潇,已近黄昏,清照缓缓展开《金石录》,在素绢封底上恭楷写下著名的《金石录后序》,洋洋洒洒两千余言,最后一段她写道: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是说:陆机二十岁作赋,我嫁给明诚时,比陆机当年还小两岁。蘧瑗在五十岁时候,知道了前四十九年他犯的错误;现在我比他那时还大了两岁——在这三十四年里,我经历了那么多的忧患得失。不过,有“有”就会有“无”,有聚就会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会捡到得了去,又何必计较呢?我之所以至始至终把《金石录》编撰完成成,也是想为后世那些好古博雅的人们留下点借鉴。

  搁笔独倚窗儿,恰见一只孤雁,掠过长空,触景生情,前尘往事,无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郁,蓦地一股脑涌上心头,她疾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之后,整整10年间,李清照对《金石录》进一步修撰校正增补,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端午节后,李清照将与赵明诚合力修成的《金石录》奉献给朝廷保存。是年,李清照60岁。

  《金石录》,共三十卷,著录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为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及研究专著之一。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即公元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卒,享年72岁。

  参考资料:

  1、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2、 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书》李清照《投内翰綦公崇礼启》

  3、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4、 胡仔《苔溪渔隐丛话》

  5、  康震《百家讲坛——李清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