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好一个大鹏,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是庄子笔下的“大鹏”。笔者笔下的“神鸟”名叫韩晓鹏,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从来不被人关注的他,横空出世,扶摇直上九万里,以惊人的高度,在阿尔卑斯山创造了一个东方传奇。
在西方人的眼里,冰雪项目被视为“贵族运动”,一直是欧美选手一统天下。至于东半球的中国,谁也没有把这个国度的运动员当成主要对手。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韩晓鹏突然杀将出来,让雪坛大为震惊。
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个创造辉煌的历史瞬间吧。
男子决赛的前一天是女子决赛,为了给中国女队加油,韩晓鹏一直在认真观看比赛。那场比赛的精彩就在于它的悬念。第一轮动作结束后,中国队3名女队员囊括前3名,这是多么有利的形势啊,如果接下来的比赛不出现意外,中国女队将可以囊括金银铜牌,为中国队放一个卫星上天,让世人刮目相看。
比赛扣人心弦。韩晓鹏和所有中国队队员都在翘首企盼着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现。
比赛结束了,结果出乎人的意料,中国队的成绩只有一个银牌。惋惜,所有观看比赛的人都感到惋惜。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
“韩晓鹏,明天看你的了。”队友们“将”了他一军。韩晓鹏没有回答,他知道“牛皮不是吹的”,他知道自己还没有吹牛的资格,他心里一直还笼罩着上届冬奥会那个“走麦城”的阴影。
上一届冬奥会在盐湖城举行,初出茅庐的韩晓鹏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而且是带着伤病出征。和所有参赛运动员一样,韩晓鹏心里也有一个金牌梦。临行前,教练对他说:能战胜别人,你就可能成为冠军;能战胜自己,你就能成为强人。他做梦也想成为冠军,退而求其次,也要战胜自己成为强人。盐湖城的“冠军梦”破灭了,他被欧美强敌嘶咬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他的成绩是24名,这就是他和冠军的差距。盐湖城的“屈辱”成了韩晓鹏心中永远的痛。
人不怕摔倒,怕的是缺乏爬起来的勇气。韩晓鹏是个不服输的人,他暗暗地告诫自己: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把都灵冬奥会作为试金石,暗自积储力量,厉兵秣马整4年。
4年里,他每天都在做着不懈的努力;4年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的梦想。
机会又来了,机会难得!
韩晓鹏是有备而来,韩晓鹏是冲金而来!
按照比赛规则,正式决赛前有一个资格赛。
资格赛第一名,这是韩晓鹏的成绩。这成绩太出人意料了。
黑马,绝对的黑马!人们惊异的目光在这个似乎被人遗忘的中国运动员身上聚焦。
资格赛的成绩是不带入决赛的。韩晓鹏懂得比赛规则。韩晓鹏还知道,在冬奥会空中技巧比赛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资格赛第一的选手最后夺得过金牌。这是巧合还是玄机,他不知道,他只想能打破魔咒,成为一个“双料冠军”。最后他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那么完美无瑕。
2月23日,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比赛鸣笛,一场大悬念的比赛吸引了场地内外无数人的目光。中国男选手第一次进入决赛,同时进入决赛的有12名选手,韩晓鹏并不孤单,和他一起参加决赛的另一名中国选手叫邱森。鹿死谁手,人们在拭目以待。
作为运动员来说,一个人能参加两次奥运会已经是很幸运了,第一次无功而返,毫无建树,如果这第二次重蹈覆辙,自己将要含泪离开赛场,结束运动生涯。这就是自己面临的处境。
压力太大了,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
8年的心路历程,8年的冰雪之旅,韩晓鹏已经有了坚强的承压能力,站在起跑线上的他,显得格外得从容和淡定。
进入决赛的12名选手第一跳的出场顺序是按照资格赛的成绩顺序排列的,韩晓鹏最后一个出场。
第一轮比赛结束,场内的电子记分牌显示,韩晓鹏名列第二,与第一名选手的成绩相差不到1分。另外10名选手的成绩全在100分以上,由于比分过于接近,金牌的优势并不明显,在任何一名选手身上都有可能产生。
第二轮比赛开始,对于每个运动员来说都意味着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这最后的机会使赛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一个又一个选手登场了,他们的身后有掌声也有叹息。俄罗斯选手莱贝德夫最后两跳的总分是246.76,他是强有力的冠军争夺者,对于他的出色表现,场内报以热烈掌声。此刻,韩晓鹏似乎超然于物外,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他微闭双目,丝毫看不出他内心起伏的波澜,表现出的是处惊不乱的大度。作为一名成熟的运动员,在这种关键时刻,取胜既要靠战术也要靠战略。他要以变应变,为自己设计下一个动作。
轮到韩晓鹏出场了,人们发现,这个穿着红色队服的中国小伙子,像一团红色的火焰,冲出起跳线,沿着那条长长的陡坡加速向下俯冲而去,借着巨大的惯性,一个华丽转身,像一只火凤凰直冲云霄,旋转、翻腾,一系列动作无懈可击,落地犹如板上钉钉。
震惊!震惊!
裁判震惊了!
观众震惊了!
瞬间的沉寂之后,全场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掌声。韩晓鹏显然是被这现场的热烈氛围感染了,他先是振臂仰天长啸,接着兴奋地向后倒地,久久地仰面躺在这柔软而又多情的雪地上,伸展着双臂,像是在接受命运给他带来的这一切。
这一跳,裁判给了他一个近乎圆满的高分,韩晓鹏以250.77的总分暂列第一。韩晓鹏之后,还有最后一名选手没有出场,那就是俄罗斯选手达辛斯基。众所周知,这位世界名将,是本次冬奥会夺冠呼声最高的运动员,也是中国队夺冠路上最大的障碍。韩晓鹏已经无法改变自己的成绩了,他的命运已取决于达辛斯基这最后一跳了。
决定命运的最后时刻到了,坐在观众席上的韩晓鹏依然表现得异常轻松和冷静,他已经做到了最好,没有什么遗憾。他的出色表现已经把压力推给对手。
比赛结束了,全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韩晓鹏以高出达辛斯基2分的成绩赢得了冠军。当裁判郑重宣布这个无可争议的结果时,韩晓鹏脸上的微笑突然消失了,这个冰雪场上的硬汉竟然热泪盈眶。外籍教练威尔森从几十米高的跳台上连跑带滑地冲了下来,与韩晓鹏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幸福的一刻将成为终生难忘的记忆。
韩晓鹏的出色表现,家乡徐州沛县的父老乡亲全从电视上看到了,可发生在家乡的喜庆氛围韩晓鹏却没有看到。从冬奥会开幕那天起,全家人一直守在电视机旁,左邻右舍都来了,小小的院子里挤得满满当当。
决赛那天,从下午6点到凌晨比赛结束,全家人连晚饭也没有顾上吃,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看。当比赛结果出来时,全家人高兴地跳了起来,母亲哭了,父亲乐了,在院子里点燃了两挂一万响的鞭炮。全巷的父老乡亲都来祝贺,向素平静的韩家小院里热闹非凡。
十年辛苦不寻常,一朝成名天下闻。那个不眠之夜,全城人都沉浸在巨大的狂喜之中。韩晓鹏的一位堂兄在县城里开了一家酒馆,那天,他在酒店里和客人一起狂欢,喝的是“沛公”酒,吃的是沛县狗肉,开怀畅饮,全部免费。
第二天天刚亮,韩家小院又热闹起来,前面是鼓号队,后面是舞狮队,比过年还热闹。
沛县的父母官来了,县长孟铁林前来祝贺,当面将10万元奖金送到父亲韩波手上,对韩波夫妇说,你们养了个有出息的儿子,为你们家争了光,为我们沛县的父老乡亲争了光,为我们国家争了光!
当天下午,市体育局派专车将韩波夫妇和启蒙教练刘德镇接到徐州市,参加报喜会,徐州市副市长段雄亲自给韩波夫妇献花,并热情致辞。
时年72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浙江大学教授马世晓先生闻此喜讯,欣然命笔,写下“风劲鹏高”的墨宝,慨然赠之。
韩晓鹏出名了,很多人知道他是世界冠军,可并不知道他的身世和家世。
出徐州市西行60公里,是一片广袤的大平原。这里人杰地灵,是汉刘邦的故乡——沛县。这里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
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从这里起兵灭秦,开创了汉朝400年的基业。“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衣锦还乡时的一首“大风歌”成为千古绝唱。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提三尺剑取天下”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汉朝,对中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汉语、汉字、汉族等,几乎都与此有着文化上的渊源。沛县出过皇帝,这里的人一直引以为傲。
公元2006年,在帝王之乡的沛县又出现一个名人,他叫韩晓鹏。在都灵冬奥会上,韩晓鹏秉承“沛公”的冲天豪气,惊鸿一跳,跳出了一个世界奇迹,跳出了中国第一个冬奥会雪上项目的金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雪上时代。
从历史贡献上讲,韩晓鹏和汉刘邦不可同日而语,可在知名度上有相同之处,一个是倚天拔剑平天下的英雄,一个则是一跳定乾坤的猛士,他们都是沛县人的骄傲。
韩晓鹏载誉归来,家乡人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电台、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机关、学校、团体轮流请他做事迹报告,一时间,他的名字妇孺皆知,他的事迹家喻户晓。
环境对于个人成长太重要了。沛县是一个帝王之乡,可并不是一个冰雪王国,这里的冬天也下雪,雪不大,保留时间短,根本就没有合格的训练场地。韩晓鹏在这种环境里成为冰雪王子,让人不可思议。
对于韩晓鹏来说,外部环境对他成长不利,家庭环境对他成长也不利。父亲韩波和母亲董广侠原来是粮管所职工,1993年,体制改革,双双下岗,铁饭碗变成了土饭碗,全家人生活失去了依靠和保障。1995年,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韩波夫妇决定将儿子送到沈阳去训练。那里远离家乡,举目无亲,每个月要400元生活费,看上去不多,可对于这个连温饱也无法保证的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训练苦不苦,出门在外想家不想家。春节就要到了,韩波和妻子商量要去沈阳看儿子。
“老韩,家里的积蓄全都花完了,哪有盘缠啊?”妻子一脸无奈地说。
“广侠,孩子这么小,怎么能管好自己?他要是半途而废,我们的钱可是白花了!我想去给他加加油,陪他一起过个年。”
妻子又何尝不惦记儿子呢?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想着想着,她伤心地哭着出了家门。
掌灯时分,董广侠带着一身的疲惫回来了,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1000块钱,交到丈夫手里说:“老韩,你就拿着当盘缠吧,剩下的给儿子买点补养品,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别亏了身子。”老韩知道,这钱是妻子回娘家向母亲借的。
1983年12月,韩晓鹏诞生在沛县城里一个普通的职工之家,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喜庆,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当地有个风俗:孩子3天不取名,到老是个糊涂虫。儿子匆匆地来了,取个什么名字好?夫妻俩为难了,一时没有好主意,韩波没文化,找了一个识文断字的朋友,委托他给新生的儿子取个“响亮”的名字。那位朋友问了这个新生儿的生辰八字,掐指一算,脑门一拍:有了,就叫韩晓鹏吧!这孩子拂晓出生,取一个“晓”字,希望他能像大鹏鸟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取一个“鹏”字。真不愧是文化人,这名字好听,大气,听起来顺耳,叫起来顺口,说起来还有学问,就是他了,夫妻俩认可。这就是韩晓鹏名字的来历。
人们常说,人的名字里暗藏着命运的玄机。大“鹏”降世了,希望诞生了,可这只襁褓中的“大鹏鸟”并没有表现出“大鹏展翅”的特质,他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是一个学习不上进的孩子,是一个让父母不省心的孩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了,既不爱读书,又没有特长,将来怎么办?父母开始为他着急了。
一天,韩波和一个好友对饮,席间说到自己的“闹心”事。朋友对他说:“老韩,你先不用着急,人各有禀赋,有的人天生聪明,有的人大器晚成,我们是帝王之乡,能成就霸业的人不一定是读书之人,刘项原来不读书,可他们都成就了大业,说不一定,你儿子就是一个‘剑走边锋’的奇才和怪才。”一席话,说得韩波心花怒放,他多么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奇才!朋友接着说:“沛县不但是帝王之乡,而且是武术之乡,我在沛城业余体校技巧队当教练,如果你舍得,就把儿子送到我那里练两年,身体会强壮起来。”“好,就这么定了。”一壶酒,喝暖了胃,喝暖了心。就这样,“玩世不恭”的韩晓鹏去了沛县业余体校技巧队,从此开始了他的运动员生涯,和他同时入队的是小他两岁的邱森。邱森运气好,训练一年后被选入省队,让韩晓鹏望尘莫及。
1995年7月,韩晓鹏的启蒙教练刘德镇到南京出差,意外地和沈阳体育学院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教练杨尔绮老师相逢,杨老师是来南京挑选苗子的,她慧眼识珠,看上了邱森,作为邱森的启蒙教练刘德镇为他的弟子被选中而感到庆幸。就在杨老师准备启程回沈时,刘德镇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改变行程去一趟沛县,那里还有一个好苗子。杨老师爱才心切,来了沛县,果然不虚此行,发现了韩晓鹏。“这的确是一个好苗子!”看了韩晓鹏的表演,杨老师肯定地说。
世有伯乐,才有千里马。韩晓鹏被“伯乐”相中,去了沈阳体院,那年他12岁。
进了体院附属体校的大门,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留下。这里实行的是淘汰制,队里有规定:一个月内能完成“直体后空翻转体360度”就留下。韩晓鹏好像天生就是这块料,他身体的柔韧度高,平衡性好,完成规定动作“小菜一碟”,就这样轻松地过了“入门关”。
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空中技巧的夏季训练课程是在在水上进行的。游泳、轮滑和滑雪是自由式滑雪的三项基本功。这游泳对于韩晓鹏来说却是一道大难关。第一次上游泳课,看到师兄们扑通扑通跳到水里,像鱼儿一样在水里翻腾,心里羡慕极了,特别是在那个炎热的夏天,能泡在清凉的水里,那该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情啊!可他做不到,也享受不了,他有“恐水症”,见了水就眼晕。
说起这“恐水症”,由来有因:那是一个冬天,韩晓鹏放学了没有回家,和几个同学一起到一个水库里去滑冰,一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差点儿丢了小命。从此后,他见了洗脸盆就害怕。队员们一个个跳下去了,韩晓鹏一直站在岸上排除心理障碍。
“韩晓鹏,跳!”体育老师给他下达口令。
“老师,我……”
“你怕水是吗?”教练见他面带难色,拿来一根长长的绳子,一头拿在自己手里,另一头拴在韩晓鹏腰间,有了这根“救命绳”,韩晓鹏“勇敢”地跳了下去……
教练说,韩晓鹏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心理障碍消除之后,很快掌握了游泳的要领,几天后,这个怕水的“旱鸭子”竟然成为一条“水中蛟龙”了。
1998年2月,第18届冬奥会在日本长野举行,中国队队员徐囡囡获得空中技巧项目的亚军,她的成功给中国队带来一个无比的惊喜。看到师姐取得佳绩,韩晓鹏在扪心自问:同样一块训练场地,同样一个教练,她能成功,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功?他暗下决心:下一个目标——世界冠军!
天不负人愿。2000年,韩晓鹏在阿尔山全国锦标赛上获得了第一个冠军,从此确立了他在中国自由式滑雪项目领军人物的地位。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是一项充满着风险和危险、充满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项目,世界上从事该项运动的运动员很少有自然退役的,大多是因为伤病而被迫离开雪场的。韩晓鹏知道这项运动的“残酷”,正是因为它的“残酷”才更具有挑战性。这是勇敢者的事业,这是男子汉的事业!
看过该项目比赛的人都知道,空中技巧极具观赏性,运动员踏着滑板从山顶俯冲下来,借着巨大的惯性飞升到10米的高空,在落地之前的几秒钟里,还要做空翻、转体等高难动作,稍有闪失,就会留下终生遗憾。轻者肌肉拉伤、关节受伤,重者骨折、脑震荡。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韩晓鹏没有退缩,而且是勇敢地冲了上去。
自从走进雪场,韩晓鹏可谓是“遍体鳞伤”,从头到脚都有运动伤,并无大碍,他为此感到庆幸。就在他积极备战盐湖城冬奥会时,意外出现了,他在一次训练中不慎受伤,这一次伤得很重,膝关节十字韧带被拉断。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韩晓鹏追逐的梦想被这突兀而来的“灾难”击碎了。
经过半年时间的恢复,韩晓鹏重新站了起来。大伤初愈,他又勇敢地站在冬奥会的赛场上,他那条受伤的腿还是无法承受这奥运之重,两跳均出现严重失误,成绩排名第24位。对于这个结果,韩晓鹏极不满意,因为距他为自己设定的进入决赛的目标差距太大了。对于中国代表团来说,本届冬奥会上成绩斐然。杨扬在短道速滑项目上连夺两金,实现了中国冰雪运动长达22年的对冬奥会金牌的渴望,在世界冰雪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韩晓鹏为队友取得的成绩“击筑而歌”,也为自己立下誓言:下一个冬奥会,最少要拿回一块奖牌,实现中国雪上运动奖牌的突破。
在以后的4年里,韩晓鹏厉兵秣马,一边恢复身体,一边刻苦训练,成绩不断上升。在奥运会前的世界杯赛中获得亚军,创造了244分的最佳成绩,在随后进行的世界杯总决赛上,他历史性地夺得铜牌,这是中国男选手在决赛中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