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连里分配我到科研排,进入大豆组工作,并指定为组长。初来乍到,我很难适应这里的工作。进组后,整个大豆的引种鉴定工作基本上压在了我一个人身上。老实说,69届的初中生,只是小学毕业的水平,要想掌握大豆引种鉴定这样专业性极强的本事,还需要补充大量的知识。在大豆组期间,我没有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只能在实践中学习。

科研排给大豆组核心任务的定位不是育种,而是引种鉴定后推广。这样做是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通过熟悉大豆新品种的这个过程,逐步掌握大豆选育种的相关知识。通过引种,鉴定,繁殖推广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的新品种、新品系。

大豆品种的区域性非常强,大豆的生长期不能超过当地的无霜期。五大连池农场在黑龙江是第六积温带,即最末尾的积温地区,无霜期平均仅有115天左右,所以引回的种子必须和无霜期相一致,即种子的生育期必须在110天左右。这一死律大大地限定了大豆的引种范围。每年冬季外出引种,我们只能围着黑河科研所、嫩江科研所、克山科研所、北安良种场转。

进组后,我们从黑河农科所引进了,被后来鉴定定名的大豆新品系“黑河三号”,并与它结下了缘分。

“黑河三号” 是黑河科研所从克山科研所引回的原始材料与“黑河一号”杂交后选育而成。引回的大豆品种,按规定将已有命名的品种直接上区试圃,尚未命名的品种上鉴定圃。

良种选育是一项严谨、认真、繁琐、复杂、单调、枯燥的工作。没有认真负责和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没有积极学习的刻苦精神,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干出成绩是不可能的。与其他大的团场相比,五团的就显得规模小,土地少,科研力量薄弱。听张副连长讲,六团农业专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十多人,而五团只有包括他在内的区区几人。力量薄弱不等于示弱,在张连汉副连长的带领下,在生产经验丰富的老排长张志远的指导下,我们科研排的全体青年同志,放开手脚,边干边学,向实践要成绩,在探索中不断成长。我也有一种年轻人探索奥秘的亢奋,义无反顾地冲进了进去。

冬季的北大荒,人闲马歇,是一年中最舒服的时候,而我们科研排正是忙碌的时候。各个组都忙着外出引种,参观访问交流学习,最重要的是获取种子信息,为第二年的工作做前期准备。此时,我们大豆组的种子发芽试验也在紧锣密鼓忙乎着。

说到大豆发芽试验,首先,要把参加试验品种的种子码放在一个铺满脱脂棉并浸透水的瓷盘中,每一个品种要码放3盘。每个盘子中码放种子100粒。说它枯燥,大豆粒数数就是一个烦人的事,数数最怕打扰,错了就要重来。大豆组有一个数据器,就是这个简单的器具救了我们。数据器是一块如乒乓球拍大小的模板,板上有100个略大于豆子的凹陷槽,只要把板子插进大豆里,左右转转,拿起来晃一晃,槽里很快就灌满了大豆。这家伙免去了数数的困扰,即快又方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其次,种子发芽后,就开始查验计算每盘种子的发芽百分率。3盘种子的平均数就是这个品种的发芽率。最后,根据发芽率+消耗量计算出种子的播种量。

春天来了,大地冰雪消融,空气湿润,道路翻浆。我们把做过发芽率试验的种子,按品种、按量播在面积不大的试验田里。每个品种种3块地,每块地的面积不足10平米,地头插上写明品种名称和代号的标志牌。

夏季,豆苗破土而出,那些苗色浓重,结实厚重,长势良好的品种,总是被关注的对象。锄草、松土、保墒、下肥的工作逐一展开。到了大豆开花的时候,紧张的杂交育种工作就开始了。育种虽然不是组里的主要任务,但排里还是决定在进行引入新品种鋚定和区域试验的空闲时间,进行杂交育种的试探。主要是了解大豆杂交育种的流程。实现杂交育种是每一个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境界,这一工作引起我们的极大科研兴趣,刺激了我们的求知欲望。

大豆杂交是一个细活,来不得半点疏忽。杂交时要在试验地块中,大豆杂交不像小麦杂交可以坐在小板凳上进行。大豆杂交需要侧身倒在地上进行。通过观察,选出一株或几株,粒形大且饱满,产量高的植株当父本;在另一块试验地中再选一株或几株抗病性强、含油量高的植株做母本。希望通过杂交,把父本母本的优点集中,生成一个地域适应强、出油率高,抗病性强,品质兼优的新品种。在放大镜下,我们从父本花蕊中,轻轻地取下花粉,放入一个小玻璃瓶中,而后在放大镜下,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玻璃瓶中的花粉放入打开刚要开花还未开花的母本花瓣,将父本的花粉涂抹在母本的花蕊上;最后,将花瓣复原,套袋,作出标记,挂好标签。每做完一次杂交,大家都会因高度注意产生的疲劳长出一口气,而每一次杂交育种的实操过程,都会让我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

大豆成熟后,每个品种单独收割,单独保存,准备来年再进行试种,这就是大豆育种的整个过程。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反复、淘汰、组合、杂交、育种,才有可能推出一个高产、优质的好品种。就像歌唱演员一生中没有几首属于自己的歌一样,工作一辈子也不见得能够推得出一个好品种。

当年大豆组引种鉴定推广的“黑河3号”取得了成功,并迅速推广到全团各连队大面积种植,做到了良种的及时更新换代,大豆产量大幅度提高。

秋收是最繁忙的季节,试验田的作物都要靠人工收割。按规定,为避免混种,各块地的大豆要分别收割,并集中码放在地块中央。后期人工脱粒时,用簸箕把大豆中的残枝碎叶一一簸出,干净无杂质的大豆装入准备好的小布袋里。布袋外面挂上标签运回站里,等来年再进行新一轮的发芽育种。用簸箕簸黄豆是个手艺活儿,看似很容易其实不然,如果手法不对,弄不好一簸就连叶带豆一起地簸了出去。张志远老排长的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我们练习,渐渐地练习,我簸起黄豆的动作,越来越有模有样了。偶尔有风来助,簸起来会轻松许多,否则只有连簸带吹了。

收获后还要考种,项目非常复杂。年终要向排里写出总结报告。第一次还真有点蒙,写之前请教过张副连长,他给我详细讲解了产量对比时的计算方法。再没办法,可以参考其它单位以前的大豆小区总结报告,按张副连长说的照葫芦划瓢,套用他教的产量分析计算办法,免强完成处女作,张副连长看后还赞扬了一番。不管怎么说,头一次的难堪,为以后能够胜任工作奠定了基础。

科研排的工作相比干大田活确实来的刺激,但较长的生产周期还是给我单调枯燥的感觉,遇到没人说话,心情闷的时候,我也会制造一点乐趣,娱乐自己,转移注意。工余时,我从大豆试验田附近找来一些玉米秸、麦秸、豆秸和少许树枝,连编带搭,成功地建立了一座大豆田园门。在门旁用麦秸扎了一个稻草人,好似卫兵在为大豆们站岗放哨。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挺浪漫的一个事,毕竟是年轻人嘛。

下乡当初,我由一个对良种工作一窍不通的知青,通过几年的学习,摸爬滚打和不断的磨练,成为了一名繁殖推广优良品种农业技术人员,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没有虚度人生中最宝贵的青年时光。

(作者:赵光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