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 献 在 晚 年(8)

  1988年,抚顺钢厂集体企业公司经理王会春同志离休了。这位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完全可以松懈一下神经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或到其他单位当“议价老头”。没想到,厂领导找到他,让他到顺城区塔峪镇筹办联办企业。

  一听到工作,王会春刚松懈下来的神经又紧绷起来。从意向谈判到考察论证,从建厂房到出产品,他象上满发条的钟,一刻也不停歇。至于星期天、节假日全变成了他的工作日。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一年时间,一座管材制品厂已初具规模。当初,他只想建完厂房就回家。没想到,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建厂后,钢材销路不畅,企业效益上不去,他觉得对不起领导的信任,主动留在了厂里。这期间,外地的一家单位以优厚的待遇请他当顾问,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不能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扔下不管,那样的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一留不要紧,一晃就是9个年头。

  这几年,企业有了根本性的转变,32轨机发展到4组,固定资产达113万元,已能生产螺纹钢、圆钢、六角钢等5种产品,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被一些用户列为免检产品,远销到广东、福建、云南等6个省市,用户达100多家。去年,这个厂实现产值714万元,创利润102万元,上缴国家税金30多万元。

  企业发展了,有些人认为老王头也许会发财了。然而,他每月只有不到500元的工资。去年,又有一家企业以每月2500元的工资招聘他,可他还是留了下来。他说:“要想挣大钱,我早就走了。这里有我创业的艰辛和事业成功的甘甜,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过度的操劳,使他积劳成疾,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可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他象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地坚守在岗位上。有一次,他正在医院扎滴流,听说厂里有急活,他拔下没扎完的针头,急忙赶回厂里。去年5月,他老伴患病需到北京做手术。按情理,他应该陪老伴去,等动完手术,再护理一些日子,谁也不能说啥。可他只把老伴送上火车,转身就回到了厂里。

  今年,王会春已经66岁了。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以他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终于使企业走上了振兴之路。从建厂到现在,企业累计生产各种钢材7000吨,完成产值1132万元,创利润120万元。企业被命名为“明星企业”,他本人也荣获“市优秀企业家”光荣称号。


  坚定的信念 无私的奉献(9)

  ——记无私奉献爱国拥军的好妈妈胡玉萍

  胡玉萍是抚顺市顺城区河北乡西葛联社农民,今年75岁,中共党员,原籍山东省沂南县,1978年随儿子来到抚顺。几十年来,她在平凡的岗位上,怀着对党的坚定信念,把全部心血和无限的爱倾注到人民军队、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身上。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无论是在革命老区沂蒙山,还是在“雷锋的第二故乡”抚顺,她爱国、爱军、爱民情不改、志不移,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真正的人生价值,被人们誉为“拥军妈妈”,曾多次被省、市、区评为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和拥军优属模范个人。

  胡玉萍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子弟兵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新婚的第二天,八路军一批伤病员进村养伤,她就与婆婆和丈夫商量,把新房让给伤病员住,自己住进了柴草棚。孟良崮战役打响后,她送弟弟参军上前线,让丈夫到前线抬担架,她自己不分昼夜地为子弟兵做军鞋、摊煎饼,成为当时的“支前模范”。

  全国解放后,她为村里十多户烈属送去棉被、棉衣、棉鞋、粮食、油盐和柴禾;抗美援朝时,她和丈夫又把500斤黄豆献给部队。这时的胡玉萍由单纯的报恩思想,逐渐转变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她的人生观发生了质的升华。

  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后,她不仅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楷模,也以此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从此,她处处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带头照顾军烈属、五保户;为大队割柴禾、拣粪;为了帮队里办好“青年之家”,她把自己家桌子、椅子都献了出来。办“青年之家”缺少经费,胡玉萍把自己家的小米卖了,买回400多元的图书。冬天,他们一家拣地里剩下的地瓜和地瓜秧为口粮苦度时日,但她却以苦为乐,无怨无悔。那年,她当上了临沂地区的“学雷锋标兵”。

  1965年,胡玉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使她为党奋斗终生的思想境界发生了新的飞跃。不久,她又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当时,正赶上春耕,一个生产队的地瓜种烂了,她就推着独轮车把家里的两口猪卖了,用100元钱买地瓜种;队里建水站没有工具,她又花钱买了240把铁锹,接着又带领乡亲们建鱼塘、藕塘,改造荒秃的南山。第二年农业获得了大丰收。这时,她深切感到了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做奉献的快乐。

  1968年,东北边境战事紧张,胡玉萍告诉儿子应该无条件地响应号召应征入伍,保卫祖国。后来,她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了部队。转眼几年过去了,两个儿子相继转业到抚顺,这时的胡玉萍已鬓发染霜。1978年,儿女们把它接到了抚顺。从此,她和抚顺这片热土,和哺育过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仅把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带到了抚顺,也把抚顺人民学雷锋所塑造的地域文明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1983年,胡妈妈为表达一名共产党员为党做奉献的决心,给中组部邮去1400元特别党费。当年,联社的领导让她担任幼儿园园长。说是当园长,其实,白天她既是园长又是保育员、勤杂工,挑水、喂饭样样都干在前头;晚上,她又戴上老花镜,一针一线地为孩子们缝布娃娃,一笔笔地描绘教学挂图。为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她先后拿出2000多元,买来手风琴、购进了滑梯,转盘车等大型玩具。看到幼儿园细粮不足,又拿钱买了3800斤大米,来调剂孩子们的生活。

  胡玉萍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孩子,还不忘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雷锋精神去教育他们,为他们编了一首儿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爸爸教我这支歌,爷爷听了点头乐。当年爷爷教爸爸,今天爸爸又教我,我们永远跟党走,一代一代记心窝”。为使孩子们从小就受到良好思想的熏陶,她逢年过节总要带孩子们慰问军烈属。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为军烈属扫地擦玻璃,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

  胡玉萍爱孩子,更爱那些为孩子们茁壮成长而辛勤耕耘的园丁。她看到一位老师家的粮食不多了,立即拿出自己刚开的一个月工资,买了100斤的面背到这位老师家里。当这位老师看到胡玉萍平时吃的窝窝头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为吃不上午饭的老师、孩子们订午餐,为教师捐被罩、床罩,用和老伴儿卖破烂攒下的钱为老师们发补助费……。老师们感到地说:“不把孩子们培养成才,就对不起咱们的胡妈妈。”

  胡玉萍不仅把爱献给了孩子们,也献给了五保户。一次,她听说84岁的五保户王树老人得病,便急忙和老伴儿一起拎着烧鸡、罐头、挂面等物品来到老人家里。一进屋冲入鼻孔的是一股难闻的气味,再一看老人裹着一床旧被,闭着眼睛躺在脏乱的炕上,看样子病的不轻。胡玉萍老两口儿一商量,就住在老人的家里,承担起伺候老人的担子。胡玉萍烧了一壶开水,亲手端到老人嘴边。可是不管怎么喂,老人就是一口不喝。胡玉萍急了,说到:“你这样连口水也不喝,身体怎么能挺得住啊。”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说:“我如果吃了、喝了,就得大小便,如果不吃不喝再有个两、三天就过去了,省得活着给你们添麻烦。”胡玉萍听了动情地说:“大叔,我们就是你的亲人,我一定把你的病伺候好。”老人听了她的话,不仅喝了水,还吃了一碗挂面。接着,她又和老伴儿一起帮老人换下大下便弄脏的衣裤,然后洗干净。经过胡玉萍夫妇两个多月的精心照料,老人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一次,老人想吃香蕉。这时,外面正下着大雨,在屋里却找不到一块遮雨的东西。可是,一想到老人的需求,她还是冒雨冲出了房门。回来时,她脸上苍白,浑身打颤,患了重感冒。到医院一检查,发烧近40度,必须马上住院打滴流。可她却取出身上仅有的一角钱说:“我买几片药吃算了。”就在这时,她忽然听到外面有哭声,她不顾医生的劝阻走了出去。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是康平来的脉管炎患者,病情已发展到脚趾头腐烂的地步。真是祸不单行,这时他又接到家中来信,告诉他孩子也病了,现在家中一分钱也没有,就连现在吃饭也成了问题。胡玉萍听了他的哭诉,便不顾自己的病情,赶回家中把仅有的100元钱取出送给了这位患者。这位患者扑通一声跪在她面前连声说:“老妈妈,谢谢您的救命之恩。”她把钱送给了一位素昧平生的人,可她自己呢,只买了几片药,在炕上躺了三、四天,硬是挺了过来。

  胡妈妈就是这样,心里只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无私奉献成了她人生的唯一信条。下面例举的早些年的部分捐款,从中可以看出她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子弟兵的一片深情。

  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特大火灾,她捐200元;

  联社建畜牧场,她捐100元;

  联社建园艺队,她捐670元;

  鱼场买鱼苗,她捐300元;

  为解放军驻抚部队,她捐300元。

  胡玉萍的奉献,达到了不是常人所能做的的程度,她自家的生活也简朴到了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程度。上市里,她舍不得花一角钱坐公共汽车,从来都是迈着小脚走上十几里路。一双袜子穿了几年,连袜背都打了补丁。头两年,到过她家的人都会看到,炕上是补了二十几块补丁的被褥,地上是几件劳动工具和锅碗瓢盆。整个家中唯一能代表“现代化”水平的是一块半旧的马蹄表。打开家中褪了漆的旧木箱,里面没有衣物和存款,是一封封、一摞摞儿充满深情的感谢信,一叠叠捐给党和人民的钱和实物的收据。她口挪肚攒,省吃俭用,把几十年里积攒的钱、物,累计达11万多元全部献给了党、人民和人民军队。

  无私奉献伴随着胡妈妈从青年走到老年,尽管近些年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她无私奉献、爱国拥军仍痴心不改。她不仅受邀走遍了全省的各个市、地,也跑遍了抚顺的所有驻军单位,年年都去做报告、讲传统。到抚顺的这些年,胡妈妈光给部队买书赠书的钱就花了1万多元,顺城区每年入伍的新兵,临行前都会接到一本儿胡妈妈送的新书。

  多年来,胡妈妈把子女、弟弟和社会各界送给她的一切---吃的、穿的、用的全部给了军队、军烈属和有困难的人。胡妈妈的言行,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每年都收到好多信,最多的一年收到的军队官兵的来信达200多封。不论是她送走的新兵,还是她帮助、知道她事迹的干部战士,都愿意和她进行心灵的交谈。

  近几年,胡妈妈的年龄大了,别人劝她歇一歇,该享享福了。然而,这位辛劳一生,奉献一生的老人如何呆得住呢?她又选择了为部队无偿养猪作为自己爱国拥军的依托。

  打猪草、喂猪食对一个古稀的老人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每天一早,她要到山上打猪草,再到浑河对岸的宰鸡场水池中去捞鸡嗉子,拣鸡皮。她每天把这些油腻腻、脏乎乎的东西装机进编织袋,拖出场区。爬上60多度的桥头大坡,举上半米多高的桥台。再拖过仅能容一个人行走的铁桥,然后放到对岸小推车上。再推着小推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穿过一道道山梁,才能回到猪舍。胡妈妈每天多的时候往返10趟,少的时候也得5、6趟。夏天还好说,冬天冰天雪地,老人一手拖编织袋,一手扶着冰冷的铁栏杆,真是举步维艰。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会有收获的季节。1992年,她精心饲养的25头肥猪长成了。她把最肥的给雷锋团送去了6口,又给武警支队送去一口。送猪那天,胡妈妈换上了难得穿一次的新衣服,雷锋团全体官兵列队在营房前迎接自己最尊敬的人,战士们用热烈的掌声和庄严的军礼向她致敬。

  这几年,胡妈妈无偿地送给部队、军烈属和西葛联社的猪就有80多头。她知道,部队并不缺她送去的几口猪,她这样做是表达对军队的那份情谊。她说:“到什么时候,咱心里都得装着共产党、装着解放军。”

  1994年8月,在胡玉萍同志的倡议下,创立了我市第一个“双拥活动站”。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100多个单位,常年到站活动的有领导干部、劳动模范、教师和学生,还有个人、农民、解放军战士,这里成为人们进行爱国拥军教育的一块基地。

  胡玉萍老妈妈以她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默默地奉献人生。去年10月,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军区做出了《关于开展向“无私奉献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央、省、市各级各类新闻单位都对她的模范事迹做了较为详尽的报道。全国妇联还授予她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